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整點科普
渾身充滿肌肉,堪稱是牛界“施瓦辛格”的牛,你見過嗎?
這種牛叫比利時藍牛,身上長滿了大小小的肌肉塊,看起來就像患了淋巴病或者是腫瘤病。不過,它在國外市場卻非常受歡迎,也深受農戶的喜愛。
一般的牛長肉很緩慢,但是比利時藍牛就厲害了,一天能長3斤肉,再加上它的肉質細膩口感好,外國的很多農戶為了利益爭相養殖。
比利時藍牛的肌肉量和同期出欄的普通牛相比,高出約20%,脂肪含量少了30%,蛋白質高膽固醇低,肉質軟嫩;同時,它肉多骨頭少,吃得少長得快,飼養期比別的牛短。
但是,這種牛在我國的數量卻很少,為什麼我國不引入養殖呢?我們不妨先看看比利時藍牛滿身的肌肉是怎麼來的。
為什麼比利時藍牛會有滿身肌肉?
比利時藍牛是一種雜交牛,是本土牛與英國的短角牛雜交後產生的一種“肌肉怪物”。
曾經有人指出,比利時藍牛的一身肌肉是被人工注射激素或者是類固醇的東西而導致的,但事實卻比這還要複雜。
人鍛鍊了才有肌肉,但比利時藍牛的肌肉卻是自身的肌纖維“增肌”後發展而來的,它即使每天躺著吃也會長肌肉,這是因為比利時藍牛體內缺乏肌肉抑制素。
動物體內幾乎都存在著控制肌肉生長的蛋白質基因,當動物的肌肉生長過多,體積過於龐大危及生命時,肌肉抑制素便起到“中介”的作用,向這些基因傳送訊號,促使這些基因在短時間內減緩或者暫停生長肌肉,干擾脂肪的儲存。
原本比利時藍牛的肌肉並沒有這麼誇張,並且是乳肉兼用的牛;60年代的歐洲市場上肌肉牛非常受歡迎,市場的需求讓育種的方向發生改變,透過切斷基因的方式,終於培育出了比利時藍牛,還因此而發展成了徹底的肉牛。
比利時藍牛的肌肉主要集中肩部、腰部以及臀部,肉塊組織幾乎全是重疊的,渾身都是肉塊;
一般來說,肌肉大的牛,吃起來比較粗硬,但比利時藍牛的肌肉是天生的,並不是鍛鍊後產生的肌肉,只要給它足夠的營養,它的肌肉就會越變越大,肉質嫩滑,脂肪量低,蛋白質卻很高,所以深受市場的歡迎。
人是如何幹預比利時藍牛基因的?
1977年,《基因組研究》指出:
比利時藍牛之所以會滿身肌肉,主要是肌肉生長抑制素的基因(MSTN基因)在雜交時發生基因突變,但是這種基因突變在天然情況下的發生率很低;
這種基因的功能位點發生突變會導致骨骼肌過度發育,動物的肌肉構造也會發生變化,比如“雙肌”性狀。
科學家們就是利用這樣的原理,在培育比利時藍牛時增加干擾素,干預基因突變,抑制肌肉生長抑制素基因的表達,從而培育出滿身肌肉,還讓這種肌肉越長越大。
美國利用這樣的原理,培育出了有肌肉的虹鱒魚,它的肌肉比普通虹鱒魚多出20%。雖然看起來很奇怪,但是卻是能讓虹鱒魚快速增重的辦法,帶來更大的經濟效益。
作為一個牛肉消費大國,為什麼我國不引入比利時藍牛?
比利時藍牛和普通牛相比確實有優勢,但是本身也存在缺陷——繁殖困難,易患先天疾病。
它的肌肉很發達,但是產道卻很小;而且,胎兒時期的比利時藍牛不僅體型大,肌肉纖維量是普通牛犢的兩倍,有時候牛犢比母牛還重,它沒有辦法自己生產,只能透過人工剖腹幫忙接生。
而且,因為基因被幹預,很多牛犢生下來就帶有一些先天疾病,比如關節和心肺功能異常等等,它們的病痛會隨著肌肉的不斷增多而加強,直到被活活折磨而死。
就我國目前獸醫的發展情況以及養殖技術來說,引進比利時藍牛存在比較大的風險,要擔負的成本也會加大。
延伸閱讀:美國科學家欲將這種基因突變效應用在宇航員身上
2020年,《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提出:
這種獨特的基因干預技術能夠使肌肉增多,假如把它用於人體,特別是宇航員,不僅能夠增加宇航員的肌肉含量,也能夠提高他們的骨骼密度,這種效果遠比普通的鍛鍊更加有效。
宇航員在太空中是一個失重的狀態,人體的肌肉組織以及骨骼的密度都會發生萎縮現象。由比利時藍牛而產生啟發,美國有科學家認為:透過干預人體MSTN基因的方式,使人的骨骼密度和肌肉更為結實,以此達到避免肌肉萎縮的目的。
為了驗證這個理論,有40只接受了基因突變測試的小鼠進入太空,主要是為了觀察經過干預基因的它們是否能夠對太空環境適應。
這樣的想法,確實瘋狂又大膽,畢竟人和動物存在著區別,能夠用於動物的技術,不代表它適合人類。並且,這種技術的使用是否會造成一些食品安全隱患,目前仍是未知的。
所以,我國不引進比利時藍牛,其實是件好事。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