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產圈如今頗有幾分在風聲鶴唳中拆盲盒的味道,每隔幾天,便有關於房企的壞訊息傳來,而我們永遠無法預料,下一次會輪到誰。
雖然聲稱“奧園要成為行業困境中成功突圍的典型優等生”,但面臨即將到期的債務,中國奧園公開宣佈債務違約,選擇直接“躺平”;世茂也在與央企中海洽談出售廣州亞運城專案股權。
曾經財大氣粗的房企,現在很少有不缺錢的,暴雷也已經成為新常態。
於斯時,忽發奇想,星河灣為什麼沒有暴雷?這樣的問題既不好回答,也沒有標準答案,權作探討。
星河灣因太過於低調,在南派房企中屬於另類。
星河灣起勢於廣州番禺的華南板塊,如果我們不是刻意從記憶的庫存裡劃拉出來,面對走馬燈般紛紜出現在聚光燈下的諸多房企,可能都沒人想到過再關注下曾經紅極一時、叱吒風雲的星河灣。
之所以沉寂數年,一方面是由於企業和掌門人都很低調。公開場合中,印象中每年全國兩會期間會看到黃文仔出現在媒體面前,而在其他場合,則鮮見其身影,也並無多少公開發聲。而自從樑上燕女士從容退出掛冠而去後,就幾乎找不到為這家企業代言的公關明星了。另一方面,則是由於星河灣不是上市公司,沒有責任和義務公佈經營資料。
當然,更重要的原因則是在唯規模論的導向之下,公眾的目光往往聚焦在排行榜上名列前茅的房企,早在2009年,星河灣的銷售額便達到130億元,位列當年中國房地產企業住宅銷售排行榜的第20名。但是,星河灣在2019年的銷售金額不過166.9億元。
十年的時間,三高模式成了房地產開發的“主旋律”,萬億俱樂部迎來新晉王者,千億俱樂部在不斷擴容,地產江湖波詭雲譎。有人快速上C位,有人則於無奈中退出舞臺,猶如滾滾長江,浪花淘盡無數英雄豪傑。
當業內同儕如百舸爭流,奮楫篤行之際,星河灣的銷售額和排名雙雙被時代匆匆的腳步甩下,已跌出百強的名單。不過,當房企暴雷的訊息層出不窮,而曾經一度成為被群嘲的物件星河灣模式,卻出人意料地在風大浪急的地產江湖中屹立不倒。
那麼,回到文章開頭那個問題,星河灣會不會暴雷?個人觀點,環環認為不會。
這首先得歸功於星河灣的“穩”。從中年大叔到年逾古稀,掌門人黃文仔一向不善言辭,但卻敏於思考,特立獨行,個性十足。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黃文仔性情愈見通透,行事更顯老道,處一線而不交班,在確保企業和產品不變化的同時,不以業績論英雄,
在星河灣的發展歷程中,除了早些年被人忽悠到鄂爾多斯圈地重投專案,乃至到煤老闆的故鄉太原拿地算作有點犯迷糊外,星河灣的發展基本上算是平穩,沒遇到過大坎,也沒入過太深的坑。
其次,星河灣對於品質的堅持當為同輩楷模。星河灣堅持高品質,重新定義豪宅,從拿地到推盤,前期沒有一兩年、兩三年根本不開盤,產品不驚豔根本不算成功,與那些追求“5986”和“456”的房企完全不在同一軌道。因此,星河灣的產品常被譽為地產界的勞斯萊斯,被不少人稱為,在產品的打磨上幾乎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
而當行業告別了野蠻生長,進入品質時代,星河灣這樣的偏執狂也算終於不負所望,迎來了自己的時代。
雖然星河灣近年來戰略有所改變,比如已不再堅持一線城市拿地建豪宅,而是適時進入二線省會城市,甚至三四線城市,戰略往下探,如同送豪宅“下鄉”;再比如星河灣也開始進入舊改領域。在廣州,星河灣就拿下了幾個城中村改造專案。
無論如何,我們唯願星河灣品質不會變。
最後,還有關鍵的一點可以確定,那就是星河灣的現金流不會有什麼太大的問題。之所以我們大膽做出這樣的推斷,是基於兩點理由:一是由於星河灣的產品單價高,因此利潤厚;二是由於掌門人一貫的剋制風格使然,導致星河灣經營上一向偏保守,不會無限制地擴張,也就不會犯同門師兄弟那樣的低階錯誤。
所以,綜上所述,類似星河灣這樣的房企肯定無緣行業龍頭,但若論成就百年企業,或許星河灣這種小而美的房企反而勝算更大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