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知道儲蓄這個詞,是10歲左右。
爸媽對於還是小學生的我,非常的放心。經常讓我放學回家的時候,順帶捎回一點家用品,有時是一包鹽巴,有時是一包味精,有時是一瓶醬油,爸爸偶爾還會讓我給他買一包煙······
但是,媽媽決定讓我去辦這件事情,還是經歷了一番斟酌思考的。
那個時候,正是農忙的時候,麥子等著收割,土地等著耕種,菜秧等著入土,爸爸在外奔波,好幾天不能回家,媽媽分身乏術,忙了這頭還要忙那頭,不過還好,一切都被她打理得井井有條。
在幹完活,回家換勞動工具的空隙,她開啟櫃子裡的抽屜,鄭重地拿出一個四四方方的白色橡膠盒子,再從盒子裡拿出一個紅本本,她說,這是去年的存摺,今天剛好到期,把利息取出來做零用,剩下的錢再存一年。
“你能辦到嗎?”她解釋完以後,試探性問我。
我心裡沒底。這又不是去買鹽巴、買味精、買醬油和洗髮水,把一張鈔票遞給老闆,她就把我要的東西遞給我。我甚至不知道我該怎麼踏進信用社(現在已經改名叫農村商業銀行)的大門,即使進去了,我也不知道找誰,即使找到了,我也不知道該說什麼。
但是我還是顫顫巍巍地答應了。我不想給自己假象一些困難,如果最後實在是辦不成,那至少自己嘗試過。
結果事情進展地格外順利。工作人員看我是一個扎著兩個羊角小辮,身高剛剛觸到櫃檯的小姑娘,格外地溫柔,加上此刻是寒天(方言---不趕集的日子,各種商店裡顧客稀少),信用社裡除了我以外,再沒有其他客戶,格外地耐心。
他們認真傾聽完我的訴求,就開始在櫃檯前的機器裡操作起來,我規規矩矩站在櫃檯前等待,雙臂下垂,右手捏著左手,再左手捏著右手,眼睛越過櫃檯,一會看看四周的牆壁,一會瞄一眼正在操作的工作人員。
不知道過了多久,他指引我在規定的位置寫上我媽媽的名字,然後從抽屜裡拿出錢,在點鈔機裡一點,小心翼翼遞到我的手上。
150塊錢,在我看來,那是一筆鉅款。我拿著這些錢走出大門,此刻,正是春天,我覺得手裡捏著的嶄新的錢,就如同春天裡樹枝上剛剛抽出的新葉,舒展、充滿活力。
這也是我第一次從課本外學到了知識,知道了什麼是利息,我還不能從經濟學的角度去解釋它,我只知道,它之所以會存在,來自於爸爸的辛苦勤奮,來自於媽媽的節儉樸素,來自於那些精打細算的日子,他們把省下來的錢存入了銀行,才有了“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瑤”。
後來,我漸漸瞭解到,其實世界本是一座巨大的銀行,裡面充斥著各種各樣的財富,你往裡面存入什麼,就會獲得什麼。存入金錢,會積攢財富;存入善良,會積攢運氣;存入精進,會積攢能力;存入運動,會積攢健康。
而那些不急功近利,不求回報的慷慨付出,就是我們當下的儲蓄,而儲蓄,是我們必備的生活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