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寫中國曆朝執政經驗教訓的智慧書
——推薦宋玉山的《新視角讀“二十六史”叢書》
山東省儒商研究會副會長宋玉山的《新視角讀“二十六史”叢書》以正史為根據,以全新的視角生動形象地介紹歷代王朝興亡過程,有著守正創新的鮮明風格。每篇文章多數只有2000來字,但是講了一個生動故事,呈現一段王朝興亡的歷史、亮出一個鮮明的觀點,展示一條深刻規律,寫得很好看也耐看。看得輕鬆,內裡負載是很重的,實是以司馬遷精神、司馬遷風格用現代眼光寫出的智慧書,使人在聽故事中長知識,明事理,知興替,開思路。對於周文王、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的興起,都介紹得生動有趣。
作者後記裡寫到,依據正史的記載,撰寫一部《新視角讀“二十六史”叢書》,把數千年中國歷史以通俗故事的形式貫穿起來,呈現給讀者,使讀者能夠比較輕鬆地瞭解中國歷史發展程序、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並從歷史經驗教訓中受到啟發。
《新視角讀“二十六史”叢書》是從司馬遷《史記》開始的。司馬遷實錄精神和寫作特徵寫作中得到體現。
中華民族的智慧,包含著歷代執政智慧。新時代需要研究的課題之中,包括“怎樣建設長期執政的馬克思主義政黨”,怎樣長期執政,是當前理論研究的一個重點。而宋玉山的《新視角讀“二十六史”叢書》在這個問題上給我們提供了思考,說的是中華民族智慧中關於執政的智慧,是關於執政者的發展史、規律史、思想史、人才史,是一本執政大智慧的書。應時代所需,講天下興亡,有繼往世之絕學、開萬代之太平之功。定心一想,感覺這本書有四個好。
第一、主題好,對研究“長期執政”提供最好的歷史滋養。
中華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國歷史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宋玉山的《新視角讀“二十六史”叢書》,敘述了從黃帝開始一直到滿清的二十六史,基本上是一本執政智慧的書。
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黨的百年奮鬥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深刻揭示了“過去我們為什麼能夠成功、未來我們怎樣才能繼續成功”,提出了“建設什麼樣的長期執政的馬克思主義政黨、怎樣建設長期執政的馬克思主義政黨”的重大時代課題,這個時代課題的焦點是怎樣“長期執政”。我們知道"打江山"不必然就等於"坐江山"。歷史和人民選擇執政者並非就是一次完成,過往的選擇結果不等於此後世代人民群眾永遠認同這個結果。黨的初心和使命是黨的性質宗旨、理想信念、奮鬥目標的集中體現。"初心"回答"我是誰""為了誰""依靠誰"的根本問題;"使命"回答"為什麼""做什麼""怎麼做"職責問題。我們看到,宋玉山的《新視角讀“二十六史”叢書》,能夠扣住這一屬於靈魂的東西進行鋪衍生發,洋洋灑灑167萬字,雖然枝枝蔓蔓,然而在主線上、主題上、主調上是明確的,堅定不移的。表現出馬克思主義者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與方法,這是保持這一套叢書寫作正確方向與水平的基礎。我們一開啟《新視角讀“二十六史”叢書》,便看到堯逝世以後,老百姓悲傷哀痛,三年之內,四方之地沒有人唱歌奏樂。可見,只要心繫天下,真心為老百姓謀利益,百姓是不會忘記的。譬如分析秦國,從戰國中期開始,秦獻公、秦孝公、秦惠公幾代興國過程中做了什麼事情、起什麼作用,作者都做了評點,抓住要害,重要的一條是得人心者得天下。六國是怎樣滅亡的,能剖析條理,縝密而清晰。再譬如東漢歷史,作者從光武帝劉秀開始,連說十四位皇帝,直到漢獻帝劉協,一一評點。作者除了分析東漢衰落滅亡的主要原因,是自漢和帝之後皇權旁落,執政者不是為了國泰民安,而是追求自己集團的利益。大權一旦旁落,必然導致衰亡。如此看來,作者分明是寫的一部執政王朝週期率的書。讓人看得見到他內心裡有一把尺子,就是執政階級與人民群眾的關係,以此來評判歷史重大事件。所謂新視野,是歷史唯物主義的視野,執政者與人民群眾關係的視野。
歷史週期率問題,是歷屆領導人都非常關注的話題。宋玉山的《新視角讀“二十六史”叢書》,重視研究執政週期率的研究,透過一個個歷史事實正面回答了時代之問。可謂在這個繃得最緊的時代之弦上彈了一下。這一套書可謂“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第二、風格好,忠於正史、敢發新論,有守正創新氣象。
《新視角讀“二十六史”叢書》的基本特點,是“忠於原著,豐富史料;以史為鑑,啟迪人生”。追求歷史真實的史籍,首推正史。正史是由官方修撰或者認可,修撰者都是著名史學家,而且是後朝寫前朝的歷史,因而能夠比較真實地反映歷史。“二十六史”包括了中國數千年的歷史程序和十三個大的歷史時期。作者撰寫的每一篇歷史故事,都是根據原著的記載寫成的,都有史料做依據,沒有進行虛構和編造。筆者在語言細節方面做了一些文字創造,但主要內容都是原著所記載的,增添的史料亦有依據。很多事情我們都是知道的,不過作者進行了重疏理,用自己的思考和解讀,把深藏在作者心中的話說出來。有許多歷史事件顛覆了人們過去的認知。這部書的強大生命力在於作者的新視角。他的創新能力表現在:一是按照歷史唯物論去閱讀認識“二十六史”;二是在新時代的視野去寫作故事;三是寫出自己的觀點;四是圍繞主線,力圖對一些流傳不夠完整、有頭無尾的史記故事,根據史料記載增添新的內容;五是力圖用簡明生動的語言和曲折的情節,來表述史記故事。我們注意作者往往在故事的結尾,有著個人的觀點,常精當之至。例如廣泛流傳的禪讓制,似乎並不像傳說中的那麼完美,更沒有形成制度。長期以來,人們對禪讓制津津樂道,恐怕是對“有德者居之”民主制度的讚美、嚮往和期盼吧。作者的短評是很有見地的。孔子周遊列國,徒勞無功,主要原因是禮、仁等儒家思想和政治主張,不適宜春秋時代動盪的現實,而到了漢朝,則是另一狀態。作者常常是寥寥數語,在文章結束處說出見解,收畫龍點睛之妙。在寫《劉邦功績大於秦始皇》時,認為劉邦是真正統一中國的偉大人物,並將中國帶入長期和平穩定的新時期。對於石敬瑭、桑維翰之流的所作所為,固然有其客觀原因,但不管什麼時候,凡是依靠外部勢力、出賣國家民族利益、卑躬屈膝、毫無氣節之人,都是會受到人們譴責的。他的評價,用極省儉的筆墨,透露自己深邃思考,更多地引導別人思考。行文公正客觀,不偏激,沉雄穩健,但有個性,體現自己的獨到的、特殊的見解。
第三、寫得好,樸素凝鍊、簡潔明快、入眼入心,易讀易記。
“二十六史”數量繁多,內容龐雜,語言晦澀,十分難讀。該書像講故事一樣娓娓道來,抓住重點,精選題材;大處著眼,小處入手;簡潔利落,生動有趣;遣詞造句,煞費苦心;氣勢貫通,勢若行雲。使人看了欲罷不能,看完總要思索一回,總要看下一章。把宏大的歷史王朝演變縮編成故事連載,生動易懂,引人入勝,這分明是一個故事書,是以人物命運的跌宕起伏來寫大歷史的書,深得太史公筆法之真諦。例如,荊軻刺秦王在許多文學作品中,荊軻被塑造成一位反抗暴秦的英雄,作者根據司馬遷的記載,撰寫《荊軻刺秦王並非心甘情願》,還了歷史本來面目,使讀者能夠了解到真實的歷史,荊軻為了顧全大義和小義,不得不獻出自己寶貴的生命。細節寫得真實、可信,可感、可嘆。春秋的歷史,實際上是強國爭霸的歷史。作者把五霸的特點寫得細膩,不同的特點躍然紙上。作者對國運的理解深刻透徹,對人性把握精準獨到,對事物變化觀察入微,對謀略分析恰到好處。
“二十六史”的興衰過程,個別的通俗些,大多數比較難懂。重要的是故事講得好,讓人聽得懂,便於記憶,便於流傳。把中華民族的智慧用時代化、大眾化、通俗化的方式來表達出來,寫得 “善序事理,辯而不華,質而不俚”。五胡十六國和南北朝,是我國曆史上最混亂的時期,政權林立,更迭頻繁,作者抓住主線,寫得條理清楚,清清爽爽,讓人能夠輕鬆瞭解這段歷史,實見功力。這本書可以作為專家研究的依據,政治家資政參考,也可以作為學生讀的書,甚至是孩子從幼兒園就能聽得懂的開蒙書。每篇故事既獨立成章,又相互連貫,能夠了解歷史程序、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從而對中國歷史有一個總體印象。有這一本書,就把5000多年曆史都掌握在手裡了。而這本書是寫的歷代王朝,又能寫得這麼通俗易懂叫人記得住,能夠流傳下去。儘管語言平實,然而作用奇特,可望成為一部傳世奇書,能進家入戶流傳下去。中華民族歷史傳承著治國理政的經驗,祖先們從實踐經驗中提煉出的立國、興國智慧,很多是值得我們借鑑的。“以史鑑今、以史資政”,學習歷史,是為了更好地認識今天,開創更好的明天。歷代統治者也曾寄希望於透過借鑑歷史,少犯錯誤,走一條長治久安之路。正如我們所知,很多事情往往“旁觀者清,當局者迷”,或者“知易行難”,最終“事與願違”。這部有司馬遷實錄精神和以人寫史司馬遷特色的鴻篇鉅著,實是一部資政明鏡。
因為這套書是167萬字,13冊470多個故事,是一個浩瀚的文化工程,我只是粗粗地瀏覽一下,還要慢慢咀嚼才能品嚐出它的味道。現在正在連載,從10月26日開播僅兩個多月,已經有36萬人追蹤閱讀,好評如潮。初看感覺非常好,故向大家推薦這部奇書。(李錦)
來源: 愛濟南新聞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