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武術,積厚流光,可追溯到數千年之前,在漫長的社會發展過程中,人們積聚了很多武術套路和實際教訓,總結和昇華為精闢的技擊理論。如太極拳從中突起,逐步發展成為中華武術最有名的拳種之一。因為太極拳兼具競技、防身、健體、防病和延年益壽等多種功能,因而深得人們的愛好。而太極拳的古典實踐更加素負盛名,它以古代陰陽五行學說為理論的基本,處處講求陰陽均衡,把詳細的形狀動作和內氣執行都形象化為一個《太極圖》,高度概括了太極拳運動是一種在動態下的立體螺旋運動。太極拳不然而祖國的傳統文化遺產之一,也是中國可貴的體育遺產之一,頗受世界各國國民所喜愛,繼續發展這區域性遺產,對推行全民健身運動,強身健體,治病防身都存在重大的意思。太極拳許多古典著述難學難懂,很多根本原理必需經由耐勞的訓練才幹逐漸領悟。筆者於1974年在潮州市有幸凝聽過羅基宏先生的講學,對太極拳基自身法有初步意識。羅基宏先生特殊強調太極拳身法要充足發揮腰脊命門的樞紐作用,無論是前進撤退,左旋右轉,都要意貫命門,以身弓的命門為中央點向後撐實,全部身法才能平衡協調。筆者在長期練拳過程中,更加深刻懂得羅基宏先生這一提醒,有一些領會和播種在此瑣談,旨在與練太極拳的喜好者獨特探討和交換。
一、太極拳一身備五弓。
“一身備五弓”指的是身軀如同一把弓,兩手為兩把弓,兩足又為兩把弓。五弓協力即為全身的整體勁。五弓調和,觸之則旋轉機動,能蓄能發,能屈能伸,綿延一直,滔滔不絕,,陰陽協調,對健身和推手都起著很大作用。
身弓以腰為弓把,啞門(頸椎第一節)和尾骨(長強穴)為弓梢,上下對稱,對拉拔長,相系相吸,,加強彈力。身弓備,則腰部柔韌有彈性,破身中定而下沉,上於“啞門”虛豎,大椎鼓起,下於尾閭骨前送,起到方向舵的作用。
手弓以手為弓把,以意注於肘節,使勁冷靜松靜有定向,手段和項下鎖骨為弓梢。手弓備則伸屈隨便,粘連走化自若,懂勁而得機得勢,處處能整體協調而不狼藉。
足弓以膝為弓把,胯骨與足跟為弓梢。足弓備,則膝關節有力而微前挺,胯骨松沉而後撐,臀部與足跟齊,把臀部之勁貫至足跟,兩足跟氣往下沉而勁天然往上翻,腰腿之勁做作上下相系相隨,做到勁起腳跟,主宰於腰,通於脊背,形於手梢。
五弓合一是全身內外整體練法的必定請求,也是“勁”以曲蓄而有餘的必要前提。練拳和推手的過程,每站一勢,必須檢討是否五弓俱備、是否構成既能“八面支援”又能“八面轉換”的蓄勢。“八面支撐”是牢固厚重,“八面轉換”是旋動靈巧。只有周身勁整而弧形走化,直線發勁,就能做到“機由己發,力從人借”。
二、命門穴為主弓的重要地位。
命門穴位於兩腎之間,屬督脈,有性命之門,先天之基本的含意。命門穴與任脈的神厥穴(肚臍)又前後對稱,與腰的帶脈又環繞一週。帶脈的循行路線較為簡略,起於季脈肋下方,橫繞腰腹四周,前平臍,後平十四椎。帶脈的“帶”字,含有腰帶的意思,因其橫行於腰腹之間,統束全身直行的經脈。足部的陰陽經脈都受帶脈的束縛,帶脈與衝、任、督三脈的關聯極為親密,腰腹部是三脈脈氣所發之處,又為下丹田真氣之所在。下丹田在臍內一寸,個別位於臍和命門三七開,位於大椎和會陰穴也三七開,合乎黃金宰割線0.618的優選要害數字,適應先天天然之法則。因此,只有氣沉丹田,意守丹田,命門穴後撐等練功身法,就能透過神厥穴深部的經絡網,使丹田生髮之氣遍走全身,起著整體功效的調節作用。
三、命門穴的調節機理。
“腰為第一主宰”,闡明瞭太極拳主弓的重要性。主弓弓把“命門”是帶動四肢弓的綱,透過主弓節節貫串及上下肢的調節協調,也就是“命門”調節上行與大椎、肩、肘、腕貫穿,對拉拔長,相系相吸。同時,“命門”調節下行與胯、膝、足跟貫穿,對拉拔長,相系相吸,周身身法處處接洽起來,方能做到“一動無有不動”的完全協調境界。
詳細操作上,用意把“命門”後撐,先取得前足蹬回的副作用力,與後足蹬力成為力偶,故“命門”向後撐實,即前足從地面反作用力而來。後坐時則反之,“命門”注後拉,是從後足前弓獲得地面反作用力與前足反作用力成為力偶而來,後足蹬力自動催迫前足的反作使勁而成為力偶,向前退後都成為左旋右轉的力偶,立身中正不偏,四周轉換,八方支撐,無不順遂。如果單純只斟酌抽胯,只能從股關節的力偶轉動,不能與上體協調,解決周身一家。“命門”則能為高低統領的總關要,控制主弓的整體調作運動,照顧上下肢四弓的和諧活動,施展主弓為核心點的彈力作用,在推手時能化能發,能粘能走,變更無限。
除了“命門”後撐之外,還必須注意“命門”向左右旋轉或前後位移。拳論十三勢歌中指明:“命意源頭在腰際,變換虛實需留心。……刻刻留意在腰間,腹內松靜氣騰然”。這高度概括了腰腹部意氣變換調節,以命門穴作為調節全身平衡的軸心。在推手時,從接觸點感知對方來勁之後,依據對方的勁路首進步行命門的內換,而後調劑身體的各部門和各關節,一動無有不動。
一動全動並不是單純接觸點的移動,假如不首先從命門變換虛實,而單個純上肢的挪動,立刻由手作出反響,這就會犯了“梢動”的缺點。羅基宏先生提出解決“梢動”的弊病,“勁先由裡邊變換,能力良知知彼,到達人不知我,我獨知人的懂勁功夫”。命門穴裡邊變換,包含命門穴向左右及前後的位移,命門穴的轉動,其位移及動彈量的大小根據對方的勁路決議,命門的位移及轉動帶出發體四肢各關節作出調整反映,為化勁和發勁作好籌備,使對方感到不到我方內勁的變換,而實際我方巳把對方的力引上球面的切點丟擲。所謂“四兩撥千斤”,也就是這個道理。
由此可見,太極拳運動一身備五弓,五弓的執行形成太極立體圓運動,而腰脊命門穴則起立體圓心的樞紐的作用。在推手時,意貫命門,留神命門後撐位移及虛實變換滾動,透過命門穴調節上下肢十二個關節貫穿,螺旋型纏繞絞轉,把對方引上立體圓面切點,五把弓合一集中發勁,如箭直線發射,可見命門穴在練功和推手時都起著主要的樞紐作用,這是外型動作難於發覺到,只能在練功和推手的過程中自我感知。
以上重要是從人體經絡、多少何角度跟人膂力學等方面剖析太極拳活動等多方面的基礎原理。實在,太極拳運動是多方面的傻身運動,豈但是身材的錘鍊,更主要是精力涵養的鍛鍊。良多有文明素養的人,重視道德素養的人,都擅長從練拳程序中去領恬做人的情理。法國一個來中國學太極拳運動的人說:“咱們學太極拳是從中學習人生哲理。”企業家莫性才先生的《太極拳與企業治理》論文之所以贏得普遍好評,就是因為他不僅僅是練拳健身,而且把拳理與事業聯合起來。太極拳強調“立身中正,”“協調平衡。”這都是做人辦事的最基本準則。太極拳很多方面值捐研究,有些現象很難得到迷信的說明,只能在實練中逐步體會感知,例如生物電、人體內氣的發放等景象·,肉眼根本無奈覺察,只能自我感知。因此,太極拳運動波及到非常龐雜的人體科學,涉及到生懂得剖學、中醫經絡學等,必須透過人類長期的實踐訓練、交流研究和總結,才能不斷進步太極拳運動程度,使體內之意、氣、力、血,電等為所欲為的執行全身或蓄聚到任何一個部位,達到靈活無滯,既為技擊強化內勁,也為攝生醫療發揮作用。
參考文獻:
[1]顧留磬著[太極拳術] 上海教匯出版社出版發行
1993年4月第8次印刷。 ISBN 7—5320—0139—3/G.697
[2]羅紅元、古岱娟著 [太極拳技理與訓練]
[太極拳技理與練習] 廣東高階教育出版社出版發行
1988年12月第1次印刷。 ISBN 7—5361—0181—3/G——55
[3]馬虹[陳式太極拳武術法] 人民體育出版社出版發行
2002年5月第6次印刷 ISBN7——5009——1325——]325——7/G.1229
我們尊重原創,文章與圖片版權屬於原作者。部分文章與圖片推送時因種種原因未能與原作者聯絡上,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絡我們,立即刪除處理。感恩原作者的辛勤創作與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