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18日是 “九一八”事變爆發90週年紀念日,《日軍“慰安婦”制度罪行展》將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3號展廳開展。展覽以中國和朝鮮半島為中心,全面展示了日軍在侵略戰爭中實施的“慰安婦”制度史實。
日軍“慰安婦”制度
1932年日軍制造了一·二八事變,在上海挑起事端。在此期間,時任上海派遣軍副參謀長的岡村寧次,從日本徵調婦女,組成第一個陸軍“慰安婦”團,為日軍官兵提供性服務。隨後,上海地區開始陸續出現日軍“慰安所”。最早被指定為海軍慰安所的上海“大一沙龍”從1932年1月起,一直延續到1945年戰爭結束。
1937年12月13日日軍佔領南京,在南京大屠殺期間製造了近兩萬起強姦、輪姦的事件。在國際輿論的譴責和日軍官兵日益嚴重的性病面前,日軍在南京正式確立“慰安婦”制度。此後,“慰安婦”制度在侵華日軍各部中廣泛實施。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後,隨著佔領區域的擴大,日軍慰安所的設定範圍也從中國大陸戰場擴大到了其他地區。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慰安婦”制度隨之消亡。
日軍“慰安婦”制度在中國的全面實施
日軍透過欺騙、強行擄掠當地女性,以及將女俘虜強逼為性奴隸等方式,導致20多萬的中國女性被迫淪為日軍的“慰安婦”。
隨著侵華戰爭的擴大,日軍在中國各佔領區全面實施了“慰安婦”制度,設定的慰安所遍佈中國20多個省(市)。
1938年1月13日,上海楊家宅慰安所開業,這是全面抗戰爆發後上海第一個由日軍直接設立和管理的正式慰安所
日軍“慰安婦”制度的實施,使中國、朝鮮半島、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大量女性遭到性奴役。戰時中國有超過20萬的女性淪為日軍“慰安婦”,目前中國國內僅有10餘位“慰安婦”制度受害倖存者健在。
湖南日軍“慰安婦”制度受害倖存者羅奶奶1922年出生,江西上高人,日軍進攻上高時將在縣城讀書的羅奶奶抓走關進慰安所內。被家人贖出來後羅奶奶加入了抗日隊伍,但這段被害經歷給她也留下了終生陰影。每晚睡覺都壓一把剪刀在枕頭下,這樣她才有安全感。
韋紹蘭(1920—2019),廣西荔浦人。1944年冬,韋紹蘭被日軍抓走充當“慰安婦”,三個多月後逃出慰安所時懷孕,1945年生下羅善學。圖為韋紹蘭與羅善學
湖南日軍“慰安婦”制度受害者湯根珍(1920—2019)講述日軍施暴經過
日軍在侵略戰爭中迫使大量的朝鮮半島女性淪為“慰安婦”,她們被送往中國和東南亞等地,大部分客死他鄉。
樸永心(1921—2006),朝鮮平安南道人。1939年被日軍騙至南京、松山等地淪為“慰安婦”。1944年,樸永心逃出戰壕時,被中國軍隊解救,並由美國隨軍記者拍攝了著名的二戰照片“懷孕的‘慰安婦’”
2003年11月21日,樸永心老人來到南京利濟巷慰安所舊址進行指認
荷蘭籍日軍“慰安婦”倖存者揚·露芙·奧赫恩(Jan Ruff O'Herne)。1944年,她被日軍強行送入印度尼西亞的“七海之家”慰安所,充當“慰安婦”。1992年12月,在東京國際聽證會上,她第一
日軍佔領東南亞各地後,從日本或朝鮮半島等地強徵“慰安婦”赴東南亞戰場。
日軍“慰安婦”問題的歷史記憶
20世紀80年代以來,“慰安婦”問題逐漸在國際上引起關注。2014年和2016年,“慰安婦”歷史檔案兩次申報世界記憶遺產名錄,旨在讓世界民眾對這段歷史有更深入的瞭解,從而更好地維護女性的人權。
2016年5月18日,“慰安婦”資料申遺民間團體舉行聯合簽名會(左起第三為上海師範大學教授蘇智良)
2017年,法國畫家帕赫參觀完南京利濟巷慰安所舊址陳列館後,有感於日軍在戰時實施的“慰安婦”制度對女性的傷害,歷時一個月,在館內創作出了多幅“慰安婦”題材油畫,並捐贈給陳列館
山西小學教師張雙兵,利用業餘時間調查山西地區的日軍“慰安婦”制度受害情況,確認了100多位倖存者
近年來,紀念館不斷深入挖掘日軍“慰安婦”制度這段歷史,不斷挖掘新的線索、文物和史料。紀念館工作人員和志願者連續6年前往廣西、山西、江西、海南、湖南等地,實地走訪慰問當地的日軍“慰安婦”制度受害者及家人。銘記歷史,我們在行動。
紀念館館長張建軍表示,日本軍國主義發動的侵略戰爭給包括中國在內的廣大亞洲受害國人民造成深重災難,強徵“慰安婦”等是日本軍國主義犯下的嚴重反人道罪行。這是國際公認的歷史事實,鐵證如山,不容否認。“我們舉辦這個展覽,就是為了呼籲人們牢記歷史,自立自強,維護和平。”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張楠
校對 徐珩
來源:紫牛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