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三軍”編入八路軍序列
1938年2月1日,由膠東軍政委員會派遣的王明光,協助朱志洪、王本賢等發動組織的抗日救國會3000餘人和武裝人員130餘人,於文登、榮成邊境的黃山一帶舉行了起義。編成“三軍”第41大隊,不久與牟平起義的隊伍合編為“三軍”第5大隊。
蓮萊縣於2月3日,由於寄愚、趙一萍、王子衡、高達三、孫自平等帶領的隊伍,與於仲淑、於眉等領導的隊伍會合,舉行了武裝起義,編為“三軍”第3大隊。
2月7日,在宋竹庭、賀致平、王亮、柏希賓等領導下,透過裡應外合,在牟平縣育黎鄉校策動鄉丁反正成功。又到文登縣吸收了部分積極分子,編為“三軍”第5大隊,由王亮任大隊長、劉中華任政委。
2月11日,王斌(劉國柱)等在榮成縣古蹟頂發動了起義,編成“三軍”第8大隊,由王斌任大隊長、苗雨生任政委、龍飛任副大隊長。
2月15日,由袁超等在即墨縣發動了起義,編成“三軍”第7大隊。不久該大隊被韓炳宸打散,此後袁超又組織100餘人舉行了起義。
2月底,萊陽縣在水岔村舉行了起義,編成“三軍”第9大隊,由莊國瑞(莊扶吾)任大隊長、瀋陽(牛紹文)任政委(不久由張諮明接任)。
…………
3月初,“三軍”第2大隊、第5大隊和特務隊奉命改編為“三軍”1路,由高嵩任指揮,李耀文任政委。此時,膠東特委領導下的抗日武裝已有“三軍”2路和第1大隊、第2大隊、第3大隊、第5大隊、第7大隊、第8大隊、第9大隊共7個大隊及掖縣3支隊之15個大隊。
3月19日,“三軍”一路聯合國民黨棲霞縣縣長辛誠一,攻打福山縣偽政府,2000餘人圍攻了5天,迫使偽縣長陳煜停火談判,成立了福山縣抗日民主政府,陳煜仍任縣長。同時,陳的舊部被改編為“三軍”福山別動總隊,陳煜任總隊長,下轄2個支隊:1支隊隊長陳煜,政委胡亦農。2支隊隊長趙錫純、政委李丙令。
1938年9月,遵照毛澤東、劉少奇的指示,中共蘇魯皖邊區省委確定將膠東“三軍”改編為“八路軍山東人民抗日遊擊隊第5支隊”正式編入八路軍序列。“三軍”和3支隊人員合編為4個團。
第61團團長趙一萍,政委劉中華,副團長閻世印,1500人(槍1000餘枝),下轄3個營:第1營由原“三軍”第1大隊、5大隊、8大隊(即3路)編成;第2營由原蓬萊2路一部編成;第3營由原黃縣4路編成。
第62團團長鄭耀南,政委李耀文,參謀長王兆林,政治處主任張加洛,由原掖縣3支隊編成,1200人(1000餘枝槍)。
第63團團長於得水,政委張玉華,參謀長陳子和,由原“三軍”第2大隊、9大隊編成,共7個連,1000人(800枝槍)。
第55團團長回東(李華),政委常青,由原掖縣3支隊和蓬萊2路各一部編成,500人槍。
不久又由魯東8支隊返回膠東的一部編成第64團,團長陳龍飛,政委翟瑞甫。轄1個營400人(槍300枝)。
第65團團長李肇歧,政委王雲九,副團長徐子明,由原即墨起義的抗日武裝1000餘人編成。
5支隊還編成機槍連、騎兵連、通訊連等直屬隊。
5支隊的成立使膠東抗日武裝部隊邁出了一大步,編制趨向5支隊的成立使膠東抗日武裝部隊邁出了一大步,編制趨向統一,克服了那些由地域觀念、農民意識造成的“小山頭”和各行其是的遊擊作風。將游擊隊改編成營、團編制的正規番號,不斷建立地方武裝並使其上升為正規主力,這是膠東抗日武裝發展壯大的重要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