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過年,金融圈的朋友經常會發各種指南,主題基本都會圍繞:工作、婚姻和生娃。新入職場的,會迎來一大串關於工作的問題;沒結婚的,可能會收到七大姑、八大姨送來的“相親”大禮包;沒生娃的,同樣可能要面臨催生工作組的視察。筆者已經過了這些階段,自然少了些許煩惱,也就有了更多的時間去體會當下的春節變化。接下來筆者就寫寫春節期間的感受,與各位分享。
一、回家
之前因為疫情和其他一些原因,已經好幾年沒有回老家過年了。筆者家鄉在蘇北沿海的一個小縣城,出發前,一直糾結高鐵,還是開車。後面因為行李的問題,最終選擇了開車,但是這絲毫沒有影響筆者對高鐵的好感。
這兩年,蘇北大多地方都通了高鐵,極大改善了與外界的交流。以筆者為例,從上海乘高鐵回家,只要兩個多小時。相較於過去乘了十幾年的髒亂差、還特別不準時的大巴,其反差一點不亞於讀本科時候的綠皮車和後來的高鐵。
筆者於臘月二十八從上海出發,一路上並沒有發生往年經常出現的擁堵,想了想主要原因大致有仨:(一)疫情下導致很多人或主動、或被動的就地過年;(二)高鐵開通後的大量分流;(三)春節作為國人最重要的節日,很多人提前很早就回家了,尤其是那些工作時間彈性比較大的群體。當然可能還有一個小的原因,臘月二十八高速還沒有免費。
不知道各位返鄉時心情如何,筆者一直有“近鄉情更怯”的感覺,看到家鄉一草一木,都無比親切,當然也有曾經的酸甜苦辣穿插其中。就其根本,筆者以為故鄉、故鄉,生我養我的地方,無論苦甜,這份情感總是會融入自己的靈魂深處,無論走到哪裡都不會改變。
二、拜訪長輩
隨著時間的車輪不斷前行,人也像潮水一樣,一浪趕一浪,有新生命的到來,也有舊生命的離去。在過去大概十年多的時間裡,筆者的奶奶、外公和外婆相繼離去,每次回家,自然少了自己特別想去、可去的地方,而這樣的地方恰恰是筆者人生中特別溫馨的地方,作為晚輩,可以感受長輩的最淳樸的關愛,作為成年人,希望能夠報答長輩的慈愛和辛勞……可惜很多事情已經一去不復返,只能寄存在腦海深處,留給自己一個人的時候默默想念。
過年前,筆者拜訪了媽媽的兄弟姐妹,以前一直覺得自己很小,媽媽和她的兄弟姐妹應該也很年輕。但是猛然向四周看一下,其實媽媽這一輩的人年紀都不小了,豈不說筆者正快步走在奔四的路上,媽媽們,年紀大的都已經年過七十,即使是媽媽的弟弟們也已經年過五十。此外,筆者還去拜訪了以前一直無私幫助我們家的一位長輩,印象中是一位特別善良、特別勤勞的人,但是這次回去,已然白髮陡增、背也有些佝僂,生活似乎也有些不易,有些小難受。對於所有這些,唯一可說的大概就是歲月真的不饒人。
三、美食
相信很多地方都有春節做美食的習慣,在筆者的家鄉,過年的時候會炒很多花生、瓜子;炸糰子,小號“獅子頭”,但是風味完全不一樣,軟糯鮮香,口感甚好,非常好吃;蒸饅頭、長髮(也叫“卷子”或者餅,一種長條形的麵食,沒有餡料,過年圖吉利,因此叫長髮),除此之外,還會準備很多其他的食物,只是代表性沒有上面這些強。
筆者曾經想過為什麼過節的時候會準備這麼多好吃的,大概主要原因是過去經濟條件不好,在最重要的節日多準備一點,一方面,顯示節日的隆重,另一方面,也為生活的不易增加一點色彩和期盼。
而現在,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這一切似乎慢慢被打破,比如花生、瓜子很多時候都是買,而不是自己炒制;糰子也是買了原料,直接給別人加工,家裡自然就少了很多炸糰子帶來的煙火氣和香味;饅頭和長髮也沒能逃過託人加工的命運,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家透過別人加工,以前一家人做饅頭、蒸長髮的熱鬧場景,一樣淪為只能回憶的事情之一。
四、鞭炮和煙花
以前,每年除夕,天還沒黑,到處都會響起鞭炮聲,各種型號的煙花此起彼伏,熱鬧非凡,這樣的場景往往會持續很多天,相信這就是大多人內心中的那個“年”。這幾年,隨著禁止燃放煙花爆竹的禁令逐步推行,這次回家過年的“年味”似乎一下子淡了特別多。即便除夕晚上,煙花和爆竹也少了很多,其他時候就更不用說了。
其實在筆者看來,無論是出於環保,還是出於安全方面的考慮,其實在政策出臺之前,可以再結合實際多研究一下,是否有更具人性化的方案。煙花炮竹的汙染到底有多大,安全方面是否可以透過其他替代控制措施進行處理?筆者以為都可以探討。
其實,就像即食食品,失去了廚房的煙火氣,其本身自然也就失去了食物本身的靈魂,而少了鞭炮和煙花的年也是一樣,失去了靈魂的年,個種滋味當然不用言語。
筆者今天返回上海,發現上海外環外的煙花其實還是蠻熱鬧的,熱鬧程度遠超我的家鄉……
五、家鄉的面貌
近些年來,老家在基建方面的投入肯定不算少,新的小區、商業區和道路等慢慢朝縣城四周鋪展開來,有些地方,即使是筆者,也會覺得很陌生,開導航是必要的操作之一。而所有這些變化,自然會影響了家鄉很多人的生活。有時候跟家裡人聊天的時候都會談起,哪個地方要開始拆遷了、哪戶人家得了多少房子和現金。在筆者看來,這些變化是國內這些年發展的普遍現象,社會在發展,生活水平在提高,作為經濟大省江蘇的一個縣,自然也不會例外。有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在於,我們那經濟活躍的區域,還是老的城區,最起碼從筆者初中的時候就是如此,不知道各位的家鄉是否也是這樣。個種原因就不去分析了,可能很複雜,當然更可能很簡單。
人到中年,年味變淡,自然會有些許不適應,但是,作為他鄉遊子,依然希望魂牽夢繞的故鄉,透過政府或者民間機構的引導,使得年味能夠更濃一些,故鄉也會讓我們這樣的群體有更多的牽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