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我值班。
晚飯要了一份吉野家,組織上給安排了大碗麵。
半夜,睡不著。
如果是年輕那會,我會想女人。
現在,我只想吃的。
餓了。
春節前,我的同事微信裡向我請教,如何做好蔥油海參。
蔥油海參是魯菜招牌菜,在金州菜系裡也是道大菜。
這個菜,關鍵在於一碗蔥油。
我教她熬蔥油。
選一根山東大蔥,粗壯的,切成手指長短,用刀拍幾下,香菜也選梗粗的,帶根最好。
寬油下鍋,10個海參,油量大約三分之二的小碗。
不要等油溫過高,用手拭,感覺到熱,大約50℃上下即可把大蔥下鍋,轉中小火,待大蔥變色,投入香菜,轉小火,待香菜靠成枯乾狀,蔥油即成。
再調一碗汁。
大半碗水,地瓜粉一勺,一品鮮、耗油、白糖,可不放鹽,可加點雞精。
如果把水換成高湯,味道最佳。
起鍋,少許油,油熱,倒入汁,倒入海參,大火開,轉中火,再倒入靠好的蔥油,收汁即可。
事先整幾顆小油菜,南方人叫海東青,焯好水,在盤中鋪好,蔥油海參擺中間,就色香味俱全了。
這是家常做法,簡單。
其實,五星大廚,也大概是這個程式,用料和細節更講究一點,比如,他的高湯一定是用大棒骨和老母雞熬製成的,有的,還放幾片火腿。
我告訴我的同事,我教你做蔥油菜心,這個菜,你家神獸應該愛吃。
蔥油類的菜,凡是在家掌勺的,應該學會,做法簡單,有助於提升家宴檔次。
為什麼說提檔次?
因為吃的人,會說,能吃出館子的味道。之所以這麼說,就是因為尋常煮夫,少用蒸魚豉油,不熟悉它的味道,多在飯店裡嘗過。
推薦四個菜,用蒸魚豉油,不妨試試。
蔥油菜心。
把菜心處理好,梗粗壯的,可以改刀一分為二,焯水時,梗先下水,數到10,再把葉下去。
關於焯水,比如海東青、菜心、菜花類,可以在水裡放點鹽,倒入幾滴調和油,味道會更好。
取一些蝦仁,做個小手術,從背部改刀刨開,焯水後,如小粉花朵。
菜心焯好,擺好盤,蝦仁小花朵擺在上面,再放配料,蔥絲、蒜末、薑末、小米椒末,白糖一點點,雞精放不放隨意。
倒上蒸魚豉油,跟進倒上滾燙的熱油,油溫要高,冒煙為標準。
可以上菜了。
蔥油菜花和它一樣。
蔥油螺片不同之處,在於螺片處理,片取螺片時,要多拍幾下海螺,肉收緊,容易片的更薄,焯水要多放,水開鍋後放入,數10個數,最多15個數,撈出後,馬上涼水沖泡,如果有冰水,效果更好,脆。
鋪盤的底料建議用黃豆芽。
黃豆芽焯水後,鋪盤,海螺放上,其他就一樣了。
此菜可以當冷盤下酒,極佳,黃豆芽比海螺片爽口。
清蒸魚。
清蒸魚關鍵處有幾個:
食材必須新鮮,活魚為好,大連地區黃魚、黑魚就可以,鱖魚當然好,哪整去?
改刀處和魚肚子裡要放上蔥絲和薑絲。
水開後,再把盛魚盤子放到蒸鍋裡,切記不要冷水入鍋,只有水開,才能把魚鮮迅速收縮在魚肉裡,味道才好。
大火15分。
把蔥姜扔掉,倒上新切好的蔥絲,薑絲,小米椒絲,倒蒸魚豉油,滾油跟進。
上菜。
蔥油鮑魚也可以這麼做,一隻一隻操作。
再說說蒜蓉類。
蒜蓉類的菜,我原來一直覺得逼格很高,後來發現盡扯。
把蒜蓉做好。
大蒜剁碎。
飯店會沖洗一下,去辛辣。
家裡不用這麼操作,省略。
蒜末一分為二。
一半下油鍋,炒制微黃,倒入小米椒末,倒入耗油,一品鮮,白糖,雞精。
關火,倒入另一半蒜末,攪拌,ok。
就這麼簡單粗暴。
把夏威夷貝、生蠔,蒸好,擺盤,喜歡吃粉絲的,再擺上焯好水的粉絲,用勺子把蒜蓉整上去。
上菜。
蔥油海參。
清蒸魚。
蔥油菜心。
蔥油螺片。
蒜蓉夏威夷貝。
蒜蓉生蠔。
這六個菜上去,班底就出來了。
再配個煮飛蟹,油燜大蝦。
其他菜,隨意配,都是綠葉配紅花。
妥妥滴大連土豪海鮮大餐家宴。
問天下,誰敢再挑?
再說說餃子、包子類。
我媽做的一手上好的家常菜。
老太太最自豪的絕活,是餃子。
她覺得,她調出的餃子餡是很牛。
確實牛。
媽媽味道里,我們最期待的就是餃子。
吃她的餃子,我必須喝點白酒。
後來,我媽年齡大了,有一次,我對她說,您老歇一次,這次餃子餡我來調吧。
我媽說,好,看看你的手藝。
我調了兩種餡,芹菜辣椒和三鮮餡。
三鮮餡我放的不是蝦仁,放的新鮮的乾貝丁,正好趕上春天,我整了點頭道韭菜,嘎嘎好。
我媽就吃了。
後果很嚴重。
傷自尊了。
我媽說,兒子,從此這活就是你的了。
老太太吃了一大盤子。
老太太掛靴,不玩了。
我媽是真服我。
我的水平遭到公認。
這東西可能是遺傳,天份,可要這麼說,我兒子咋一點不像我呢。
每年,有幾樣東西我必須做給我媽吃。
比如,頭道韭菜,三鮮餡餃子。
比如,大黑山的山麻楂,山麻楂包子。
比如,秋天的小蘿蔔苗,包子。
其他的,像開凌梭、蝦爬子、花蓋蟹、嘎巴蝦等,也都是必選題,可沒什麼技術含量,咱不聊它。
調餡類,把肉餡調好是關鍵,調好它後,韭菜、山麻楂、蘿蔔苗可隨意放,放啥是啥。
第一步,把肉餡剁好,先放入少許糖、一品鮮和十三香,再加點蔥末攪拌,這叫喂味,讓肉有點底味。
第二步,把油倒入鍋中加熱,大約70℃,把蔥末薑末依次倒入,這叫炸香,把蔥姜的香味用熱油激出來。
第三步,把油和蔥薑末倒入,順一個方向攪拌,然後倒入一品鮮、十三香、糖,這叫定味。
第四步,倒入青菜,攪拌。
切記,開包前,最後倒入鹽。
肉餡就完活了。
四月末的山麻楂好了。
大黑山的山麻楂就是過小刀背到三叉口那一段向南的山坡上為最好,經年攢下的厚厚落葉,山麻楂從底下的腐殖土裡費勁長出來,不沾泥,又厚實又嫩又幹淨,取其頂部嫩葉,不帶梗,為上品。
焯水後,要浸泡幾個小時,去其澀。
山麻楂無味,剁碎後,要在山麻楂裡放一小把韭菜。
取幾個大蝦,現剝,剁碎,放入肉餡中。
韭菜和蝦都是為了提鮮。
糖要多放一點。
新鮮的山麻楂大包子就出爐了。
用蘿蔔苗大概程式一樣。
焯水後泡的時間要長一點。
還是要多放糖。
我一般用秋天新鮮的乾貝丁配它。
太鮮了。
不能再說它了。
我打小長春長大,味蕾固化,偏執的很,對海鮮不怎麼熱情,更喜歡大骨燉酸菜、小雞燉蘑菇之類的東北菜。
對大連人喜歡的海菜包子、鮁魚餡餃子一直愛不起來。
去年,在金石灘一個飯局上,一個當地的朋友教我做海膽雞蛋糕。
海膽收拾好。
六個海膽一個雞蛋就夠。
雞蛋用水調好,放鹽。
為了顏色,我會用小蔥的綠葉剁碎,放點點。
倒入海膽殼裡。
不要滿,留一點膨脹空間。
大火開鍋,轉中小火,5分鐘後關火,悶3分鐘。
果然比海膽豆腐好吃多了。
我有兩本王世襄的書,《吃主兒》,不知讀過幾遍。
王世襄算是馬未都的師傅。
論吃,我只佩服王世襄。
蔡瀾?
不行。
差多了。
王世襄獨創過一道菜,油燜大蔥。
這是用最簡單、最家常的食材做菜,把個配菜大蔥做成了主菜
一次朋友聚會,有一位朋友要求與會每人做一道拿手菜,當時的食材很豐富,可王老卻做了一道燜蔥,用的是最便宜的京蔥,沒有其他配菜。
結果被大家一搶而空,湯都被搶去泡飯。
王世襄在《答汪曾祺先生》一文中詳細記載了這道菜的做法:
黃酒泡海米,泡開後仍須有酒剩餘,加入醬油、鹽、糖各少許。京蔥十棵,越粗越好,多剝去兩層外皮,切成二寸多長段。每棵只用下端的兩三段,餘作他用。素油將蔥段炸透,火不宜旺,以免炸焦。待色已黃,用筷夾時,感覺發軟,且兩端有下垂之勢,已是炸透,夾出碼入盤中。待全部炸好,推入空勺,將泡有海米的調料倒入,燒至收湯入味,即可出勺。
此菜若有多餘的湯汁,用來拌麵也是極香的。
《吃主兒》裡王世襄也提到過此菜。
拙樸並不意味著粗糙,燜蔥在食材選取方面自有一番講究,王世襄的美食觀點,是食材的選擇一定要當季。
他強調要選取肥碩的蔥白。
此菜只宜在冬天烹飪,霜降之後、上凍之前的京蔥最佳,太早青蔥尚未長足長壯,太遲則蔥芽萌發、味與質多有不足,正好大蔥也有發汗的功效,在寒冷的冬天食用再合適不過。
其次,具體的配料也要隨著食客的口味有所修改,比如宴請香港的朋友時,王世襄會將燜蔥中的海米改為乾貝,只因香港海味豐饒,小小海米恐難入客人之眼,恰到好處地為食客著想,方見烹飪者的心意與能力。
我們看《舌尖上的中國》,有句話想必記得,上等的食材只需簡單的做法。
一道簡單的燜蔥,體現出烹飪美學:拋開一切形式主義,存本味,去增飾,努力以最本真的食材做出最美味的菜餚,正所謂“世好妍華,我耽拙樸”。
烹飪如此,我們俗人行事亦該如此。
六點,天亮。
收筆。
回家。
初四,會不會有回勺麵館開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