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3個小要點:一是虛擬需求;二是過度上漲;三是背離本身價值。說白了,房產之所以產生泡沫,就是這些購房需求不是剛需,也不是改善,而是大量投機炒房者參與其中,無形放大了購房需求,從而刺激價格暴漲。從歷史看,當資產價格漲到難以承受的程度時,就必然破滅而暴跌。
那麼,在我們的樓市中到底有沒有泡沫呢?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除了90年代的海南以及08年的全球性經濟危機導致房價大跌外,我們基本就沒看到國內房價有過什麼像樣調整,“漲多跌少”讓人感覺房價只會“永遠漲”,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因為從經濟學原理看,一件商品永遠漲也不符合規律,當脫離本身價值而聚整合泡沫後,破裂不過是早晚而已。
比如說,海南樓市泡沫到現在已經有接近30年了,但記憶猶新。當時在短短几年內,房價上漲了3.3倍,但好景不長,隨著調控令下,整個房價下跌了70%,破產的不僅有大量開發商,還有銀行,很多投資者財富一夜歸零。住建部原副部長在針對海南樓市泡沫破裂有過警示,“對於我們當下的樓市仍有參考價值”。
無獨有偶,分管過貨幣政策、金融穩定的央行原副行長吳曉靈也直言不諱,資產泡沫不僅存在於金融領域,也包括房地產,而且房地產也是影響最為深重,最為薄弱,一些重大的金融風險就是由房地產引起。在這一點上,銀保監主席郭樹清在2021年表示過,房地產的核心問題還是泡沫比較大,是金融體系最大的灰犀牛。在他看來,買而不住,這是非常危險的。
在國內,除了前面提及的海南房產泡沫破裂典型例子外,時間最近的就數“環京”樓市教訓了。房價從3.5萬跌至1.3萬,跌幅63%,投資者:當年真不該跟風,悔不當初!
一提到環京樓市,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燕郊,因為地理位置優越的原因,房價一度從幾千元上漲到3萬大幾,最高4萬一平米的都有,那個時候的房產銷售人員,月收入在一二十萬之間的都不在少數。不過,今天我們說的是另一個位置同樣優越的“北三縣”之一大廠。當然,這裡所謂的位置優越,就是離北京較近。
大廠,有“北京後花園”的美稱,是河北經濟發展最迅速的地區之一,獲得過“食品工業強縣”和全國科技進步縣等殊榮。位置上不比燕郊差,當時的房價也不比燕郊貴,一時間成為了炒房客投資者彙集地。資料顯示,2015年8月,大廠的住房均價在6300元/平米左右,這也是這一輪房價暴漲的起點。
僅僅用了一年半的時間,到2017年3月時,大廠新房均價為2.5萬/平米,最高價格達到了3.5萬/平米,但好景不長,2017年6月6日,大廠釋出調控檔案,非本地戶籍購房需提供3年社保或納稅證明,覆蓋新房和二手房,7月1日,再發布暫停辦理不動產登記抵押業務,至此,外地炒房客被徹底堵在大門外,不僅新房買不了,二手房也失去了流動性,可以說,政策直擊外地炒房客的“要害”。
1年後的2018年8月份,大廠的新房均價已經降至1.58萬/平米,但這還沒完,此後仍舊一路陰跌,新盤最低價格有1.1萬/平米的,即使到目前市場平穩,根據網上房地產資料顯示,大廠的住房均價也就在1.3萬/平米左右。
看到這裡,可能就吃瓜人看不懂了,當時那麼高為什麼還有人追呢?還真有一個現例項子。
身邊有一位北漂的朋友,他當時在北京工作,手上有70萬資金,面對一套動輒五六百萬的房子,就沒想過在工作地買房了,計劃著以後回老家買房,但這個時候正好聽身邊的同事說:“到大廠去看看,比較熱呢”,建議他先到那裡投資一套,賺了錢說不定就夠在北京買房的首付款了。
這位朋友抱著試試看看的心態,新房沒買到,就在2017年5月入手了大廠一套比較老的二手房,單價2.1萬/平米,81平米,總價170萬,加上各種稅費和操作費用,實際總花費近180萬。目前這套房子市值大概70萬吧,差不多就是當時的首付款。
我問他,你當時是如何想的呢?真的以為投資這個房子能賺到錢嗎?這位朋友說,你當時要到現場就知道了,售樓處基本都是人山人海,那個氣氛下,你的血脈會不自然地膨脹,看房人是一車一車的拉來。當時看過一個3萬的樓盤,身邊的購房者都在討論,後面還有多少利好,三年內,看到5萬的都有。
當然,事實擺在眼前,這位朋友感嘆,說多了都是淚,現在說什麼都沒用了,這麼多年的血汗錢搭進去,還在還著負資產的月供,最大的教訓就是不該盲目跟風。在他看來,那個時候被套進去的人還有很多,他不過是一個小羅羅。心裡難接受的是,大起大落確實讓人受不了,國家目前控制樓市平穩是對的。
實際上,筆者也查看了一下網上資料,“環京”地區類似大廠的“過山車”樓市的情況比較普遍,比如像香河高點2.5萬,現在1萬,固安高點2.7萬,現在1.3萬,永清高點2.2萬,現在8000等等,所謂泥沙俱下,都難以逃脫這波房價的理性迴歸。當然,可能還有給人指望市場回暖抄底,市場的幾次輿論反覆也說明了這種現象的存在,但結果大家都看到了,一個地方的房價一定是與當地就業、收入水平相適應,一旦背離,加上炒房客被驅逐,留下的一定是一地雞毛,只不過是快是慢,是多是少,而已。
根據房產機構的統計資訊顯示,在去過的2021年,全年樓市調控次數就超650次,無論是打擊經營貸、套路貸等金融層面調控,還是眾籌打新、假房源、黑中介等整頓房地產市場秩序,措施都非常的精準,特別是針對非理性的炒房投資需求的擠壓效果明顯,而2022年對房地產“促進房地產業良性迴圈”的定調也繼續印證著:市場終歸是要回到“房子是用來住的”的本來屬性,我們沒有任何理由懷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