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大家都知道,雖然近年來世界各國都深受疫情的影響,但我國源於致力於對疫情傳播的“零容忍”態度,全球對我國生產力的依賴度越來越高。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國也成功摘掉了“世界代加工”的名號,一舉獲得“世界第一工廠”的美譽。但凡事皆有利弊,大家應該也能想到,在世界依賴度越來越高的情況下,來自西方的羨慕嫉妒也會隨之增長。
據報道,我國在2021年的全年國內生產總值為1143670億元,同比增長8.1%,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去年上漲了9.6%。種種資料表明,這不僅是我國工業體系崛起的象徵,更是我國大力吸引外資企業進駐的結果。但這一切或許已經到達了臨界點,隨著我國逐步對外企所得稅優惠的取締,很多外企也開始轉戰東南亞,離開中國或許只是時間問題。
很多朋友表示擔心,如果外資企業都走了,國內工業還能高歌猛進嗎?但客觀來說,想徹底擺脫“代加工”這個頭銜,一味地尋求產值增長是遠遠不夠的,想要實現“中國製造”到“中國智造”的轉變,這一步是必經之路,非走不可。我國最關鍵的問題就是要抓住外資撤離的這幾年,迅速發展國產化在前沿科技領域的技術攻克,只要完成高階領域的自主研發建造,未來中國將會更上一層樓。
那麼也有朋友提出了疑問,我國山東、上海、深圳等一線工業地區勞動力價值提高,但我國西部仍然是地廣價低,勞動力價格也低,土地價格更低。那麼西方國家為何不選擇把工廠遷移到我國西部呢?實話實說,理想和現實還是有出入的,我國西部勞動力價值依然比東南亞國家要高出很多。其次西部雖然地價便宜,但距離核心消費城市路途遙遠,無疑增加了不必要的運輸費用。
就拿特斯拉汽車來說,如果到西部去建廠,那麼每一輛汽車都需要坐火車或者飛機回到華北、華南地區,裡外裡一算損失更大。而且最重要的一點是,資本家算賬非常細,中國市場已經崛起,國產競爭力越來越大,沒有了統治力就等於失去了一切。就相當於西方依靠專利“割世界韭菜一樣”,現在東南亞國家還沒有回過神來,只是被外資帶來的利潤衝昏了頭腦,如果不向自主研發道路前進,早晚一天會被“挖空”。
(文/軒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