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7月,唐山遵化西北30公里郊區處,數千名手持槍械計程車兵將一處修築得富麗堂皇的建築群緊緊圍住,為首的軍官表情肅穆。
這處建築是清東陵,安葬著咸豐、慈禧在內的5位皇帝及15位皇后;為首的軍官叫做孫殿英,因為此次的盜墓在中國近代史曝得大名。
此時的孫殿英剛剛歸降國軍不久,未立寸功,一心想要做些成績,而這次的行動被他視作證明自己的契機。慈禧的定東陵被他首先盯上,隨著一聲震天動地的巨響,綿延整座陵墓的金剛牆被炸開缺口,眾多士兵一擁而入。
推開漢白玉門的瞬間,眾人被滿室的珠玉輝煌深深震撼。墓穴中央停放著慈禧的棺槨,寶玉為基,楠木做材,館內堆滿了各式陪葬珍寶。
隨著這次盜墓現世的珍寶除翠玉西瓜、金絲被、翡翠白菜外,還有一件吸引藏寶界半世紀目光的稀世珍寶——夜明珠。
一、晚年生活,盡享奢華
慈禧出生葉赫那拉氏,父系家族顯赫一方,是著名的“皇后”家族。1852年,慈禧入宮晉封懿嬪;
1856年,誕下愛新覺羅·載淳;1861年,咸豐駕崩,載淳登基號同治,慈禧被尊為聖母皇太后,從此開啟了垂簾聽政的時代。隨後歷經同治、光緒二朝,慈禧始終大權在握。
作為晚清最具爭議的歷史人物,拋開政治領域不談,僅僅是慈禧的晚年生活就有說不盡的話題。我們對慈禧的生活印象應當是兩個形容詞“奢侈”“豪橫”,但論到是何樣的奢侈法呢,很多人未必會有清晰的認識。
今天,我就帶各位讀者一起領略慈禧晚年的奢華生活,在一頓108菜餚外究竟還有哪些揮霍之舉。
晚清宮女榮兒曾是慈禧的侍女,在清廷敗亡後她也出宮來到民間,後經口述採訪在《宮女談往錄(上下)》中講述了慈禧晚年生活。
首先談到得是飲食,慈禧的早膳以粥類為主,光是品類就極其繁多,包括稻米粥、香糯米、薏仁米、雞絲粥、八寶蓮子粥等等,每種粥類都是淺嘗即止。
而除了粥外,還搭配有各式配菜。光是叫上名字的就有麻醬燒餅、油酥燒餅、蘿蔔絲餅、糖包一皮、糖餅以及各類豆製品、滷製品,零零散散總類約二十餘種。
在飲食外,化妝梳洗也是女人天生的愛好,慈禧自然也不例外。她本人也是相當新潮的時尚愛好者,常年有著一套養顏秘術。每天慈禧都要以牛奶洗浴,並用熱雞蛋敷臉,在這樣的保養下慈禧即使六十歲依然不見皺紋。
慈禧的胭脂水粉也是宮廷秘製。從選花、搗制、研磨以及烘烤等工藝都極其講究,其中光是選花就有嚴格的程式,要求標準清一色砂紅,要求顏色不能有絲毫差異,所以選花時要一瓣瓣地去挑選,慈禧愛玫瑰,通常數百斤玫瑰花瓣只能挑選出不到十斤的合格品。
二、痢疾奪命,油盡燈枯
晚年的慈禧除了奢華的生活外,也和尋常老人家一樣愛熱鬧,最喜歡的就是做壽。但慈禧的壽宴與尋常百姓家可不同,皇家處處追求得是“講究”、“氣派”。乾隆六十大壽為喜慶四處尋找高壽老者湊齊“百叟宴”,慈禧也不落其下。
為了讓壽宴過得有面子,慈禧不惜舉全國財政來修園子,置宮殿,並邀請皇親貴胄出席宴會。
每逢慈禧壽宴時,紫禁城內外總是熱鬧無比,食材、珠玉、字畫、古玩都是成車出入,各國時節、王公大臣出入不惜,而宮內也是上上下下數千人都為之忙成一團。
但古語常說“天有不測風雲”,即使慈禧也不能避過。老太太前些次的壽宴都辦得穩穩當當,上下成一團和氣。但就是在73歲壽筵這一年,慈禧偏偏是吃出了問題。
為了博取老太太歡心,宮中特例邀請全京城數十位大廚共聚,各色菜式達一百餘種,就圖個熱鬧。慈禧果然心花怒放,忍不住多吃了數口油葷。隨後又穿上戲服扮作觀音娘娘前往湖畔留影紀念。
彼時正值11月隆冬,紫禁城寒風凜冽,戲服單薄,慈禧老太太不免受了寒,回到宮中後就病倒在床榻上。老太太一病倒,宮裡頓時亂成了一團,太醫被急匆匆召來,經過一番診斷被告知患上了痢疾。
幾副傷寒藥下去,老太太的病情未見好轉。反而在病魔的折磨下臥床不起,整個人也因痢疾而長期脫水。為了保命,老太太開始嘗試各種偏方、西醫藥劑,但都無濟於事。
短短一個星期內,老太太失去了下地行走的能力,整個人也是骨瘦如柴,只能靠著些許珍貴的補食、藥膳來維繫生命。在這些藥膳裡,老太太最常食用的就是“王八湯”,也就是甲魚湯。
民間素來傳聞王八有千年壽命,熬製的湯藥也能延年益壽。當李蓮英帶來這個食補藥方時,為了活命,老太太也只能姑且一試。或許是湯藥真有奇效,也或許是其他補藥發揮效用,總之老太太的病情得到了些許好轉,但仍不能下床行走。
如此反覆數週,每天都靠著王八湯來滋養,慈禧就這樣始終吊著一口氣,緩緩地走到了生命的盡頭。1908年11月14日,慈禧前往瀛臺再見了光緒帝,當晚便將三歲的溥儀封為新帝。次日,慈禧便撒手人寰。
三、皇陵被盜,明珠驚世
古代皇權集中,為了彰顯威嚴,不僅要大修陵墓,還要陪葬各種珍寶古玩,以供死後享用。對慈禧而言,自然也不例外,老太太生前講究排場,在這方面也自然不甘示弱。
在李蓮英以及其侄子合著的《愛月軒筆記》中就詳細地列舉了慈禧隨葬品,其數量之多、種類之繁,令人歎為觀止。慈禧僅棺木就以楠木通體打造,柩衣以黃金製成,需花費百名力士才能移動。
同時為了填補館內空隙,又先後倒入四升珍珠、各類寶石兩千餘,端得是金碧輝煌。
而這還不算墓穴內陪葬諸多珍寶。在清宮檔案記載中,慈禧在身前先後向陵墓中置放珍寶次數達六批,種類包括玉佛、金佛、翡翠桃李等,總價值約三百萬兩白銀。
在慈禧的陪葬寶物中,最頂尖的當屬三樣,皆是生前喜好之物。一是頂尖玉石雕琢而成的玉藕,通體潔白無雜質,為慈禧生前傍身之物。一是翡翠西瓜,據清史記載是用進口碧璽雕琢,共兩對,價值上億。
至於最後一件則是最具神秘色彩的夜明珠。據傳在慈禧剛斷氣時,太監李蓮英將夜明珠塞入慈禧嘴中,伴隨入棺,這樣可以保證屍體千年不朽。
夜明珠是否有此功效,我們不得而知。但是伴隨著慈禧陵寢被盜,孫殿英在其嘴中確實發現了一顆夜明珠,鴿子蛋大小,熠熠生光。在《盜陵將軍孫殿英:中校秘書回憶錄》一書中就如實記錄著當時眾人發現夜明珠的場景:
“我們在開啟她(慈禧)的棺槨時,見她面目如生,好像在睡覺一樣,將軍頓時嚇了一跳。細細看去,只見她的口中含有一顆很大的夜明珠。這珠分開是兩快,合攏起來則透出一道綠色寒光,夜間在百步之內可照見頭髮。”
為了取得夜明珠,孫殿英命人用工具撬開了慈禧的嘴巴,取出陪葬的夜明珠。而與之享用相同待遇的人還有乾隆皇帝,同樣被用粗暴的手法取出了嘴裡用來封閉“九竅”的玉石。可憐一代天子,生前享受富貴,但人死燈滅,一切都是虛幻。
四、滄海無蹤,迷霧重重
孫殿英的盜墓行為在民國各界引起了軒然大波。當時以溥儀為首的清朝皇室雖然退位,但還有一定的影響力,社會各界也不乏滿清遺老遺少,都群起對孫殿英進行口誅筆伐。
溥儀更是大為震怒,揚言要必要拿下孫殿英以維護皇室尊嚴。自知犯了大忌諱的孫殿英也開始慌亂起來,四處尋找生路。但他要如何自救呢?究竟有誰願意出面保他呢?
事實證明,能夠在那個時代存活下來的軍閥還是有一定察言觀色的能力,孫殿英很快為自己找好了退路,那就是當時的國名政要——老蔣。當然,兩人非親非故,老蔣並不一定會為了他出手,不過孫殿英自有辦法,那就是送禮。
很少有人會對送上門的好處擺手,何況孫殿英送的禮物可謂價值連城。為了活命,孫殿英對國民黨派系大大小小的官員都開始打點,小官員送翡翠玉石,大政要則是古玩珍寶。
孫殿英在後來的自述中如實托出,他將乾隆陵墓中的九龍寶劍贈送給了委員長(老蔣),翡翠西瓜送給了宋子文,一串朝珠贈給戴笠,孔祥熙夫婦是兩顆成對的寶石……
至於最珍貴的夜明珠,他送給了宋美齡女士,孫殿英在被捕後交待“明珠我託雨農轉贈給了美嶺女士”,“雨農”即是戴笠,老蔣的心腹。
就這樣一頓上下賄賂,孫殿英成功渡過了危機。
至於夜明珠,則成為了宋美齡的掌中寶。不過令人費解的是在得到這件珍寶後,宋美齡從不拿出示人,隨著局勢瞬轉,戰火紛飛,夜明珠的蹤影也就此成謎。半個世紀以來,夜明珠始終未曾現身。人們對它的去向也議論紛紛,逐漸形成了兩種觀點。
第一就是夜明珠被戴笠私自截下,藏在自己的秘密藏寶地。這一點也並非空穴來風,在當時的社會環境裡,“貪”成了國民派系官員的常態。
作為“諜王”的戴笠不僅收受賄賂,還大搞物資倒賣,無論從能力還是膽量上來說他都有扣下的可能。如果說他將夜明珠佔為己有,倒也符合他的一貫作風。
第二種可能是夜明珠被宋美齡為了給老蔣籌錢將夜明珠抵押給了美國石油大王約翰·洛克菲勒,而隨之夜明珠成為了這個家族的藏品至今仍然被珍藏在其家族的博物館內。
不過這種說法可信度卻不高,因為宋美齡在晚年時曾親口否認得到過夜明珠,如果這個說法為真,那自然不可能有之後的交易了。
結語
時移事易,曾經的人事都化為歷史的煙雲,留給我們的除了冰冷的文字就只有數不清的謎團。作為中國的絕世珍寶,夜明珠本該靜靜陳列在博物館,向世人揭示那一段段風雲歲月。
但無奈的是它就如同驚鴻,在歷史長河一閃而過,留給我們的只剩下了無數的感嘆以及惋惜。
與夜明珠有之相同命運的文物還有很多,如和氏璧,石雕馬,《女史箴圖》,……,它們或是在深山暗澤不見天日,或是在屋簷瓦舍明珠蒙塵,或是在海外他鄉難歸故國。
文物是喚醒我們歷史記憶的藝術。它們訴說著中華先民們如何一路走來,營造美麗家園,在血與火的征伐中迎接文明。每一件文物都承載著一段歷史,是前輩留給我們的民族記憶,是民族的珍寶。
我相信,隨這中華民族的強盛,屬於中華民族的古董文物都會迴歸故土,印刻在它們身上的民族印記也會在朝陽下熠熠生輝!
參考文獻
[1] 王春雲.夜光的本質與夜明珠千古之謎的揭開[J].珠寶科技,2004,16(3):43-49.
[2] 馬忠文.時人日記中的光緒、慈禧之死[J].《廣東社會科學》,2006,16(5)
[3] 諶旭彬.宋美齡真的拿了慈禧墓的夜明珠?[J].法制博覽,2016,0(2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