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外國情況:
1、1917年日本學者發現了野生水稻雄性不育。美國農學家瓊斯於1926年提出水稻具有雜種優勢理論。
2、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世界各國科學家進行了長期的努力,提出了多種基於雄性不育來實現水稻雜交技術路線,著名的有歐內斯特·羅伯特·西爾斯(英語:Ernest Robert Sears)的“三系法”技術路線設計、愛德華生(Edwardson,J.R.,1956)的“二系法”以及日本科學家新城長有的“三系法”育種方案。
3、首次成功的水稻雜交是由美國人亨利·畢徹(英語:Henry Beachell)在1963年於印度尼西亞完成的,並因此獲得1996年的世界糧食獎。
4、1968年,日本科學家新城長友經過多年努力提出了一系列諸如趕粉等等雜交水稻育種新方法,首次成功實現了基於“三系法”配套育種。
二中國情況:
1、1966年,袁隆平在《科學通報》第四期發表《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一文,引起國家和湖南省關注,拉開中國雜交稻研發序幕。
2、1970年11月23日,馮克珊、李必湖發現“野敗”。李必湖據此培育出五顆種子,正是這五顆金種子奠定了根基。
3、1972年冬,江西省萍鄉市農業局顏龍安首先培育成“二九矮1號”不育系及同型保持系,並開始向全國提供不育系種子。
4、1973年,廣西農學院教師張先程在東南亞的品種裡找到第一個結實率在90%以上的強恢復系。
5、1973年10月,袁隆平發表了題為《利用野敗選育三系的進展》論文,正式宣告我國秈型雜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
6、1976年在洞庭湖區大力推廣第一個得到大面積應用的雜交水稻品種——袁隆平等人研發的“南優2號”。缺點是易生病。
7、1981年,“全國秈型雜交水稻科研協作組”榮獲中國第一個國家發明特等獎,獲獎人排名為:袁隆平、顏龍安、張先程、李必湖等二十餘人。國家農業部特地發文,對總額為10萬元的獎金做了細緻的分配說明。其中,袁隆平得到的獎金仍為最多,為5000元,顏龍安比他略少,為4600元。
8、與此同時,福建謝華安等培育了“汕優63”解決了南優2號雜交稻不抗病(稻瘟病)問題,到了1986年成為全國雜交稻播種面積第一,並在此後16年連續穩居首位。
9、四川省周開達(被譽為"西南雜交水稻之父")等培育的岡型(原始品種出自非洲甘比亞)、D型雜交稻,在長江中上游及雲貴川廣泛種植,約佔全國水稻種植面積的三分之一。
10、遼寧楊守仁(中國超級稻之父)等培育北方粳稻超級稻。
11、廣東省陳日勝,“海水稻之父”、“海水稻的締造者”。
12、2014年1月10日,“兩系法雜交水稻”獲2013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在50 位獲獎名單中,袁隆平排名第一,並以首席桂冠登臺領獎。而“兩系法”雜交水稻理論和應用技術體系的真正建立人,是湖北省仙桃市沙湖原種場的技術員石明松,當時他已去世。獲獎公示名單並沒有他,後來經過他的兒子奔走爭取,最終在獲獎名單裡排名第三。
李馮野敗育金種
三系顏張最有功
石公二系英年逝
五湖盛讚大神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