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子澄聽到朱允炆誇獎齊泰,心裡不舒服,再加上剛才丟了人,此刻急於挽回臉面,當下道:“陛下,微臣以為,凡事先易後難,最難啃的骨頭最後啃,要是先啃硬骨頭,把牙崩壞了掉了,還怎麼啃後面的軟骨頭,怎麼吃肉?咱們先拿下燕王,其他那些藩王勢必兔死狐悲,人人自危,如果他們報團取暖,一起聯合起來造反怎麼辦?”
朱允炆遲疑不決,沉吟片刻,眼睛望向一旁的方孝孺:“先生以為如何?”
方孝孺滿臉正氣,一臉嚴肅,正色道:“齊大人和黃大人,他們兩人都沒說到根本,天子做事堂堂正正,正大光明,行的是仁義道德,興的是仁義之師,怎可使用偷襲手段,不講仁義,不顧體面,這太丟人了,皇上以後如何面對天下臣民?”
這話說到了朱允炆心裡,他一直信行儒家忠信仁義之道,皇上採用偷襲手段對付臣子,實在有點丟人,更何況這人還是他的親叔叔?
朱允炆點頭道:“然則依先生之意如何?”
方孝儒道:“臣贊同齊泰的主意,擒賊先擒王,陛下要想削藩順利進行,最好先從實力最大、野心最大的燕王下手。”
方孝儒說到這裡,頓了頓,接著道:“不過,齊泰說的辦法萬萬不可行,天子是天下表率,做事必須堂堂正正,豈能偷偷摸摸?常言道,始作俑者,其無後乎?陛下帶了這個壞頭,以後我大明天下哪還有信義可言?子曾經曰過……”
方孝儒態度明確,說話又佔著道理,滿口仁義道德,誰能反駁?
不過聽到他又要借題發揮,講大道理,屁屁叨叨,沒完沒了,這咋行?咱在這商量大事,誰有心情空閒聽你上課說教?
朱允炆素來看重方孝儒,耐著性子,微笑聽著,齊泰聽他贊同自己意見,先對付燕王,這已經很不錯了,所以也耐心聽著。
黃子澄不樂意了,方孝儒贊同齊泰,不就是否定自己麼?
黃子澄打斷方孝儒:“方先生,你說你贊同齊泰的意見,為什麼?”
方孝儒本來還有一肚子道理要講,被黃子澄阻斷截胡,心中不悅,瞅了他一眼,轉頭望著朱允炆道:“陛下,天子是天下表率,做任何事情都必須堂堂正正,師出有名,臣建議,皇上公開下旨削藩,先從燕王開始,晾他不敢不聽。”
這一次齊泰首先反對:“不行,燕王胸才,頗類先帝,若是他不肯乖乖就範,帶頭反對,甚至起兵反叛,其他藩王肯定跟著起鬨,趁火打劫,倘若他們糾結在一起,共同對付朝廷,豈不成了心腹大患,到時候勢必天下大亂,這怎麼能行?”
黃子澄馬上跟著起鬨:“對啊,如果燕王反對甚至反叛,怎麼辦?燕王這個人本事可不小,雄才大略,野心勃勃,如果真的到那一步,事情就壞了!燕王帶頭,其他諸王響應跟從,一起反叛朝廷,到時候咋辦?”
方孝儒沒想到這兩人剛才還爭論不休,尿不到一個壺裡,現在卻聯合起來對付自己,正要開口反駁,沒想到這個時候朱允炆開口了。
只聽朱允炆道:“三位愛卿,你們都別爭了,朕決定了,削蕃,先從其他諸王開始,燕王先放一放,等到其他其他諸王都削得差不多了,燕王的事就順理成章,希望燕王自己識時務,乖乖聽話,就算他有異心,那時候其他諸王已經平了,剩下他一個孤掌難鳴,朕就不信,他敢冒天下之大不韙,跟朝廷對著幹?”
黃子澄聽皇上採納自己的意見,心中得意,馬上拍馬屁:“皇上聖明!”
齊泰和方孝孺看皇上已經做出決定,也不好再說什麼,相互對視一眼,默不作聲。
朱允炆掃視三人道:“三位愛卿,燕王先放到一邊,暫不理會,除了燕王以外,咱們該從哪下手?”
黃子澄早就想好,胸有成竹,搶先道:“陛下,諸藩中除了燕王勢力最大,下來就數週王,算是老二,咱們可以先從周王下手,藉以殺雞儆猴,敲山震虎,周王一倒,其他藩王自然不敢反抗,乖乖聽話,如此則大事可成,天下可定,天下既定,再無變數,只剩燕趙一隅之地,燕王一個,正所謂孤掌難鳴,他只有乖乖就範的份,既沒膽子,更無實力,與朝廷抗衡叫板如此則大功告成,天下安寧,陛下威加天下,四海昇平,誠可謂聖明天子也,與太祖皇帝相比也毫不遜色,臣提前恭喜陛下,賀喜陛下,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黃子澄這番話聽起來深思熟慮,順理成章,說起來頭頭是道,天花亂墜,尤其是拿朱允炆與朱元璋相提並論,說他不遜色於朱元璋,這一下子說到了朱允炆心裡。朱允炆當了皇帝,心裡一直想的就是絕不能讓皇爺爺失望,一定不能讓別人看不起自己,一定要證明皇爺爺的眼光沒有錯,皇爺爺把皇位傳給自己,是一個英明的決定,自己不是扶不起來的阿斗,而是一代明君,一個好皇帝。
黃子澄這個鐵桿貼心閨蜜一番話說得朱允炆心花怒放,躊躇滿志,笑道:“子澄過獎了,皇爺爺一代天驕,英明神武,出身草根,崛起布衣,縱橫天下,一統寰宇,一手創立我大明萬世基業,朕如何能與他老人家相提並論,只要不負皇爺爺一番苦心栽培,臨終囑託,守住這萬里江山,朕就心滿意足了。朕年輕識淺,才德淺薄,你們三位都是朕身邊親信,股肱大臣,還望各位愛卿鼎力扶持,共謀大業。”
這番話出於真心,誠心誠意,三人不免感動。
方孝孺神色端然,上前兩步,彎腰躬身,恭聲道:“陛下胸懷遠大,勵精圖治,微臣感佩莫名,請陛下放心,臣願為陛下效勞,一定盡心盡力輔佐陛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黃子澄和齊泰跟著彎腰躬身,異口同聲道:“願為陛下效勞,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朱允炆呵呵而笑,三人跟著傻笑。
就這麼著,這次君臣會議草草結束了,朱允炆做出了錯誤的決定,放過了一次機會,朱棣逃過一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