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資訊披露管理越來越嚴格,對相關券商,律師、財務審計部門的責任要求也越來越高。券商主要負責上市公司證券合規部分,律師其實沒太大用,大部分與合規相關的部分券商都做了,財務由審計師負責。
財務定期報告當然是最重要的資訊披露內容,相關按要求必須披露的重大事項,目前看各大上市公司做的都比較好,現行強監管環境下,能作假的空間並不大。畢竟新證券法處罰力度足夠強,不僅是行政處罰力度大,且刑事處罰也有了。代價面前,讓第三方中介機構的券商,律師、審計事務所很難同流合汙,現在監管生態很難再有歷史典型案例的容身之地。
現在上市公司年度報告財務造假難度很大,造假空間很小。但是在第三方中介負責不到的盲區,公司誤導性陳述氾濫,特別是對日常經營生產資訊有大量的虛假記載,誤導性陳述,還有故意遺漏披露。
養豬產業是誤導性陳述的高發行業,這種很難界定為造假,最多也就是行政處罰,但往往也沒有什麼追究,基本就沒代價。
養豬上市公司假如財務造假,相比與其它產業不暴露,或者說長期造假不暴露是最難的產業,可以說相較於其它產業,養豬上市公司財務報告水份最小。
生豬養殖產業特性透明度很高,且都主動公佈本沒有披露義務的出欄銷售月報,最近月報內容越來越豐富,不僅有出欄數目,還有出欄體重和銷售價格,商品豬和仔豬數目也都公佈。
財務造假在其它產業比較容易的途徑,事實上在生豬產業很難適用,生豬產業,原材料價格透明,生豬銷售價格透明,生產成本結構透明,生產秩序規律性強,庫存期限透明,各大公司交易平臺透明,等等一系列的透明度。可以講在浩如煙海的產業中,很難有比生豬養殖產業透明度更高的經營透明度。由於藍田和獐子島事件,人們有了對養殖業造假的刻板印象,但是生豬養殖確實和水產養殖區別很大,特別是在現行監管條件下,更沒有造假的可能和必要。
就算是退市的養豬公司雛鷹農牧也不是因為財務造假退市,是按照股價期限內不足一元,或因淨資產為負,又無法轉正造成股價不足一元而退市。
事實上常用的財務造假手段,在生豬養殖企業很難用上。
1,利用大量虛假應收賬款虛增收入和利潤,生豬產業一手錢一手豬,應收賬款為0,無法虛增。
2,透過虛增產品價格來虛增利潤。生豬價格透明度太高,每天都由屠宰企業出價,定價權並不掌握在生豬養殖公司手中,而且月報清清楚楚,也行不通。
3,不值錢的資產不減值,虛增資產,生豬養殖固定資產就是豬舍,主要是折舊,少有減值。生物資產是能繁母豬,也就前兩年高豬價時,有高成本能繁存在,其它時間也沒有多大減值空間,畢竟不是一部報廢車輛,還掛帳幾十萬資產的情況。
4,重大資產重組,透過變賣資產虛增利潤,生豬產業沒什麼價格不透明的資產,豬圈變現能力很差,折價率很低,也沒有品牌價值,所以利用資產重組虛增利潤的事不可行,做了也沒人信,逃不過審計和監管。生豬養殖產業少有併購,沒啥好併購的資產。
5,虛增庫存達到虛增利潤的目的,生豬養殖不能形成有效庫存,豬作為庫存,活一天吃一天料,吃的都是錢,到日子不出欄,不符合養殖特性,虛報庫存,最多半年就會暴露,有多少庫存,期限內必須有這麼多出欄。這和工業品和白酒家電之類的消費品區別很大,那些還可以有企業庫存和渠道庫存,庫存按想要的利潤搬來搬去,還可以庫存不減值虛增利潤。生豬養殖做不到價格與數量的虛增。
6,銀行收支流水合理性是審計的重點,生豬養殖收支兩端都是大宗商品,價格極其透明,甚至都是期貨產品,而生豬養殖就是糧食造肉的過程,肉料比在合理範圍內,收支兩端很難有大的出入虛增利潤。如果有造假,銀行流水賬看的清清楚楚。
7,機器裝置就是生物資產,也就是能繁種豬,有多少裝置生產多少豬,生產不出那麼多商品豬,生物資產就是沒了,利用生物資產虛增資產行不通,半年就暴露。
8,生豬養殖是資金密集型的產業,資金多少和生產產能直接掛鉤,生豬養殖週轉很慢,製作商品豬過程達到半年以上,要持續投資現金買飼料,而看不到回頭錢。這是工業品很難想象的週轉低效率,因此現金儲備是生豬產業的命脈,有多少錢產多少豬,很難被打破的鐵律。誰家出欄了與資金量不匹配的商品豬,一眼見假。誰家現金消耗殆盡,後期絕對沒有商品豬出欄。
虛增現金或虛增出欄都可以倒退出有假,所以這是早晚暴露的遊戲。一年內不暴露根本不可能。
以上生豬產業辨假8條。
過去的一年,對於生豬養殖產業是最為艱難的一年,我這個人有個習慣,自己寫過的文章從來不再回頭看,時常就忘了自己寫過什麼,經常有朋友發給我一些文字,讀完覺得熟,似乎在那兒看到過,覺得說的有道理,一問才知是以前自己寫的,可我實在想不起在什麼背景下寫的,寫的太多,雪球幾十萬字,群裡是雪球的幾倍的量。
昨天在雪球看到有位叫“一條奔跑的韭菜”的朋友在老帖子(規模不經濟聊養豬)下評論:“後視鏡看,團座有水平。”
有人誇,自然滿足虛榮心,很好奇他看到了什麼,有如此感慨。一看是2020年12月10的帖子,真是有心人啊,還能翻到那麼古老的帖子看,進入朋友主頁看是不是一直關注我的粉絲,結果很失望,這位朋友的主頁和我一點關係也沒有,看著跟養豬公司都關係不大。所以只能看我到底寫了啥,看完思緒一下拉回一年多以前,我為啥寫了這麼一篇文章,當時的背景如何?想了很多,之後決定寫這篇文章,假如本篇看完覺得滿意,請感謝一條奔跑的韭菜。
回憶當時的背景是這樣的:
2020年11月中旬,全國嘉興養殖大會,各方養豬業大咖雲集。
各方發言讓我記憶猶新,大概意思(不保證是原話),相信瞭解的都知是誰說的。
1,上規模,只要上規模什麼都會有,讓我們用熱愛戰勝恐懼。
2,我們雖然是晚輩,是年輕人,你們要相信我們的實力,給我們認可。
3,非瘟不是問題,養豬很容易,他們管理層幹就是了,有關心獸藥的請下來找我,我這有好藥。這位老總是萊賣藥的(本來還買了一點點跟蹤他家股票,覺得應對非瘟經營管理策略有特點,結果聽完,沒幾天果斷賣掉,後悔翻倍時沒出,好在盈利30%)
4,跨區域調運禁止,對我們是機會。
5,誰是養豬產業的退出者,小戶在非瘟下恢復的很快,我們是不是退出者,產業成本離散度會讓我們面臨週期什麼挑戰。我們今年豬沒養好。
在那個階段,我呼籲,且造了一詞“換窩”,理由在“規模不經濟了養豬”文中。那時候發現了幾家公司的問題,高負債狂飆突進,特別是很多誤導性陳述來描繪未來,給出很多誤導性指引。這問題已經很嚴重,但是我這人就這樣,有一份證據說一分話,不能給別人扣帽子,踩也要有品,所以只是不斷寫文提醒,按邏輯和產業特性,很多公司完不成未來指引,甚至可能面臨經營困難和嚴重虧損。當時提醒遇到很大阻力,很多友商粉都失態到破口大罵。
當然主要質疑兩家公司的誤導性言論,投資者活動交流會成了,券商,律師、審計三方中介觸碰不到的盲區,也不是造假要規範審計的區域,可投資者就是依照活動紀要投資,這就很麻煩。不可能對活動紀要內容出一份無保留意見書吧。
根據我上面所寫的辨假8條,可以推斷出:某公司不可能完成活動紀要裡宣稱的:1,生物資產情況看2021年不可能有指引2500萬頭出欄,2,公司負債率不允許再融資在2021年達到公司宣稱300億資本開支,3,又要擴張又要把負債率降到50%不可能,4,根據公司的出欄結構成本特性,不可能在2021年降到成本指引13元。5,根據12月公佈的存欄600萬頭,公司2021年上半年最多出欄400多萬頭,下半年需要出欄2000萬頭根本不成立。6,公司開辦費是個啥,為什麼不計算在完全成本中,成本口徑有問題。據以上推斷,公司2020年四季度,乃至之後很長一段時期養殖成本都不會低於24元。
果然後來四季度和第二年一季度,豬價在30以上,公司兩個季度都是微利和虧損。之後豬價暴跌,帶來的就是鉅虧,養殖成本高的離譜。
後來編出一個生產秩序延後一季度的指引,投資者期待且得以安慰,這都延後一年了,沒人踢這事了,到今天回頭看,是不是虛假陳述,至少算誤導性陳述。
另外一家公司,還是根據辨假8條可看出,公司所謂能繁更新,以及說不清初的,自創的“異常成本”,最終也沒有人說清楚何為異常成本,以及忽高忽低的,毫無養殖秩序的月度出欄,明顯體現出公司外購下的高成本。
在今年年報披露前,根據辨假8條就可以得出公司沒有100萬能繁,年報披露果然只有38萬,也不是19元多的養殖成本,可公司在去年11月交流會上還宣稱100萬能繁,難道12月賣的都是能繁嗎?這些算不算誤導性,虛假行陳述。
公司農戶模式,公司租賃豬場模式,公司外購仔豬,何公司外購能繁經營模式,審計養豬業財務不清晰,成本不清晰的bug,永遠迷霧重重。直接問題就是生物資產成本,固定資產減值不清晰,特別是租賃豬場固定資產減值,庫存成本因外購也不清楚。
而牧原出欄多少,就能對應多少庫存,多少能繁,多少飼料原料,多少資本支出建豬場,也有合理折舊倒推固定資產投入額,還可以在產量上推算以往固定資產投資額。豬舍,種豬,仔豬,商品豬都是閉環的,看收支銀行流水,折舊清清楚楚。
牧原也從沒有在交流會上有過誇大,虛假,誤導性披露,至今說到做到。投入產出,成本指引和盈利結果一一對應。
雛鷹農牧2016年盈利8個億,2017盈利幾千萬,2018年虧損38億,馬上接到深交所質詢函:問是不是存在財務洗澡?回覆當然是沒有,也不可能有,雛鷹農牧公司資產減值達到虧損額20%,高達8個億,遠比去年溫正天新比例高,資產負債率89%,這也低於正邦2021年底的負債率,公司25億淨資產,負債185億,大股東股權全部質押。
正邦去年底,根據預報可得出淨資產30多億,負債高達350億,短期債務140億,這財務狀況比雛鷹農牧退市前惡劣太多。
雛鷹農牧是因為債務擠兌,信用危機,銀行和各債權人要求公司提前償債,因為公司固定資產折現率太低,養豬資產根本不值錢。事實上雛鷹農牧的淨資產在2018年底已經為負幾十億,並不是賬面上25億。
現在正邦固定資產在建工程高達200億,事實上折現也許就是幾十億,那麼公司已經淨資產為負100億以上,公司大股東根據公告股權質押出130億,加上利息已經接近140億,目前股價大股東股權全部市值也差不多140億,基本算100%質押完畢。最要命的是股權質押的資金還參與公司增發75億,這錢已經被上市公司虧掉了。
現在的正邦比2019年初的雛鷹農牧更危險,財務狀況更惡劣,可是公司居然在業績預報,風險提示欄目,大談公司現金流穩健,沒有風險。都留著這個公告吧,也許用的上。風險提示聊無風險,也真是重新定義風險提示了。
現在溫正天新情況看,豬價再這麼低迷半年,半年後不要說正邦,那三位負債率情況,資產情況都會和2018年底的雛鷹農牧一樣惡劣。
這就是養豬產業特性,破產退出常態,不例外,也無意外。這本該是兩三年前就該搞清楚的事,可是投資者就是不瞭解產業特性,一味迷信公司和公司誤導性陳述,轉頭就開始黑牧原。
年報預報出來了,都不是假的,也沒有財務洗澡,都是真實產業特性下的真實虧損,這個行業真沒辦法洗澡。
去年和“規模不經濟聊養豬”文章前後,應該還有一篇,些關於為何各公司都要做擴張指引陳述,那是給銀行看的,那是為間接融資量身定製的經營計劃,二級市場股東卻當預期價值了。
回顧,覆盤,是讓我們疼之後能疼醒。
2020年12月10,
新希望股價24元多,現在16元。
正邦那天股價16.6元,現在8.8
牧原那天股價52元多,現在54元
換窩,這個詞在當時多可愛。
同日,上證大盤3373,現在3361
創業板同日2718,現在2908
那時都在高呼坤哥,白酒代表的白馬飛上天,後來又經歷了鋰光芯賽道股行情,到今天過去的一年,牧原經歷了什麼?豬價歷史性暴跌,行業歷史性深度虧損,友商鉅虧大賽,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從媒體到各大V群毆,組團不間斷質疑牧原,在這樣的大背景下股價堅強的跑贏上證大盤。
同日茅臺1800多,現在還是1800多,
五糧液265,現在197
最後說一下大V“天地俠影”,牧原黑代表人物,你那麼精通財務,那麼瞭解養豬產業,為何挑來挑去買了虧損最多的正邦,但凡任何人分析出今天的結果,都不會神經病一樣買正邦,請不要現在出來得瑟賣掉了正邦,我們就想知道你怎麼用那麼牛逼的水平找出並買入正邦的。買賣無依據,轉頭黑別人,這樣的爛人,粉絲無數,搖旗吶喊的信眾還真多。
悲哀,這樣的跳梁也有人信,還有那個買新希望的長期牧原黑,叫什麼玩意,忘了。
年過完了,不用擔心友商粉過不好年了,說出來,你有收穫,我很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