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NF治療技術將頸椎、上肢、下肢、軀幹等部位的運動方式分別歸納為2對(4種)運動模式。每對運動模式包括2種運動模式,這2種運動模式之間的運動方向相反、互為拮抗,運動軌跡互為對角線,互為起始點。將這樣的4種運動模式應用到訓練和治療過程中,可在保證效率的情況下讓肢體得到全面的功能訓練,是PNF治療技術的精髓所在。
與上肢和下肢相比,頸椎的運動模式相對簡單,但卻一樣具有重要的治療意義:
1、對於中樞受損者而言,頭頸運動有助於引導和強化其他肢體的運動;
2、對於頭頸和肩部功能的鍛鍊有良好效果;
3、有助於改善頸椎、胸椎及肩胛帶的功能障礙。
頸椎的運動模式相對簡單,即便沒有治療師輔助也可實施,甚至可將其作為一種特殊的頸椎操應用於工作和生活當中。
四種運動模式
PNF治療技術將頸椎運動模式概括為2對、4種運動模式,分別是:
1、前屈-右側屈-右旋,後伸-左側屈-左旋。這一對運動模式的方向正好相反、彼此拮抗,運動軌跡卻在同一條斜線上(從左後到右前,以及從右前到左後),在訓練過程中前者的終點可作為後者的起點,後者的終點也可作為前者的起點。
2、前屈-左側屈-左旋,後伸-右側屈-右旋。這一對運動模式也是一樣的情況,二者運動軌跡形成的斜線剛好與上面那對形成交叉。
治療要點
1、體位。患者通常採用坐姿,也可採用仰臥(有助於翻身和坐起訓練)、側臥(有助於消除屈伸過程中的重力因素)、肘支撐俯臥位(增加屈伸的重力因素)。在實施某一運動模式時,運動的起點應位於與之配對的運動模式的終點,例如:前屈-右側屈-右旋模式的起點,應該是頸椎的後伸-左側屈-左旋位。為了能夠在運動方向上平順地、不間斷地施加阻力,同時也為了更好地進行觀察,治療師應位於運動模式中伸的那一側,例如:在前屈-右側屈-右旋和後伸-左側屈-左旋的模式中,治療師應站在左側,在前屈-左側屈-左旋和後伸-右側屈-右旋的模式中,治療師應站在右側。
2、運動次序。無論是屈、伸、側屈還是旋轉,都要先運動上面的頸椎及頭部(遠端),然後再與下面的頸椎乃至胸椎(近端)進行協同運動。
3、手法。治療師的雙手可抓握於患者的下頜和頭部,位於下頜的手主要對頭部及上層頸椎的活動施加阻力或引導,位於頭部的手主要對下層頸椎乃至胸椎的活動施加阻力或引導,雙手要進行配合協作。
應用舉例(屈-左側屈-左旋模式)
1、患者坐立,治療師站於其右後側。患者頭頸在後伸-右側屈-右旋的體位;治療師右手各指尖握於患者下頜下方,掌心朝上,右手扶患者額上偏左側,並用雙手配合將患者頭頸向對角線的方向牽引,以輔助動作的“啟動”。
2、讓患者收下巴、看向左髖部,使遠端的頭頸運動,治療師同時根據情況施加阻力;緊接著讓患者“向左前方低頭,同時向左轉脖子”,同時對前屈、左側屈和左旋的動作施加適當阻力,直至終末點。到達終末點時,患者的鼻子應朝向其左髖部。
3、如果要實施與之相反的伸-右側屈-右旋的模式,可將此終末點作為起始點。方法相同,只是運動軌跡及阻力方向相反。
4、屈-右側屈-右旋和伸-左側屈-左旋的模式也是相同的方法。
原文連結:http://www.jinlaiba.com/archives/326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