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國徽的設計是一項至關重要的工作,其中自然少不了優秀的專家用自己的心血和付出,在所有的專家中,對國徽的設計起到決定性作用的,就是我國的著名建築師和詩人林徽因所帶領的清華大學小組。
林徽因在最初設計出的國徽,樣子和我們今天所看到的有著很大的區別,在經過4次設計後,才最終確定了國徽的樣子。
林徽因抱病接下重大使命
早在建國之前,我們中央的領導人就對國徽的設計有了一定的打算,覺得國徽的設計,既要突出中國的特色,又應該展示共產黨的宗旨,最好是能夠用色彩及圖案等元素,將國徽所想要表達的意蘊,能夠既簡潔明瞭,又形象鮮明地表達出來。
為了完成這一項至關重要的設計,最初開始向社會徵稿,同時也成立了兩個專家小組,一個是由張仃帶領的中央美院小組,一個是由梁思成夫婦為主要骨幹的清華大學小組。
梁思成當時在清華大學的建築系任教,能夠接到這樣的一個光榮的任務,他和妻子林徽因都非常的高興。
梁思成和林徽因早年曾經留學美國,在美國的大學裡梁思成修學了建築系,而林徽因雖然是女兒身,也想要跟隨丈夫梁思成的腳步,進入建築系學習,無奈當時建築系並不招收女生。
但是林徽因並沒有放棄自己對建築的熱愛,她轉而進入美術系學習,同時也自己選修了建築系的課程。
在美國的學習生活,為梁思成夫婦日後的建築事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梁思成夫婦在回國後,曾經參與了多次大型的古建築保護工作,他們在抗戰時期,依然堅持工作,在惡劣的生活環境中,梁思成和林徽因的健康受到了很大的損害。
林徽因有一次生病,甚至都燒到了40多度,當時他們的孩子看到媽媽林徽因不復曾經的美豔動人,取而代之的是憔悴和虛弱。
即使是身體不再健康,但是林徽因對待工作卻從來不曾馬虎,她在得知自己有機會能夠設計新中國的國徽時,立刻把所有的熱情都投入在了國徽的設計上,她不顧自己還在吃著藥,身體裡的半邊腎臟,早在1947年因病切除,開始拾起手中的筆,一筆一劃地繪製國徽的草圖。
林徽因在最初繪製時,首先想到的是應當突出共產黨的特色,就把紅星作為主要元素繪製在了上面,至於中心的部分,則參考丈夫梁思成的意見,認為如今新中國成立,國土得到了統一,應當設計玉璧的形狀,來表達“完璧歸趙,天下一統”的含義。
林徽因第一次設計的國徽,與我們現在看到的完全不一樣,但是已經選用了麥穗,綬帶等具有象徵性的裝飾,林徽因設計的第一張草圖,主要突出了紅星和中心的玉璧。與此同時,張仃帶領的中央美院小組,也設計出了以天安門為主體的國徽。
雖然兩種設計都各有千秋,但是最後他們兩個小組的初稿都沒有透過。不僅是他們兩個小組的初稿沒能透過,就是在全國徵集的900多份樣圖中,也沒有一份能夠順利透過。
林徽因本來設計這個國徽的草圖,就已經花費了自己很大的精力,甚至於兩個月以來都沒有睡一個好覺,但是得知自己的初稿沒有透過之後,林徽因立馬又投入到了對國徽的第二次設計中。
林徽因當時的身體雖然很是虛弱,但是在她心裡的信念,卻支撐著她要把這項工作做到極致。林徽因知道這項國徽設計工作不同於以往的任何工作,要體現的是中國從新中國成立以來所向世界展示的新形象,也是所有和自己一樣的愛國人士心心念唸的強國之夢的外在體現。
林徽因用畢生所學,一遍遍地揣摩如何配色,如何構圖,又怎樣安排各個圖案之間的比例,讓設計出的國徽,既富有藝術的價值,又能飽含中華民族的特色。
關於國徽主體部分的設計,林徽因借鑑了張仃帶領的中央美院小組提出的,要加入天安門這一主體的設計,開始了她緊張的設計工作。
林徽因的設計歷經曲折,初心不改
林徽因在設計國徽的過程中,因為身體虛弱,有時經常在畫完一張圖紙後,會靠在躺椅上休息半天,關於她這時的身體狀況,她曾經在自己給友人寫的信中說道:
“我有時會突然很疲倦,別人以為我只是在沙發上靠一會,其實我是有一些暈眩。”
疾病折磨著林徽因的身體,但是卻無法打敗她堅強的意志。林徽因本來在抗戰時期,有機會前往美國避難的,要是能夠當時離開戰火瀰漫的中國,去往美國暫避一時的話,或許她的身體還不至於壞到這樣的地步。
但是林徽因當時卻說什麼也不肯離開中國,因為她骨子裡中國就是她的家,她不能在自己的家國有難之時,前往他國避禍,那不是她林徽因的風格,也不是她的人格所能接受的。林徽因當時寧願忍受生活和醫療條件的惡劣,也要繼續和丈夫留在中國堅持工作。
在日寇侵華的歲月裡,留在中國不僅條件艱苦,甚至還會面臨生命危險,但是林徽因優雅地把生死置之度外,而是堅守在自己的足下的土地,並且為研究中國的古建築,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圖 少女時代的林徽因
那時林徽因的兒子梁從誡,曾經問林徽因:
“要是日本人打過來怎麼辦?”
林徽因淡然地回答:
“門口不是有江嗎?文人最終還有那一條路。”
由此可見,林徽因心中有著炙熱的愛國情懷,而這份情懷支撐著她在設計國徽的工作中,選擇不顧自己身體虛弱,一次次把圖紙畫好,又一次次在每一個細微的部位修改,力求精益求精。
丈夫梁思成知道林徽因身體不好,為了方便照顧她,就自己自學了中醫,還想要用自己的技術,來為林徽因減輕一點痛苦。林徽因當時儘管每天的設計工作很是辛苦,但是從來沒有想過要放棄,而是準備將設計最符合自己心中所想,也能夠表現中國特色的國徽。
一轉眼這份設計的工作已經進行了將近一年,因為國徽的最終設計方案沒有定下來,所以就在開國大典上沒有掛上國徽,但中央的意思是要在1950年的國慶節之前,務必要將這項工作完成。
周恩來在看了兩個小組第二次送來的方案後,感覺較之前明顯更加大氣了一點,不過在整體上還有很多地方需要改進,為了儘快讓設計完成,周恩來提議讓兩個設計小組合作。
在兩個小組合作之後,第三次設計出的初稿,已經有了現如今國徽的雛形,上面保留了林徽因最初想要的中間鑲嵌玉璧的形狀,同時用麥穗裝飾的特徵,又結合了張仃為代表的小組,採用天安門的影像來讓國徽顯得大氣。
關於國徽上各個元素的佈局,則又引起了兩個小組之間的討論,有了前兩次被駁回的經歷,他們都希望這次的設計能夠得到中央的認同,因此不敢有一絲的馬虎。
林徽因在這次設計的過程中,依然堅持把紅星放在了主要的位置,至於齒輪和麥穗,分別象徵著工人和農民階級,纏繞的綬帶上寫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用來表達對祖國的敬意。
林徽因這次的設計,更加註重把天安門的建築和邊緣的裝飾儘量安排成一個和諧的整體,既不能讓天安門顯得在國徽中心突兀,又得突出它的不可替代的地位。
經過反覆的討論和研究,才慢慢繪製出了第三稿的雛形,上面有了今天國徽所有的元素,只是在色調的選擇上,並不像今天一般只有紅和黃兩色,而是由紅,黃,青,白四色組成,具有一定的審美價值和中華特色。
在第三稿送審期間,林徽因雖然身體日漸虛弱,但是滿心期待著這次能夠順利透過,並且還做好了如果再次被拒後,進行第四次設計的準備。
梁思成想讓妻子林徽因能夠夙願得償,但是又十分的心疼她的身體,他多麼希望林徽因能夠恢復健康,一如他們初遇時一般活潑開心。
但是林徽因在此時因為身體的日漸衰弱,隱隱的心中有了一種不祥的預感,那就是這個國徽的設計,是她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個作品,也可能是她最後一個作品了。這個天才的女建築師和詩人,不願意過早透出自己的悲觀,卻不得不每天接受要靠藥物來勉強維持身體的局面。
周恩來在看了中央美院和清華小組合作設計的國徽後,心裡感到比較滿意,但是他認為美中不足的是,在國徽上只有麥穗卻沒有稻穗,是一個很大的缺憾,因為中國的百姓主要當時主要以農業為生,而北方的人民主要以小麥作為口糧,南方的人民則以水稻作為口糧。
周恩來憶起在1942年見到宋慶齡時,宋慶齡家裡擺放的金燦燦的稻穗,當時宋慶齡就動情地說:
“這稻穗比金子都珍貴啊!”
周恩來聽了宋慶齡的話,頓時陷入了沉思。
自有歷史記載以來,百姓們所求的無非是豐衣足食,不管是歷代的農民起義,還是如今共產黨領導的革命,其最終目的,不就是讓百姓們過上每天能夠有糧食吃,不受剝削和欺凌嗎?金玉有價,但是糧食往往在戰亂中更是能給人民帶來生存的可能和希望。
周恩來當時就對宋慶齡說:
“等我們打下了江山,一定要把稻穗刻在國徽上。”
此刻周恩來看到了送來的國徽樣圖,就想兌現當年和宋慶齡的承諾,同時也想要紀念所有在新中國的成立道路上,曾經和紅軍戰士一起共同抵禦外敵的農民階級的同胞。
在周恩來的建議下,國徽又進行了改動,才呈現出我們今天看到的樣子,色調也不再是多種色彩,取而代之的是鮮明的紅色代表著全國人民的紅心向黨,金色的麥稻穗則象徵著中華的人民會在共產黨的領導下,人人都能過上富裕的好日子。
天安門上國徽的打造
在把國徽的圖案定稿之後,周恩來等黨中央領導人,就開始計劃怎樣把國徽完美地打造出來,懸掛在包括天安門城樓之內的建築上。天安門城樓最初刻的國徽是木質的,由於國徽的紋理較為細密,上面的圖案也極為精緻,自然在製作流程上,也是花費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參與這項工作的所有人,不管是負責指導的雕刻專家,還是具體實施的工人,都感到非常的愉快,因為他們知道自己在進行一項偉大的工程。在天安門掛上的第一枚國徽,因為是木質的,所以僅僅上崗了7個月,就被銅鋁合金澆鑄的國徽取代了。
所以在人們的常識上,都以為7個月後掛上的,來自瀋陽第一機器廠的國徽,才是中國第一枚真正的國徽。
其實在瀋陽第一機器廠接到製作國徽的任務後,也是感到非常的榮幸,他們沒有想到,象徵中國靈魂的國徽,就要在他們的手中誕生。
製作這枚國徽期間,負責的工人日夜無休地守在機器旁,期待這枚國徽能夠順利地按照計劃打造。這枚國徽後來在天安門城樓上,整整懸掛了19年,直到後來天安門城樓重修,才不得不把它摘了下來。
讓人感到遺憾的是,國徽最終以驕傲的姿態出現在華夏大地,然而作為它的主要設計者之一的林徽因,此時卻像是一朵將要乾枯的玫瑰一般,憔悴地躺在病床上。
其實早在1945年,就有醫生和林徽因說,她的身體至多撐不過5年,但是林徽因當時聽到這樣讓人難過的訊息,並沒有像一般的婦人一樣情緒奔潰地痛哭,或者說是自暴自棄。
身為一代才女的她,知道自己的生命握在上天手裡,但是自己剩下的時間,卻完全地屬於自己,她早已看淡了生死,只是開始翻閱《史記》等古典名著,還和丈夫梁思成說,要用英語寫一部《漢武帝傳》。
只可惜後來在建國之後,林徽因忙於設計國徽,以及其他關係到中國形象的重大建築的設計,給漢武帝作傳記一事,也只好先行擱置。在把這些重大的工作完成之後,林徽因的身體狀況更是一天不如一天。
一方面是因為長時間高強度精益求精的工作,讓她因為過度勞累而加重了病情,另一方面是林徽因本來虛弱的身體,在得知自己視為等同生命的偉大工程被順利完成後,心裡也就鬆了一口氣,從而身體的疾病也就暴露了出來。
在林徽因生病的時候,梁思成親自為她熬藥,此刻他多麼希望這個心中永遠魅力無限的女神,能夠恢復如初,能夠和他再一起走過春夏秋冬。
只可惜林徽因的臉色卻是變得越來越蒼白了,她心裡唯獨覺得遺憾的,就是今生沒能夠完成自己所想要完成的《漢武帝傳》,就不得不告別這個曾經有著她所歌頌四月天的世界。
在國徽設計工作完成後,中央曾獎勵所有國徽設計工作的參與者,每人800斤小米,但是林徽因在得知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後,堅持把自己和丈夫的小米捐獻了出去。
到了1955年,林徽因的病越來越重,同時她的丈夫梁思成也因為長期巨大的工作壓力,再加上林徽因生病使他心情極度抑鬱,也染病住進了醫院。梁思成知道現在林徽因的狀況很不好,就讓醫生把他安排在了林徽因隔壁的病房,以便能夠隨時照顧她。
在這一年3月的一天夜裡,病重的林徽因感到自己極度的虛弱,就和身邊的護士說:
“能把思成叫過來嗎?”
但是那天值班的護士,並沒有想到這會是林徽因在人世間的最後一個夜晚,就隨意地回答說:
“夜太深了,明天吧!”
林徽因眼睛裡滿是失落,而後倒在了枕頭上,再也沒有醒來,後來查房的醫護人員發現林徽因心跳很微弱,急忙把她送去搶救,梁思成也趕來守在林徽因的身邊,握著林徽因冰冷的手指,忍不住放聲大哭。
然而,奇蹟終究沒有發生,林徽因這個傳奇的女性,還是離開了這個世界,給後人留下了偉大的作品,永遠活在了她的每一個精美的作品裡,祝福著今日的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