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思想十分開明,想著自己去世之後的事情一切都不重要了,便沒有那麼多迷信和講究。
所以去世之後一般都選擇火化,或者進行遺體捐獻,繼續對醫療事業作出自己的貢獻。
可是在新中國剛剛建立時,民風還是很封建傳統的,一般老人都想自己死後“留個全屍”,講究個體體面面,甚至還會為自己挑選最好的棺材和墓地。
但是這種“土葬”佔用了大量的土地面積,還造成了棺材木頭的資源浪費。
於是在1956年我國由領導帶頭,簽署了《倡議實行火葬》,逐漸開始在全國範圍內實行火葬。
可是新中國卻有這樣兩位首長,死後並沒有火化,得到了特批,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倡議實行火葬
在1956年之前,我國喪葬還是按照以前的封建習俗實行土葬,有的人努力辛苦了一輩子,為的就是死後能給自己買一口好棺材。
不管百姓貧富貴賤,都會舉行很隆重的入土儀式,風風光光地離開人間。
可是這樣對於才剛剛建國不久的新中國來說,是一筆巨大的資源浪費,不僅佔用了耕地面積。
還有木材等物資的花費。
於是在1956年4月27日,中央領導人在開會的間隙,有人跟毛主席提出了要推行火葬的提議。
主席看到了推行火葬的倡議書之後,馬上拍板叫好,說這個倡議很不錯,他要第一個簽字。
主席立即把這份倡議書拿到了會議上,跟所有參加會議的人進行討論,說明推行火葬的必要性,大家都紛紛贊同,最後領導們都率先帶頭簽字表示要全國推行火葬的決心。
這份推行火葬倡議書上,一共151個幹部在上面簽了字,連沒有來參加會議的陳雲都說自己支援火葬的立場,還說如果有必要,還願意把自己的遺體捐獻給醫療事業。
中央八大在北京正式召開,火葬的提議重新又提了一遍,所有參加八大的幹部也都紛紛支援火葬,在倡議書上面簽了字。
這個倡議活動可以說舉行得特別成功,很快全國範圍內的民眾也接受了火葬的方式,甚至還流行了更加環保的海葬、樹葬等新的方式。
這大大地節約了木材資源,留給百姓更多的土地用於耕種。
可見這個倡議活動的意義之大,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新中國經濟的發展,後來為了紀念這個活動,2016年還專門舉辦了倡議活動60週年的紀念儀式。
許世友被特批土葬
可是新中國卻有兩位首長例外,死後沒有舉行火葬,其中一個就是開國將軍許世友,他是一位地地道道的河南人,出生在一個落後的小山村。
他8歲的時候因為家裡貧困,就被送到了少林寺,後來一次機緣巧合下山去參加了紅軍。
在抗戰時期,許世友由於從小在少林練的武功,身體素質特別好,很快就成為了部隊裡的一員猛將。
每次上戰場上的他都衝鋒在前,把自己的身家性命都拋在了腦後,以至於很多年沒有回家看過年邁的母親。
這麼多年行軍打戰下來的他,心裡一直對自己在家鄉的母親很愧疚,直到母親去世都沒有盡過一天孝道。
所以許世友將軍在心裡一直都過意不去,跟組織表達了自己不願意簽字火化,想死後和自己的母親葬在一起,也算是給母親盡孝道,永遠在地下陪著母親。
中央聽後也是十分感動,鑑於他的特殊情況,還對國家立下赫赫戰功,願意給他進行特批。
1985年10月,80歲的老將軍許世友與世長辭。
他的遺體被運回河南老家,葬在了母親墓地的旁邊,滿足了老將軍想一直陪在母親身邊的遺願。
任弼時英年早逝
還有一位開國首長是任弼時,他去世的時候也沒有火葬,是因為他早在1950年就去世了。
任弼時出生於1904年,是一位非常優秀的革命家,出生在一個文化家庭。
他還在上中學的時候,就積極地參加了五四運動。
1922年就接受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啟蒙,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由於他出色的領導能力和政治覺悟,1927年就成為了中央委員。
在抗日戰爭時期,任弼時還和朱德、彭德懷等人一起帶領八路軍在山西進行前線作戰。
1941年,任弼時還協助毛澤東一起進行整風運動,為新中國的建立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任弼時一直都是中央核心領導人物,他為中國革命事業付出了自己大量的精力,導致他工作過度勞累患上了很嚴重的疾病,必須要立馬停下工作去醫院休養。
可是任弼時不顧勸說,偏要繼續出院工作,即使後來他每天只工作三個小時,可是身體也依然承受不住。
在新中國剛剛成立一年之後,他就因為疾病永遠地離開了我們。
對於他的離世,中央表示特別地痛心,便將他安葬在了八寶山革命公墓。
那時候公墓還沒建好,他的墓地被安排在了最高最大的一塊地方,足以見得他的身份和地位。
總結
當年在火葬倡議書上簽字的領導幹部們去世之後都進行了火葬,他們成為了推行火葬的先鋒者,克服了很多困難才有今天大家都接受火葬的局面。
在新中國的所有領導幹部中,有兩位首長沒有火葬,他們一個是為了陪伴自己母親的許世友將軍,一個是在倡議活動前就英年早逝的任弼時先生。
他們雖然沒有火葬,但是他們對新中國的貢獻也是非常大的,值得好好安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