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午後發熱(黃芪建中湯)
【原文】
馬某,女,74歲。1993年7月21日初診。午後發熱,體溫38℃左右,飲食衰減,腹內有灼熱之感,並向背部及大腿放散。手心熱甚於手背,氣短神疲。然口不渴,腹不脹,二便尚調。舌質紅絳,苔薄白。脈大無力。
【研讀】歸納醫案的描述,患者的主要症狀有:
①發熱:午後發熱,體溫38℃左右,口不渴。
②腹中不適感:飲食衰減,腹內有灼熱之感,並向背部及大腿放散、腹不脹。
③手心熱:手心熱甚於手背。
④精力不濟:氣短神疲。
⑤脈大無力。
單看患者午後發熱的症狀,有日晡所發潮熱的特點,有些像白虎湯證,但其口不渴,所以排除白虎湯證。如果其午後發熱、口不渴還兼有惡寒的症狀,則應該用桂枝湯或麻黃湯了。然而,關於惡寒這一點,此醫案中並未描述,說明此患者並非單純的傷寒或中風。
再看患者手心熱、氣短神疲、脈大無力等症狀,均符合傷寒虛勞的特徵。《金匱要略·血痺虛勞病脈證並治》雲:“勞之為病,其脈浮大,手足煩,春夏劇,秋冬瘥,陰寒精自出,酸削不能行。”這段條文講的是虛勞病的特點:脈浮大無力,手足煩熱,春夏嚴重些,秋冬見好些,男人易遺精,四肢痠痛、消瘦、無力行走。再結合患者發病時間恰好是夏天,這些足以說明患者為虛勞發熱。
虛勞在《金匱要略》一書中有專門的章節論述,當然也有很多的經方治療,但涉及治療患者虛勞兼腹部不適的經方卻不多。我們來看看《金匱要略·血痺虛勞病脈證並治》中涉及虛勞兼腹部不適的條文:
1. “虛勞裡急,悸,衄,腹中痛,夢失精,四肢痠疼,手足煩熱,咽乾口燥,小建中湯主之。”
2. “虛勞裡急,諸不足,黃芪建中湯主之。於小建中湯內加黃芪一兩半,餘依上法。氣短胸滿者,加生薑,腹滿者,去棗加茯苓一兩半,及療肺虛損不足,補氣加半夏三兩。”
3.“虛勞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腎氣丸主之。”
根據以上的條文來分析本醫案中的患者,可以很明顯地看出,八味腎氣丸證不符合患者的症狀表現,因為患者無腰痛和小便不利的症狀。患者腹部不適感(腹內有灼熱之感,並向背部及大腿放散)屬裡急的範疇。這樣看來,與患者症狀相符的為小建中湯證及黃芪建中湯證。需要注意的是,醫案描述患者“口不渴”,但不代表患者一定沒有咽乾口燥的症狀。
那小建中湯證與黃芪建中湯證又如何鑑別呢?很簡單,黃芪建中湯不過是在小建中湯的基礎上多了一味黃芪而已,只要搞清楚為什麼加黃芪就可以了。
我們都知道,黃芪通榮衛之氣,桂枝也通榮衛之氣,而黃芪與桂枝的區別在於:桂枝通榮衛以驅榮衛中的邪氣為主;黃芪通榮衛是補榮衛之氣不足。也就是說,此榮衛之氣不通不是因為有病邪,而是榮衛之氣本身不足導致的不通,這時候就要用黃芪了。
其實,黃芪通榮衛之氣的根源在於它能利三焦之氣、提升脾氣促進中焦之氣化,以生氣血。
再看此患者有飲食衰減的症狀,說明其中焦之氣化生氣血的能力已有不足。以此得知,患者的虛勞發熱是由於其中焦之氣不足以化生氣血,屬表(榮衛之氣)裡(中焦之氣)均不足,也就是黃芪建中湯證所說的“諸不足”,所以此患者應該用黃芪建中湯治療。
【原文】
為氣虛發熱。其病機為脾虛清陽下陷,升降失調,李東垣所謂“陰火上乘土位”所致。對於這種內傷發熱,當用東垣“甘溫除大熱”之法。
疏補中益氣湯加生甘草。黃芪20克,黨參15克,炙甘草5克,生甘草5克,白朮12克,當歸12克,陳皮8克,升麻3克,柴胡6克,生薑3片,大棗12枚。服五劑,食慾增加,體力有增,午後沒有發熱,腹中灼熱大減。續服五劑,午後發熱及腹中灼熱等症均愈。
【研讀】該醫生開出的是補中益氣湯,其治療是以“補中”為主,而我們的分析結論是應該以“建中”為主。
那麼補中與建中有何區別呢?“建中”側重於建中焦之氣促進其化生氣血,所以用藥只此七味:黃芪、桂枝、白芍、炙甘草、生薑、大棗、飴糖;而“補中”則是側重於健脾及提升脾氣,所以用了十二味藥。
相比較而言,補中益氣湯治療的疾病,症狀表現似乎應該更重一些。這個患者的二便尚可,其他無不適,所以選用黃芪建中湯應該是更精確。小病大治不見得會有滿意的療效,況且往往會事與願違。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患者腹內有灼熱之感,並向背部及大腿放散,而且還伴有下墜感,有便溏,口渴等症狀,那就一定要選用補中益氣湯了。以上醫案原文選自《劉渡舟驗案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