近期,央辦、國辦發文指出雖然我國人居環境持續改善,住房水平顯著提高,但仍存在宜居性不高等問題。
目前,中國城市宜居度欠佳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在新一輪新城建設浪潮中,如何透過城市規劃提升人居環境舒適度?人口老齡化加深的背景下,中國城市“適老化”建設現狀如何?
為探究這些問題,搜狐城市特邀上海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原總規劃師、上海空間規劃設計研究院資深總規劃師、教授級高工熊魯霞,上海空間規劃設計研究院城市更新研究中心副主任、高階工程師張小勇進行深度訪談。
-01-
新城規劃不可忽視就業需求
搜狐城市:當下,多地啟動新一輪新城建設,宣佈打造市域內獨立的綜合性節點城市。在您看來,如何透過規劃提升新城人居環境宜居度、吸引人口流入?
熊魯霞:首先想說明一下對這個問題的認識。建設一個“宜居”的人居環境,是城鄉規劃(國土空間規劃)的主要目標;新城的人口規模首先是以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的區域產業、人口合理佈局為依據。所以“宜居”可以“吸引人口流入”,但“人口流入”不是“宜居”的唯一主要目的。
提升新城人居環境宜居度,規劃通常比較多的做法是從公共服務設施配置、綠化生態環境改善、交通便利、住宅水平提升等方面進行談論。這不錯,但還需要進一步的思考。
如果有一個民意調查,我們會發現“就業、樂業”可能是“人口流入”的重要前提選項。從全國人口的大規模流動中也可以看出,一個城市發展的重要吸引力和推動力來自“就業、樂業”。
規劃需要結合國家和當地政府發展的總體戰略,結合國土空間規劃的總體佈局,深入調研城鄉發展和城鄉居民的切實需要,從而更好地規劃新城“安居樂業”的人居環境宜居度。
同時,一個城市在其服務中所體現的公平、正義也是非常重要的宜居環境。所以規劃也需要認真調查研究、並對城鄉管理制度的完善、創新提出我們的建議。
搜狐城市:隨著人口老齡化加速,推進老年宜居環境建設日益重要。目前,就您生活體驗來看,中國城市在“適老化”建設方面現狀如何,存在哪些問題,應該如何改善?
熊魯霞:透過多年的努力,城鄉規劃與建設在“適老化”方面有了很大的進步與提高,並還在繼續探索與完善中。
目前,中國城鄉“適老化”建設方面的主要問題是尚存在較大的地區差別、城鄉差別。此問題的核心是如何提升資金統籌下的福利水平。
從城市規劃角度來講,我們需要更多的現狀調研,在資金有限的情況下,探索適合中國文化理念的“居家養老、社群養老”模式如何更好地落實與發展。
例如基於街道、居委會體制下的“志願者”服務的完善與提升;建設一個政府、企業、居民共同參與的平臺與機制等,這些都是非常好的嘗試,但仍需要進一步完善。
老年宜居環境建設更需要規劃工作者懷著一顆愛心,緊貼社會需要、緊貼民眾願望,發揚務實、紮實的工作作風,深入生活、深入調研,這是做好工作的基本點。
-02-
優質公共資源過度集聚影響公平共享
搜狐城市:據您觀察,國內城市宜居性不高具體表現為哪些問題?
張小勇:城市的宜居性主要表現在安全性、生態環境、便利性、舒適性、醫療水平、教育水平、基礎設施配套、城市文化等方面。國內城市的安全性普遍較高,近十幾年隨著國家大力推進環境汙染治理工程,國內城市尤其是北方城市生態環境有了顯著的提升。
現階段國內城市宜居性不高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城市交通擁堵問題是困擾國內城市的通病,嚴重影響城市的運轉效率和市民出行的便利性,上下班通勤時間過長是大城市交通出行急需解決的難題。
第二、部分城市房價居高不下,城市居民尤其是低收入人群人均居住面積較低,嚴重影響居民的居住舒適性。
第三、城市之間醫療水平、教育水平差距較大,優質的醫療資源和教育資源集中在少有的幾個特大城市,既造成了城市人口的過度集聚,也影響了中小城市醫療和教育資源的公平共享。
第四、現階段國內城市基礎設施配套基本還處於中下水平,部分地區市政基礎設施嚴重滯後於城市人口和建設規模,造成部分地區生活環境較差。
第五、城市文化和城市個性的缺失,宜居城市不是“千城一面”的景觀,每一個宜居城市都應該有城市自己獨特的文化和個性,讓城市居民能夠產生認同感和歸屬性,以居住在這樣的城市為榮。
-03-
舊時生活記憶消失削弱城市個性
搜狐城市:近日,廣州多名官員因大規模砍樹被問責,出現此類破壞性“建設”行為的動因是什麼?目前中國城市在保持城市記憶方面,還存在哪些問題?
張小勇:出現這種型別的破壞性“建設”行為,主要還是因為城市建設和管理部門“一刀切”的政策和粗放的管理手法,相關部門在城市建設和更新過程中沒有充分了解現狀,從城市居民和使用者的角度出發,而是採取簡單、籠統的思路進行城市建設。
城市記憶是城市內社會集體成員共同的記憶。城市記憶展現城市的歷史文化脈絡,彰顯城市的個性與魅力。當前中國城市最為嚴重的問題就是城市的舊時記憶像相片一樣在逐步地消失,城市的個性和特色在逐步地減退。
當前國內城市在城市建設和更新過程中已逐漸重視對城市空間的保護,許多城市劃定了歷史保護區、風貌協調區,以對城市的建築等空間進行保護和保留。但是這種保護方式重視了對城市建築等物質化遺產的保護,忽視了對原住民、原有生活方式的保留。看似留存了當時的城市記憶,卻恰恰只保留了城市記憶的形態,丟失了真正的靈魂,正如詩中所云“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搜狐城市:為提升城市人居環境,近年來多地啟動大規模城市亮化工程。近期住建部發文要求城市建設避免過度亮化,也有網友指出多地亮化工程缺乏城市個性,對於城市亮化您有什麼建議?
張小勇:近幾年為了提升城市人居環境,促進城市的“夜經濟”,許多城市相繼啟動了城市亮化工程,城市光影秀、燈光節、夜遊專案逐漸增多。這些舉措一方面確實帶來了城市的經濟增長和人居環境的改善,但由於缺乏精細化的管理和控制也產生了光汙染、光干擾,對居住環境和生態環境產生了不利的影響。
在城市亮化過程中應保持“亮化的必要性”平衡,避免過度亮化。在規劃設計中應劃分出重點亮化區、一般亮化區和禁止亮化區。在城市的核心區、商業區、歷史文化區等重點地區進行重點亮化,突出特色夜景。一般亮化區突出亮化節點,避免大面積的亮化。禁止亮化區內部除了功能性照明以外嚴禁增加亮化設施。
在控制措施上,禁止大面積建築叢集設定色彩過多、動態頻率過快的多媒體聯動亮化,僅允許在少量地標建築設定;嚴格要求燈具安裝位置和投射方向,禁止朝向居住區居室直接照射等。在亮化的開放時間上,重點亮化區根據要求可以選擇每天開放,一般亮化區可控制開放時間,比如在節假日、傳統節日、重大城市事件等時間節點上開放,既可以讓居民保持新鮮感,避免審美疲勞,又可以降低城市的能源消耗。城市的亮化要逐漸從“景觀亮化”走向“城市經營”,從“功能亮化”走向“特色亮化”。
-04-
地下管網建設滯後於城市規模變化
搜狐城市:近日,中央環保督察組反饋湖北、廣東等地水環境基礎設施仍有缺口,大量汙水直排,佛山生活汙水管網缺口達2300多公里。據您瞭解,中國城市水環境基礎設施存在缺口的原因是什麼?又該如何解決?
張小勇:國內城市水環境基礎設施存在缺口主要的原因一方面是由於城市人口的快速集聚和城市建設的快速增長帶來的水環境需求快速的提升。
21世紀前二十年,中國的城市人口由4.6億人增長到9億人,城鎮化率也由36.22%增加到63.89%,中國城市的人口和城市的規模增長了將近一倍。另一方面,這一時期城市建設還處於比較粗放的階段,往往只重視地面上建築、道路、公園廣場的建設,而忽視了地下城市管網設施的建設,再加上部分規劃設計前瞻性不足,設計和建設標準較低,導致現階段大多數城市的水環境基礎設施普遍存在缺口,對城市的安全和生態環境造成隱患。
解決城市水環境設施缺口主要在於開源和節流兩大措施,一方面加快、加大水環境基礎設施的建設速度和建設規模,尤其是地下管網系統的建設,從根本上解決供應不足的問題。
另一方面繼續推進海綿城市的建設,透過城市的自然水體、雨水花園、透水鋪裝等措施,積蓄城市雨水,增加城市自身淨化水資源的能力。透過科學技術創新,研發和推廣雨水、汙水收集和處理的新技術、新裝置,增強水環境基礎設施的效率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