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日軍全然不顧國際譴責,發動了“南京大屠殺”行動,使南京城淪為了“煉獄”。然而。
令人感到意外的是,在南京大屠殺前期,一些被俘的軍民幾乎沒有反抗的意識,採取了消極的抵抗措施,放下武器,選擇了歸降,他們的這些做法,也使日軍的“大屠殺”行為進行的更為順利。
後來,不少人都對這些軍民的行為,感到匪夷所思、非常困惑,他們不明白這些人為何選擇消極抵抗。
在之後的幾十年裡,這一度成為了歷史上的一個謎題,直到後來,一些親歷的倖存老兵親述了這段歷史說出了原因,我們才得知最終的答案。
那麼,被俘的軍人為何不反抗?這其中有何隱情?
一、誓死與南京共存亡
1937年下旬,面對日軍的步步緊逼,我軍開始從上海一路向北撤退,日本見此形勢,將下一個進攻的目標轉到南京。
南京是國民政府的統治中心,蔣介石深知此地的重要性,為了不使南京失守,蔣介石特地召開了戰前會議,與國民黨高階將領商議作戰策略。
會議在剛開始時,許多國民黨將領便做出了放棄南京的發言,他們認為淞滬會戰後,上海失守,軍隊傷亡較大,完全不具備守衛南京的實力。
面對眾人不同意作戰的想法,蔣介石固執己見地決定要死守南京,他問在場的高階將領:“哪一個守呢?”
蔣介石見無人回答,便說道:“沒有人守的話,我就留下來守!”
就在這時,唐生智慷慨激昂地說道:
“我國的首都南京,乃國際觀瞻所繫,孫總理陵墓又在此地,如果我們放棄南京,將如何面對‘總統’的在天之靈?”
說完這句話後,唐生智向蔣介石請命道:“我留下來守!誓死與南京共存亡!”
這年11月19日,蔣介石授予了唐生智南京衛戍司令長官一職,讓他全權負責南京保衛戰的作戰。
然而,唐生智為了自己‘誓死與南京共存亡’的豪言壯語,並未考慮到南京城失守後的軍民撤離問題,他下定決心不留後路,要置之死地而後生,與敵人血戰到底。
在這樣的想法下,唐生智下令對停靠江邊的船舶嚴加控制,不允許軍民隨意離開南京城。
唐生智的這個做法,也為後來南京失守的撤退留下了隱患,直接導致了南京衛戍部隊撤退的混亂無序。
對於蔣介石來說,他也明白國軍是不具備守南京城的條件的,他之所以想要死守,是為了和蘇聯談判,讓蘇聯派兵援助中國,然而,蘇聯最終也沒有同意出兵。
所以,在南京守城軍戰鬥力不充足、守城將領無詳細的作戰計劃、無任何國外援兵的三個情況下,“死守南京”的計劃自然以悲劇而告終。
二、日本的“欺騙”與“謊言”
12月12日,蔣介石下達了撤退命令,唐生智緊急地對守城官兵下達命令,讓他們撤離,但由於之前唐生智的“破釜沉舟”決心,下關至浦口的輪渡已經全部給撤銷了,所以無船渡江的官兵,離開南京城顯得十分困難。
此時已是寒冬時分,為了活命,許多士兵不顧江水的寒冷,跳入江中游泳渡江,而唐生智則用預留的一艘汽艇,丟下了自己的軍隊,狼狽逃走,唐生智逃跑後,軍中無總指揮,一切都亂了套,士兵在這種恐慌的情緒不能有序地進行撤退,所以,大部分計程車兵都未能及時撤出南京城。
12月13日,日軍進駐到南京城內,南京城就此徹底淪陷,日軍就此展開了慘絕人寰的“大屠殺”行動,整個南京城被恐怖的血腥氛圍籠罩,大街小巷中隨處可見官民的屍體。
其實,早在南京城陷之前,日本便印發了大量的《告南京民眾》傳單,並以飛機投落的方式,將這些傳單灑在南京城裡,傳單上寫著這樣的一句話,即:
“日軍雖然對抗日分子採取了嚴酷無情的做法,但對於非武裝的民眾與不懷敵意的中國軍隊,則會採取寬宏和善的態度。”
一些親歷的老兵告訴我們,這是日軍的一個“彌天大謊言”,日軍在傳單上告訴我們,可以不用害怕、不用逃跑,等到日軍進城後,他們不會對我們做什麼,但實際上,日軍卻在徹底進城後,對軍民大肆屠殺,他們的做法令人心寒。
除了飛機灑落的傳單,潛伏在南京城的日軍特務,還在大街小巷裡貼滿了日軍佈告和宣傳畫,佈告上寫著“回家吧,請相信皇軍,我們都會讓你們有飯吃的!”,宣傳畫上畫著日本士兵對老百姓進行施捨的畫面。
日本政府,企圖用這些宣傳手段,欺騙民眾與士兵的信任,讓進攻南京的計劃變得更為順利。
就這樣,一些天真的軍民,信任了日軍宣傳單上的話,開始採取了不抵抗的政策,在日軍最初進駐南京城時,放下了武器,選擇了“配合”,希望避免抗爭對自己的損害。
負責作戰的日本司令朝香宮鳩彥王,在南京城徹底淪陷前夕,對前線的司令部發出了一連串由他親自簽署的命令,並在上面蓋著“機密”、“閱後銷燬”的字樣,他的命令內容只有短短的幾個字,然而所有人看過後,卻覺得不寒而慄,這幾個字便是:“殺掉全部俘虜”。
12月13日,日本士兵來到城內後,一些不知情的軍民,配合了日軍的行動,選擇了不抵抗,成為了俘虜。
其中,有一名叫駱中洋的國軍,他認為日軍絕對不會那麼輕易地放過軍民,所以便勸誡被俘的軍民,要時刻抓住機會逃跑,不要輕信日軍的鬼話。然而許多人並不聽勸,他們還反過來安慰駱中洋道:“你別怕,按照國際法來說,日軍是不能隨意殺害俘虜和無辜的百姓的。”
不久後,日軍的增援部隊趕到了這裡,他們加強了包圍的兵力,並將這些軍民俘虜帶到了三汊河附近,將所有的俘虜聚集到一起包圍了起來,隨後,日軍拿起了刺刀,開始對俘虜進行大屠殺,駱中洋和幾名有意識逃跑的軍民早就站在了最後面,趁亂鑽到了附近的蘆葦叢,逃了出去。
這是駱中洋一生最為黑暗的回憶,他說道:
“從上午7時到下午5時,日本兵的刺刀從未放下過,我親眼看著我的同袍們一個個倒在血泊中,卻無能為力,這是我最為痛苦的時刻,後來,我終於挪到了河邊,鑽到了蘆葦叢中。”
為了使城中被俘軍民配合“大屠殺”行動,日軍還會以各種手段誘騙他們,在一些倖存者的回憶中,日軍會帶著翻譯官,用親切的語氣告訴南京的民眾,需要年輕力壯的青年人到江邊搬貨,並給予一定的報酬,於是一些輕信日本謊言的青壯年民眾被帶到了江邊。
然而,令他們沒有想到的是,來到江邊後,他們看到了江邊處架著數挺重機槍,這些機槍對著他們猛烈地進行掃射,只有少數人趁亂逃走了。
除此之外,《東京日新聞》還刊登了日軍十六師團的野田毅和向井敏明少尉的“百人斬”比賽,並將兩人的照片印在了報紙上,他們將南京城民眾的生命視作草芥,大肆屠戮無辜的生命,絲毫不顧自己的國際形象,後來,“南京大屠殺”的行為,被日本軍方視作“榮耀”大肆宣傳,可見當時的日本軍方是有多麼的喪心病狂。
三、甄別士兵
由於大多數的守城國軍都未能逃走,所以,他們為了躲避日軍的搜捕,脫下了軍裝,偽裝成南京城的普通民眾,以混淆日軍的視聽。
日軍為了甄別普通民眾和士兵的身份,再次使用了“謊言”誘騙計策。
在為難民做登記時,日軍會對在場的難民說這樣的一句話,他們說:“凡是當過兵或服過強制性勞役的,都單獨列一排站到後面去,如果你們主動站出來,我們軍方承諾不傷及你們性命,還會給予你們工作,否則,等到我們主動發現,就會槍斃你們!”
就這樣,一些士兵主動承認了自己的身份,被日軍單獨帶走了,然而日軍並未履行他們的承諾,反而將他們殘忍地殺害了。
日軍自然知道,還有一些“漏網之魚”,於是,為了誘騙國軍,他們大肆宣傳說如果是士兵身份,日軍可以將他們放出南京城,遣散他們,隨著時間的流逝,一些士兵放棄了隱藏,開始向日軍坦白,後來,日軍單獨將這些坦白計程車兵聚集到一起,帶到佈置好的射擊區,以進行屠殺。
除此之外,日軍還會對登記的難民進行挨個的篩查,透過檢視額頭帽沿壓痕、手掌老繭來鑑別士兵身份,日軍的鑑別方法也使一些無辜的平民百姓遭了秧,一些廚師和挑夫被日軍誤認為士兵,也被殺害了。
四、中國人民的英勇反抗
在最初的掃蕩屠殺後,南京的軍民們也漸漸崛起了反抗的意志,日本記者本多勝在自己編寫的《通向南京之路》一書中,記錄了許多關於被俘軍民反抗的英勇事蹟。
比如在1937年12月17日時,日本士兵將許多軍民百姓扣押到了草鞋峽江邊,計劃對他們進行屠殺,這些軍民早已知道了自己的命運,在來到江邊的時候,他們紛紛展開了反抗,高聲吶喊著,衝向了機槍隊伍,搶奪日本士兵手中的機槍。其中,一位親歷的日軍陸軍下士回憶道:“聽說一個日本少尉被反抗的俘虜弄死了。”
後來,擔任海軍航空隊隊長的奧宮正武,也在自己的回憶錄中提到“南京大屠殺”的事,他說:“在12月下旬的某天晚上,有一個勇敢的中國俘虜,他侵入到了我們陸軍小隊長級計程車官寢室,將那裡面的十幾個士官全部給殺掉了。”
由此可見,中國軍民在“南京大屠殺”中並不是坐以待斃,任由日軍宰割,他們縱然絕望、憤怒,也從不放棄反抗。中國軍民的這些做法,也使南京城的日軍侵略者更惱羞成怒,他們開始用更為血腥的手段鎮壓南京城的軍民,使南京城徹底淪為了“煉獄”。
南京淪陷後,中國兩黨軍隊誰都沒有向日本低頭,他們聯合在一起,對日軍發起了更猛烈的反攻,令日軍侵佔中國的計劃寸步難行,隨著時間的流逝,世界各國都掀起了“反法西斯主義”的浪潮,各國聯合到了一起,開始對德日等國發動反擊,加速了日軍的投降。
五、尾聲:日軍投降
1945年9月9日上午,中國戰區侵華日軍投降簽字儀式,在南京黃埔路的原國民政府中央軍校大禮堂舉行。
軍校的廣場上,飄揚著各個同盟國的國旗,國民政府的陸軍總司令何應欽,與日本駐中國侵略軍的總司令岡村寧次面對面地站著,岡村寧次在投降書上簽字後,並上交了隨身的佩刀,表示日軍正式向中國投降。
在這之後,會場內外計程車兵激動地落下了淚,他們揮著手臂歡呼著“日本投降了”的口號。
次日,南京城為此舉行了盛大的慶祝活動,城牆的內外飄蕩著鮮豔的彩旗,這是南京軍民為了慶祝抗日戰爭勝利而特意準備的,老百姓紛紛走上街頭,歡呼慶祝中國的勝利,自此後,南京重新回到了中國政府的手中,結束了長達數年被統治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