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過年,原是一件開心且值得期待的事情。
然而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過年似乎變成了一個讓人心累的過程。
難得一個放鬆享受的假期,總是能碰到一些讓人厭惡的行為,破壞自己美好的心情。
特別是以下六種行為,最為掉價,希望你一個都沒有。
分不清主次
逢年過節,做客吃飯是少不了的春節活動。
很多人覺得,反正大家都是親戚朋友,不需要有太多講究。
卻不知,推杯換盞中,就可以看出一個人的層次和修養。
微博上有個網友,吐槽自己在家過年請客時遇到的奇葩事:
“過年家族之間會有很多聚會,輪到我家請客時,一個遠方的表哥也過來了。
剛到飯店,爸爸還沒落座,表哥就直接坐到了主座上,服務員一過來就忙不迭地搶過選單點菜。
吃飯時,他又搶著敬酒,爸爸委婉地提醒說:我們先敬下奶奶。
表弟沒有看懂父親的意圖,又開始拿著酒杯去敬奶奶,儼然一副主人的樣子。”
《舌尖上的中國》總導演陳曉卿曾經這樣說:
“中國飯桌上最好吃的不是菜,永遠是人。”
春節期間,哪怕與人關係再好,也不要分不清主次。
反客為主,做事情過於主動,都會給人留下不好的印象。
保持謙遜,學會做人之道,才是一個人的立身之本。
假裝與人親近
一到春節,我們免不了要和許久不見的親戚、朋友、同學,甚至一些沒見過幾面的人打交道。
在這種高密度的人際關係裡,很容易遇到一些刻意親近的人:
“我們比較聊得來,來一起合個影,發朋友圈吧。”
“你也在北京?那我們留個電話,以後要多聚聚。”
很多人以為想要快速融入一個群體,假裝親密是拉近關係的捷徑。
卻疏忽了:越是自來熟,越會自然疏。
假裝與人親近,只會讓人心生厭煩。
尼采在《人性的,太人性的》中說:
“擺出無比親密的態度,裝模作樣地與對方套近乎,說明他們不相信自己得到了對方的信賴;
若是相互信賴,便不會依賴親密的感覺,在外人看來,反而顯得冷淡。”
成年人的世界,往往沒有表面那麼簡單。
強行社交,只會暴露自己的淺薄,讓人舒服的關係,永遠是尊重且有邊界的。
給感情一點時間,給友誼一點距離,慢一點,淡一點才是最好的社交定律。
議論他人是非
過年期間,人群聚集,往往也是流言傳播最快的時候。
殊不知,拿著別人的隱私到處八卦,把流言當作談資去評頭論足,不但會對當事人帶來傷害,還會顯得自己見識淺薄。
去年春節,閨蜜雯雯的老公有事不能回來,雯雯便獨自帶著孩子去了孃家。
因為一個人帶著孩子不方便,雯雯便把婚戒摘掉了。
誰承想,沒過幾天就傳出流言:
雯雯被丈夫背叛了,鬧了離婚才一個人孤零零地回孃家。
這些閒話,讓閨蜜和她的父母都很難堪。
直到雯雯老公趕回家,流言才漸漸終止。
張愛玲曾說:
“自己生活貧乏的人,才喜歡刺探別人的私事。”
如果不能做到換位思考,至少別隨便去評論別人的生活。
嘴巴上說了太多是非,內心也會變得渾濁。
這世上從沒有不透風的牆,說過的話,最後都會變成自己的名片。
靜坐常思己過,閒談莫論人非。
寡言是一種境界,更是一種修養。
大肆炫耀攀比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過年變成了“名利場的鬥富攀比”。
有人炫耀自己的錢財:“我家也就買了兩套房子,車子才幾十萬而已。”
有人炫耀自己的成就:“我剛談了一個專案,不大,也就上億吧。”
有人炫耀自己的人脈:“我那個法國朋友送我了幾箱紅酒,早知道帶回來請大家喝了。”
不光是成年人自己,甚至還會拉自家孩子“進入戰場”。
曾看過一個影片,很受觸動。
春節期間,大家齊聚一堂,聊暢想,嘮家常。
剛開始一片和氣,結果不知為何大家開始表演“炫娃大戲”。
有的比個子:“你家孩子,怎麼長的比同齡矮呀?”
有的比乖巧:“還是我家孩子乖,你看你家那個鬧的。”
有的比才藝:“我家孩子小提琴可是名家指點過的,鋼琴也過了十級。”
本來是一場促進情感交流的團聚,結果卻尷尬地不歡而散。
“愚者常炫耀,慧者多斂藏。”
朋友之間,最忌諱攀比炫耀。
攀比源於自卑,如果遇到喜歡攀比的人,一定要儘早遠離。
因為那些真正幸福的人,往往都在默默地經營著自己的生活。
唉聲嘆息,怨氣滿滿
電影《婚姻連繫》中,女兒一刻也不願意在家裡多待。
因為一回到家裡,就會看到父母彼此埋怨,怨氣滿滿。
以前她討厭這樣的父母,後來自己有了家庭,發現自己身上竟然都是媽媽的影子。
世界上沒有任何一份美好,能從抱怨中產生。
其樂融融的過年氛圍,如果因為負面情緒而變成了“修羅場”,心裡也就沒有多餘的空間來容納幸福。
聽說過一句話:
“抱怨生活,不如改變生活。”
影視劇《過節的秘密》中的男主賈斯,是一個郵遞員。
因為平時表現不好,他被領導派往最偏遠的小城任職,並答應他節前送夠信就可以回家過節。
結果,小城裡根本沒人寫信。
回家過節在賈斯看來成了一個不可完成的任務,他怨氣沖天,日益頹廢起來。
“抱怨的時候,你正在失去機會。”
滿口怨言於事無補,眼看著一天一天過去,日子也離過節越來越近。
為了儘早回家,賈斯決定收起埋怨,開始思考對策。
他看到小城的孩子都沒有玩具,於是在門口張貼“告之”:寄一封信,就可以獲得一個玩具。
結果超乎想象,自第一個孩子得到玩具,孩子們的信便紛至沓來。
後來,賈斯圓滿完成了送信任務,如願回家度過了快樂的節日。
忙活一年,每個人的身上都有“幾擔疲憊”,想趁著大夥兒相聚訴訴心聲。
但是,可以喊累,卻不要怨氣滿滿;可以說疼,也要記得心寬自有晴天。
沒有原則的挑剔
不知道你有沒有一種經歷:
自己隨口說了一句話,卻總有人用自己的見識,站在某個制高點上,用批評的眼光審視一通。
特別是過年期間,經常會遇到這種“好為人師”的人。
去年的同學聚會,同學小莫隨口說了一下年前加班的情況。
一位往年的學長就開始以“前輩”自居,開始發表長篇大論,說小莫職場經驗太少,什麼道理都不懂。
從心理學談到行動力,還讓小莫找機會跟領導面談下,不然解決不了問題。
小莫應付性地回應了幾句,沒想到更激發了學長的“戰鬥力”:
“我記得你上大學時就喜歡逃避問題,現在工作這麼久還改不了呀,你這是迴避型人格障礙啊……”
本來只是無關緊要的一句吐槽,這位學長非要扯一大堆“高大上的知識”。
還用自己的工作經驗,給她分析職場上面臨的障礙。
就像古人說的:“人之患,在好為人師。”
任何人都不喜歡被別人指教,那些試圖透過說教來彰顯自己能力的人,只會令人厭惡。
作家粥左羅說過:
“大多數情況下,你和你的愛人、同學、朋友、同事,都有類似的知識背景、經驗背景,這種東西都有一定的圈層屬性,常識性的道理和邏輯大家都懂,不用你再重申。”
一個人成熟的標誌,就是不去說教他人,而是以更舒服的方式去協助別人。
真正虛懷若谷的人,都懂得守口的智慧。
▽
馮驥才說:
“年的珍貴,往往是因為人們把生活的企望實現在此時的飯桌上。”
過年回家,本是一個溫馨團圓、增進彼此之間情感連結的日子。
千萬不要因為以上這些行為,偏離了本來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