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特灣戰役發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1939-1945)期間的1944年10月23-26日,被認為是規模最大的一次海上交戰。回到菲律賓後,盟軍於10月20日開始在萊特島登陸。作為回應,日本帝國海軍啟動了“守護神1號”計劃。這是一次複雜的行動,需要多支部隊從多個方向打擊協約國。該計劃的核心是吸引將會保護登陸的美國航空母艦群。
接下來,作為這場更大戰役的一部分,雙方在四場不同的交戰中交戰:斯布延海、蘇里高海峽、恩加尼奧角和薩馬島。在前三場戰役中,盟軍取得了明顯的勝利。在薩馬島附近,日本人成功地吸引了航母,但卻未能利用優勢撤退。在萊特灣戰役中,日本在船隻方面遭受了巨大的損失,在戰爭的剩餘時間裡無法進行大規模的作戰。
經過廣泛的辯論,盟軍領導人選出了開始解放菲律賓的行動。第一次登陸是在萊特島,地面部隊由道格拉斯·麥克阿瑟將軍指揮。為了協助這一兩棲作戰行動,海軍中將托馬斯·卡辛·金凱德領導的美國第七艦隊將提供密切的支援,而海軍上將威廉·哈爾西的第三艦隊,包括海軍中將馬克·米切爾的快速航母特遣隊,將在更遠的海上提供掩護。接著,1944年10月20日在萊特島登陸。
意識到美國在菲律賓的意圖,日本聯合艦隊司令豐田章男海軍上將發起了“守護神1號”計劃來阻止美國的登陸。這一計劃要求將日本剩餘的大部分海軍力量分成四支獨立的部隊投入海上。第一支是北方軍,由海軍中將小澤三郎指揮,以“鳩閣”號航母和“鳩霍”號、“千歲”號、“千代田”號輕型航母為中心。由於缺乏足夠的飛行員和飛機作戰,豐田章男打算用小澤的船隻作為誘餌,引誘哈爾西離開萊特島。
隨著哈爾西的撤離,三支獨立的部隊將從西部進攻並摧毀美軍在萊特島的登陸。其中最大的是慄田武夫海軍中將的中央部隊,包括5艘戰列艦(包括“超級”戰列艦大和號和武藏號)和10艘重型巡洋艦。慄田在發動攻擊之前,要先穿過西布延海和聖貝納迪諾海峽。為了支援慄田,由副上將西村正二和島清英率領的兩支規模較小的艦隊將透過蘇里高海峽從南方向南推進,組成南方部隊。
1944年10月,在汶萊,婆羅洲的日本戰艦,拍攝於萊特灣戰役之前。從左到右是:武藏、大和、一艘巡洋艦和長門
從10月23日開始,萊特灣戰役由盟軍和日軍之間的四次主要戰役組成。在10月23日至24日的第一次交戰中,錫布延海戰中,慄田的中心部隊遭到了美國潛艇"達特"號和"達斯"號以及哈爾西的飛機的攻擊。10月23日拂曉時分,達特號在慄田的旗艦"愛宕"號上擊中了四枚,在重巡洋艦"高尾"號上擊中了兩枚。不久之後,達斯用四枚魚雷擊中了重巡洋艦瑪雅號。雖然愛宕號和瑪雅號都迅速沉沒,但受損嚴重的高尾號帶著兩艘驅逐艦作為護航艦撤退到了汶萊。
1944年10月24日,西布延海之戰日本戰艦大和號在穿越西布延海時,在其前方460毫米炮炮塔附近被一枚炸彈擊中
從水中獲救後,慄田將他的旗幟轉移到了大和號上。第二天早上,中央部隊在穿越詩布延海時被美國飛機找到。在受到第3艦隊航母飛機的攻擊下,飛機迅速擊中了長門號、大和號和武藏號戰列艦,重巡洋艦妙光號嚴重受損。隨後的罷工使武藏號癱瘓,從慄田的陣型中掉落。它後來在晚上7點30分左右被至少17枚炸彈和19枚魚雷擊中後沉沒。
在越來越猛烈的空襲下,慄田改變了路線,撤退了。隨著美軍撤退,慄田在下午5點15分左右再次改變航向,繼續向聖貝納迪諾海峽推進。當天的其他地方,護航航空母艦普林斯頓號在飛機襲擊呂宋島日本空軍基地時被陸基轟炸機擊沉。
10月24日至25日晚,西村率領的部分南方部隊進入蘇里高海峽,在那裡他們最初遭到盟軍PT艇的攻擊。西村的船隻成功地通過了這一挑戰,但隨後遭到了驅逐艦的攻擊。在這次攻擊中,在這次攻擊過程中,梅爾文號航空母艦擊中了戰列艦Fusō,導致其沉沒。在前進的途中,西村的其餘艦艇很快遇到了六艘戰列艦(其中許多是珍珠港退伍軍人)和由海軍少將傑西·奧爾登多夫率領的第7艦隊支援部隊的八艘巡洋艦。
1944年10月24-25日,美國西弗吉尼亞號(BB-48)在蘇里高海峽戰役中開火
奧登多夫的船隻使用雷達火控在遠端與日本人交戰。美軍擊沉了山城號戰列艦和茂上號重型巡洋艦。由於無法繼續前進,西村中隊的剩餘兵力向南撤退。
24日下午4點40分,哈爾西的偵察兵找到了小澤的北方部隊。哈爾西相信慄田正在撤退,就向金凱德上將發出訊號,說他正在向北追擊日本的航空母艦。這樣一來,哈爾西就使美軍登陸失去了保護。金凱德並不知道這一點,因為他相信哈爾西已經離開了一個航母戰鬥群去掩護聖貝納迪諾海峽。
10月25日拂曉,小澤對哈爾西號和米切爾號的航母發動了75架飛機的空襲。被美軍空中巡邏隊輕鬆擊敗,沒有造成任何損害。為了反擊,米切爾的第一波飛機在上午8點左右開始攻擊日軍。這些攻擊壓倒了敵方戰鬥機的防禦,攻擊持續了一整天,最終在後來被稱為恩加尼奧角戰役的戰鬥中擊沉了小澤的所有四艘航母。
戰鬥即將結束時,哈爾西被告知萊特島附近的局勢危急。豐田章男的計劃成功了。小澤把哈爾西的航母引開,聖貝納迪諾海峽的通道就給慄田的中央部隊留下了一條通路,以便進攻登陸的美軍。哈爾西停止了進攻,開始全速向南航行。在薩馬附近(萊特島以北),慄田的部隊遭遇了第七艦隊的護航航母和驅逐艦。
護航航母開始逃跑,而驅逐艦則勇敢地攻擊慄田的優勢部隊。隨著混戰逐漸向有利於日本人的方向發展,慄田意識到自己攻擊的並不是哈爾西的航空母艦,而且他停留的時間越長,就越有可能遭到美國飛機的攻擊,於是中斷了戰鬥。慄田的撤退有效地結束了戰鬥。
在萊特灣的戰鬥中,日本損失了4艘航空母艦,3艘戰列艦,8艘巡洋艦,12艘驅逐艦,死亡人數超過1萬人。盟軍的損失要輕得多,包括1500人死亡以及1艘輕型航空母艦,2艘護衛艦,2艘驅逐艦和1艘護衛艦沉沒。萊特灣戰役是日本帝國海軍在二戰期間最後一次進行大規模作戰。
盟軍的勝利確保了萊特灘頭陣地的安全,併為菲律賓的解放打開了大門。這反過來又切斷了日本人與他們在東南亞征服領土的聯絡,大大減少了供給和資源流向他們的家鄉島嶼。儘管贏得了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海戰,但哈爾西在戰鬥中因向北攻擊小澤而沒有為萊特島附近的艦隊掩護而受到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