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做個小調查吧:你買房時通常問什麼? 交通?學校?醫療?還是容積率?綠化率?樓間距? 但我猜有一個細節,你可能會忽略。那就是,社群大小。 今天我們就來討論一個令許多購房者頭疼的問題:買房,選大社群還是小社群?
01
社區劃分
先來看一下社群大小的區分標準:
小型社群人口1000—5000人左右,用地規模20000—90000平方米; 中型社群人口7000—13000人左右,用地規模150000—300000平方米; 大型社群人口規模在3萬人-5萬人,用地規模大概在600000-1200000平方米。規模再往上,就是超大社群了。
但這只是書面概念,所以我們還需要知道:小區的戶數。
就這還不算是小區的最終人數。如果我們以“棟”為單位換算:按一戶3人,每棟33層,一棟兩單元,每單元兩梯4戶來計算。 那麼一棟樓居住的人數大概是792人,以1000-5000人居住的小社群換算,那麼7棟以下為小社群。 17棟以下算作中社群;棟數在17-63棟算作大社群,再往上就是超大社群了。
當然,這樣的劃分多少有點粗糙,這裡只是提供一個參考。
明白了社區劃分,我們再從居住舒適度和投資角度來說,怎樣的社群體量適合購買?
02
超大型社群
超大型社群聚集了大量的人口,比如超市、菜場、早餐店等等,各種便民設施可以說是該有的都有,不用出社群就能滿足一切的基本需求。甚至還有公交車站直達地鐵,比如御景城社群。 但是同時因為它的體量巨大,也存在一些硬傷。 1,人均資源有限 :人多了,人均能享受到的資源就有限了,買房時,地鐵、學校、超市應有盡有。住進去才發現去個地鐵口就要15分鐘,平時逛超市,去健身房更是要從東頭走到西頭。雖然說配套都有,但自己能用得上的或許為數不多。
2,居住舒適感一般:有些大型社群的人口,動不動就上萬了。而且租戶多,人也雜,很有可能,你的鄰居是一個月換一次。而且你永遠猜不到你的上下樓住著什麼樣的人,時間長了居住體驗完全感覺不到。 3,物業管理困難:這種超大社群,居住人口多,對物業的管理和治理要求非常高。就拿大家最熟悉的保潔安防來說吧,這些人員都需要管理成本,一旦人員配備不充足,小區環境和安全性就會大打折扣。而且內部人員雜亂導致的亂丟垃圾等道德問題的管理,才是最難的。
更怕就是遇上一些突發狀況,超大型社群人口聚集越多,風險也就越大。這次疫情就凸顯出了超大社群管理之痛。 像北京天通苑常住人口近50萬,號稱亞洲最大的社群,在人口如此龐大的社群防疫工作的難度可想而知。
4,不好賣:大社群房源多,如果同一時期有成千上百套房同時掛牌出售。對於買家來說,選擇性更多了,議價空間也就越高。同期放盤量太多,業主根本沒有話語權,房子根本賣不上價。先別說抱團抬價了,肯定會有少數降價急賣的。 一來二去,更多人為了出手而降價,整個樓盤的二手均價自然就下去了。
我們可以看一下超大社群的漲幅和周邊普通小區的漲幅對比。以北京的天通苑為例,目前均價4萬,而其所在的昌平區二手房均價已經過4.5萬。
雖然超大社群帶給我們有利的一面,但在購房上,如果有其他選擇的話,是不太建議買超大社群的。畢竟物業管理要求高、居住體驗比較差、後期出售潛力也不大都是實實在在存在的問題。
03
該選怎樣的社群?
既然超大型社群有這麼多的缺點,那麼,應該選什麼樣的社群呢? 答案是:相對適中的社群。 體量太小的,甚至獨棟、兩棟的剛需盤,幾乎沒有空間容納社群配套,園林景觀甚至基礎綠化都達不到,自住的舒適度也無法滿足,後期出手時也難找到買家。
回過頭看普通住宅,無論是從居住舒適性還是投資價值,未來獨棟無社群、只有空中花園的小社群慢慢都會被市場淘汰。 從目前市場情況來看,建築面積在15-20萬平米左右的社群會比較宜居,社群空間在5-10棟,戶數500-1000戶是最舒適的。
這樣大小的社群基本的綠化和生活配套都有,居住人口也比較適中,不僅滿足了生活的舒適度,而且也不會因為二手房的出貨量而影響成交週期。 而且,相較於一些大社群專案,體量較小的專案,開發週期更短。尤其在如今的房地產市場,目前幾乎所有的大社群都是分期開發,開發週期長就意味著變數大。相反,一些適中的小區風險相對較小。最後,想告訴大家買房時除了考慮其他因素外,選擇社群這樣的細節問題也不要忽視,大社群人多雜亂,資源不均,未來潛力也不足,體量太小的社群配套不完善,居住舒適度無法保證,未來也不好出手。結合自身預算,選擇合適的社群,後期不管是自住還是投資都比較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