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侮內患擾神州,何時旭光照人間?”這句詩的作者就是四平戰役中我軍犧牲的最高將領、遼吉縱隊獨立1師師長馬仁興。
少年聰慧,投身軍旅
馬仁興(1904年—1947年),出生於河北省平鄉縣遊莊後張範村的一個富裕農民家庭。家有田百餘畝、房十餘間。從祖父起,馬家人就酷愛讀書,不重農耕。馬仁興的父親、伯父都念過書,父親是小學教員,伯父是秀才。馬仁興8歲入私塾就讀,以後又到本村小學讀書,童 年和少年時期都是在家鄉度過的。
馬仁興的祖父、父親在村裡很講義氣,重節操,常以歷史上的清官廉吏、民族英雄教育後代,這一切都潛移默化地影響著馬仁興,使他從小就受到了愛國主義教育,這對馬仁興以後的正直處事、友愛為人奠定了思想基礎。
馬仁興從小聰慧、勤奮,到14歲時寫得一手好字,擅長畫水墨竹梅,成了當地有名的“秀才”。馬仁興讀完小學,正值時局動盪,沒能繼續求學。辛亥革命後的動亂時局諸如張勳復辟的醜態,袁世凱稱帝的鬧劇,軍閥之間的混戰以及“五四”運動的吶喊,一股股社會激流都從北平流進小小的平鄉縣城,此時,馬仁興17歲,他憧憬著家鄉外邊的世界,渴望見識世面,1920年下半年他第一次從家出走,奔赴陝軍第三混成旅當兵。1924年初脫下軍裝,重返故鄉,耕耘於阡陌之間,再度過起簡單而樸素的農家生活。馬仁興在鄉間住不到半年,便二次從軍,託人在大名(今河北省南部)國民黨軍隊裡找到一個文書的位置。1925年,這支部隊調到信陽,改編為國民革命軍暫編第三軍,從此,馬仁興開始了他的軍旅生涯。
1926年,馬仁興隨同國民革命第三軍參加了北伐戰爭。同年11月,馬仁興考入該軍在開封創辦的軍事政治學校。1928年由校方組織,馬仁興隨集體加入了國民黨。1929年被派到馮玉祥部西北軍騎兵第一師任團政訓處長。1930年,馮玉祥、閻錫山率先反蔣,爆發了持續7個月的蔣、馮、閻中原大戰。馮玉祥失敗後,馬仁興隨同部隊投降蔣介石,該師被改編為騎兵第三師,馬仁興先後任過該師的參謀、參謀處長、參謀長等職。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東北淪陷,全國人民抗日情緒高漲。但是國民黨蔣介石堅持推行不抵抗政策,置東北淪陷而不顧,並調兵遣將去圍攻積極抗日的工農紅軍,事實使馬仁興開始對蔣介石產生了懷疑和不滿情緒。
1932年,馬仁興所在騎兵第三師被改編為騎兵十四旅,馬仁興降為二十八團團長。正當他惆悵和彷徨之際,他的舊友潘洪飛來看他,以後,馬仁興和潘洪飛朝夕相處,遇事相互切磋。幾年間,他們閱讀了一些進步刊物、文章,對共產主義由不認識到認識,最後發展到對共產黨和紅軍的嚮往。而對國民黨有了進一步的認識,逐漸拋棄了對它的幻想。
1937年“七七”事變以後,馬仁興率領部隊參加了蘭(考)封(丘)會戰,奉命堅守黃河,與數倍於己的日軍作戰。在最後一次戰鬥中右腿中彈,被送到洛陽養傷。
投身革命,光榮起義
1938年10月,在河南周口經汪志介紹,馬仁興秘密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從此,他在黨的領導下,開始了新的革命生涯。他積極開展地下工作,秘密發展了潘洪飛、卜斌等30名團內外官兵入黨,並建立了黨支部,下設3個黨小組,他任黨支部書記,在白色恐怖的籠罩下,堅持秘密過組織生活。同時,他還採取多種途徑,團結和爭取本團和外團的官兵,待機起義。馬仁興還把自己的長子馬乘風秘密送到了八路軍參加抗日,後來馬乘風在“五一”反掃蕩中英勇獻身。
1939年10月至1940年3月,馬仁興隨龐炳勳參加“圍剿”太行山區八路軍。由於身份暴露,於1940年4月14日在緊急情況下率1600餘人在河南林縣舉行起義,成功與八路軍會師。歡迎大會上,馬仁興發表了激動人心的演講,無情地揭露了國民黨投降賣國的罪行,熱情歌頌了中國共產黨積極抗日的英明決策,表示要竭盡全力,誓為共產主義奮鬥終身。會後,朱德、彭德懷、左權、徐向前等領導人一一同他握手,對他的行為表示了高度讚譽,祝賀他加入了人民軍隊,馬仁興激動得流下了熱淚。
英勇抗日,戰功赫赫
1940年8月,馬仁興任晉察冀軍區騎兵第2團團長。1942年,日軍對冀中進行“五一”大“掃蕩”。在極端困難條件下,他率騎兵團創造了奔襲安平縣的模範戰例。後突破重圍到太行山地區,任27團(步兵)團長。
1943年春,馬仁興率部在淶水縣木家口戰勝幾倍於己的日偽軍。同年秋到平西,正值災荒,他帶領部隊開展大生產、大練兵活動,克服重重困難,在物質生活條件極其艱苦的情況下,粉碎了敵人兩次瘋狂的進攻。同年9月,他隨呂正操轉戰晉綏軍區,參加了保衛延安的戰鬥。
1944年夏,馬仁興率部攻克嵐縣普明、黃家巖等據點,殲敵200餘人。1945年春,任晉綏第1軍分割槽司令員。
率先垂範,擁政愛民
抗日戰爭勝利後,馬仁興被調至東北,任東北民主聯軍保一旅旅長,奉命赴遼源開闢農村根據地。1946年3月,在四平戰役中任副指揮,攻佔四平後任四平市衛戍司令,並領導了長達33天的四平保衛戰,給蔣介石機械化部隊以沉重打擊。
馬仁興帶領部隊每到一地即得到人民群眾的衷心擁護。他號召部隊要把我軍擁政愛民的優良傳統繼承下來,發揚開去,並以身作則,率先垂範。保一旅從四平撤出後,進駐通遼地區舍伯圖,敵人逃跑時遺棄數千擔糧食,其中有大量細糧。哲里木盟人民政府見我軍生活艱苦,便派出代表攜帶大批細糧前來慰勞,馬仁興婉言謝絕說:“這些糧食都是敵人從老百姓身上榨取的血汗,目前舍伯圖群眾已窮困到極點,要立即賑濟群眾,還糧於民,我們不敢也不願意領受這個慰勞。”群眾聞之極為感動,我黨我軍的良好影響在群眾中深深紮根。後來,馬仁興率部隊轉移到腰力毛頭駐防,春節期間,舍伯圖區的許多老鄉特別是一些蒙古族老大娘,遠道跋涉到腰力毛頭來慰問,並一再要求部隊再到舍伯圖去,可見軍民魚水情深。
馬仁興個人生活十分樸素,嚴格要求自己,從不搞特殊。他經常鋪一條毯子,藍粗布棉被,冬天穿一件破舊的日軍黃呢大衣,補了好幾塊補丁。後勤部門要給他換一件新大衣,他拒絕說:“這是呂正操司令員在抗日戰爭期間送給我的紀念品,是從日軍手裡繳獲來的,我要永遠儲存它。”他穿的鞋子壞了,便自己坐下來一針一線地縫補。警衛員要到後勤部給他領一雙新的,他不讓去,要替他縫補也不允許。他說:“縫補舊鞋是八路軍的優良傳統,我們千萬不要忘記它。”
馬仁興不僅博覽兵書戰策,而且重視軍事研究,在戎馬倥傯中,寫作了《論領導方法》《戰術之研究》等數十篇文章,為指戰員訓練提供教材。
不幸犧牲,人民英雄
1947年3月,保一旅改編為東北民主聯軍西滿軍獨立第一師,馬仁興任師長。時隔一年,我軍從戰略防禦轉為戰略進攻。1947年5月,東北民主聯軍發動強大的夏季攻勢,馬仁興根據總部的命令,率領獨立一師由通遼以北舍伯圖區出發,迅速攻佔了四平至齊齊哈爾鐵路上的玻璃山、保康、茂林等地敵人的據點,全殲了保康守敵。
6月,馬仁興率全師健兒,參加了異常殘酷的四平攻堅戰。四平守敵國民黨七十一軍軍長兼第五綏靖區司令官陳明仁經一年苦心經營,把四平修得像“鐵桶”一般,城外四周築有7米多高的城牆,3米多寬的水壕,鐵絲網、絆馬索、陷人坑、地雷區、鋼骨水泥碉堡群,有縱橫交錯的交通壕相連通,還有無數個獨立的大小支撐點,暗堡火力點穿插期間,再加上有3.4萬多人的兵力,國民黨中央社吹噓說:“四平是攻不破的鋼鐵堡壘,固若金湯,共軍難越雷池一步。”
戰鬥打響以後,我軍調集7個師的兵力分3個方向發起總攻。
馬仁興師從11日開始行動,平均每天打掉敵人1個據點,6月15日掃清外圍並攻入城內。他親率1個團,以迅速爆破、架梯、投彈相結合的打法,僅用15分鐘就登上了城內製高點,打開了一條通向敵人心臟的突破口。
守敵的西部核心火力點在市內一座大紅樓裡,紅樓牆高壁厚,內有敵623團1000餘人駐守,給我軍前進造成巨大威脅。馬仁興把從報紙上看到的我軍某部爆炸殲敵奏效的方法用在這次攻堅戰中,為了拔掉大紅樓據點,馬仁興組織開諸葛亮會,發動戰士、幹部出謀獻計。最後他歸納制定了作戰方案:第一,先包圍大紅樓;第二,挖交通壕給爆破做準備;第三,集中全團的輕重機槍一齊來掩護,準備工作就緒後,馬仁興師長冷靜指揮,在槍林彈雨中連續進行了12次爆破,最後一次裝了300公斤炸藥,大紅樓北側一角被炸塌,大部守敵被炸死和震昏,我軍攻入樓內,全殲守敵。
1947年6月23日傍晚,就在戰果不斷擴大,穿越四平的長(春)大(連)線以西市區完全掌握在我軍手中的時候,馬仁興吃過晚飯後,到師指揮所前觀察戰況,一顆流彈飛來,擊中他的右胸,馬仁興同志壯烈犧牲,年僅43歲。中共遼吉省委做出《永遠紀念與追贈馬仁興同志為遼吉功臣》的決定,東北行政委員會、人民解放軍司令部暨政治部為紀念他,決定將四平市共榮大街改為“仁興大街”。
為了紀念馬仁興,四平先後興建了以他名字命名的仁興小學、仁興路、仁興商廈和馬仁興烈士銅像廣場。2019年6月,馬仁興烈士墓從河北省平鄉縣遊莊鄉後張範村遷至四平市烈士陵園,四平市隆重舉行了馬仁興烈士遺骸安葬儀式。
每年清明節,四平市成千上萬的黨政機關幹部、各界職工、學生,一批接一批地來到烈士塔下悼念烈士。馬仁興沒有死,他永遠活在人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