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尼德羅
來源/《讀者》雜誌2017年19期
不久前,我們帶著剛滿8個月的孩子回了老家——浙西的一個五線城市。在與同輩、長輩交流的過程中,瞭解了這樣一些事。
一個大齡未婚女青年,我稱之為A。A今年31歲,是家中獨女,父親是公務員,母親為家庭主婦。
從重點大學畢業之後,A接受父母的安排,透過省考進入了家鄉政府的一個強勢部門,社會地位和收入都令人羨慕。
A很快在父母的幫助下買了自己的房子,加上長相不錯,一時間為她介紹物件的人不少。
也許是A心高氣傲,可能更大的原因是小城市奉行“甲男配乙女”的婚配原則,因為A太優秀了,一旦不願“將就”,甲女的選擇空間也就小了很多。
斗轉星移,從大學畢業已經七八年,年過30的A還沒有物件,A的母親開始放話:自己已經無臉出門了。
好在A並不與父母住在一起,新居裝修也一直拖著沒有完成。只要裝修不完成,她就可以住在單位宿舍,這樣一來,A就可以避免父母隨時探訪,從而減輕自己的壓力。
一對結婚一年半的夫妻,我稱之為B夫婦。B夫婦曾是高中同年級不同班的同學,當年並不認識,但大學畢業後,各自回到家鄉小鎮,一個在銀行任職,一個在高中任教。
在選擇空間並不大的前提下,兩個人在一次聚會中認識並互生好感,幾個月後,他們便領了結婚證。
可是小兩口一直沒有懷上孩子,一年的時間並不長,但矛盾卻日益激化,男方父母要求女方去檢查,女方父母回應要檢查就雙方一起去。
檢查的結果是二人都沒有問題,但這卻成了更大的問題。婆婆在這時出馬,各種民間催孕的土方、中藥出現在家裡,要求女方服下,這令女方非常憤怒。
在旁人的建議下,女方要求丈夫跟自己搬出去居住,理由是環境簡單,可以更好地備孕。
但這一建議卻遭到公公的反對,當女方希望丈夫據理力爭的時候,丈夫卻低下了頭。
幾經折騰,女方終於明白,丈夫從小生活在公公的“淫威”之下,即使是結婚後,他也沒有成為一個真正獨立的人。
在這種情況下,女方的父母愛女心切,加之女方的上班地點離孃家更近,所以她大部分時間都住在了孃家。
還有一對婚後育有10個月大孩子的夫妻,我稱之為C夫婦。C夫婦婚前戀愛的時間也只有幾個月,用“閃婚”來形容他們並不過分。
婚後,兒子的誕生給家庭帶來了歡樂,但育兒的任務分攤也成了更大矛盾的肇因。婆婆責怪媳婦只顧自己、不管兒子,媳婦指責丈夫不夠關心自己,甚至存在家暴行為。
男方則表態在二選一的情況下,要母親不要妻子。目前,二人的關係幾乎破裂,在對外人傾訴中,他們都喜歡算從婚前到婚後的經濟賬,以此表明自己付出巨大。
在正式離婚前,可預料的是,二人一定會在財產歸屬和兒子撫養權的爭奪上耗費巨大。
他們都與父母生活在同一空間,或相隔很近,或與父母同住。
他們現有的生活嚴重依賴父母,從工作到買房,再到相親、結婚、育兒,父母也都希望或已經深度參與其中。
此外,還有一個或隱或顯的共同點是,他們的生活都以家鄉小城為舞臺。可以說,他們在這個舞臺上工作、生活、結婚、生子,也在這個舞臺上相愛相殺、激化矛盾。
很多時候,這些矛盾與這個舞臺是緊密相連的,若離開這個舞臺,才可能消除這些矛盾。
遺憾的是,他們中所有的人,要麼沒有意識到這一點,要麼即使意識到,也已經喪失了跳出這個舞臺的勇氣。
A原本在杭州讀大學,以她的能力,畢業後留在杭州並不成問題,只不過生活可能不像在父母身邊那麼優裕。
但在婚配問題上,如果是留在杭州這樣的大城市,A因為足夠普通,反倒更容易走入婚姻的殿堂。
B夫婦也曾在外地讀書,他們的情況與A類似,畢業後就接受父母的安排回到家鄉。只不過他們並沒有A那麼優秀,若畢業後留在外地,則婚配選擇的空間更大。
但反過來,無論哪一方,假如留在了外地,離開父母的他們可能會更加獨立。B妻子不會長期待在孃家,B丈夫則能逐步獲得人格獨立。
也許他們不會在一起,也許他們沒有如今物質上的充裕,但他們可能會更加獨立,也更加自由。
C夫婦也是本科畢業,與前者情況基本相同。他們的共同經歷都是畢業後覺得在大城市太辛苦,最終禁不住父母的威逼利誘回到家鄉小城。
在進入體制內後,他們的收入豐厚、地位較高。如今再讓他們跳出來,去大城市找一份工作,在短期內生活狀況一定會有一個斷崖式下跌。因此,他們絕沒有勇氣那樣做。
在大城市,普通本科生堪比大白菜,但在小城市,他們進入體制的機率卻不算低,一次不行就考第二次,第二次不行就考第三次,總有一次可以成功。
另一方面,他們回到家鄉之後,父母可以更好地幫助他們,無論是金錢、時間,還是人情關係,深耕多年的父母總有一定優勢。
冷酷一點來說,很多大學畢業的子女選擇回鄉,是一場與父母的交易。
在這場交易中,子女獲得了更優裕的物質供給;父母則獲得了一種安全感,透過深度介入子女的生活,善於控制以及樂意被控制的這一輩人,獲得了內心的一種確定感。若子女漂泊在外,他們照顧不到,也覺得心裡不踏實。
但是,這場交易的負面代價卻被家鄉的主流觀念遮蔽了。在本文所列的3個案例中,我們看到了這場交易與小城市這個舞臺緊密相連的內生性問題。
即選擇迴歸小城市,選擇回到父母身邊的子女,他們獲得了物質上的充裕,但卻失去了自主選擇的空間和能力。
一旦畢業後沒能獨立,靠向父母,之後便會形成路徑依賴。於是,透過工作、婚姻、生子、育兒呈現的家庭矛盾就會越來越多。
從此,他們獲得了表面安逸的生活,卻失去了內心自由的舞臺。
“女兒,過年千萬不要去男方家洗碗!”這句刷屏朋友圈的大實話,字字扎心
2022年,極簡生活的20個方法
拼多多,你還有完沒完?!
作者:尼德羅,來源:《讀者》雜誌2017年19期,原標題《回到小地方的年輕人》。值班編輯:張傲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