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賈哲 主編:鄭懷盛
出品:管仲建 編輯:韓水霖
張賈哲,1949 年 12 月生於陝西省寶雞市,1968 年 3 月參軍到21 軍 61 師 183 團 1 營 3 連,歷任戰士、副班長、文書兼軍械員、班長、排長、副指導員、代理指導員。1977 年 10 月任 1 連連長,1979 年 5 月調 63 師 189 團任 8 連連長,1979 年 9 月後歷任營長、團參謀長、副團長,1985 年 10 月後任蘭州軍區守備師守備第 3 團副團長、團長。1993 年 2 月調寧夏軍區,歷任軍分割槽副參謀長、參謀長、副司令員、司令員,大校軍銜。2004 年 11 月退休,著有《苦難鍛鍊了我》一書。
1968 年,我當新兵被分配到 183 團 3 連,在具有“擁政愛民模範連”光榮傳統的連隊,在連首長培養教育和戰友們的幫助下,從普通戰士成長為連職幹部,可以說 3 連是我軍旅生涯的“第一母校”。
1977 年 6 月至 1977 年 10 月,我代理連隊政治指導員。10 月下旬上級黨委下達我任政治指導員的命令,營首長也找我談話了。正當我準備上任大幹的時候,團黨委決定將我由 3 連政治指導員改任1連連長。我感到由政工幹部改為軍事幹部非常突然,一時思想彎子轉不過來,雖思想有點不通,還須服從組織。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我無奈只好去 1 連當連長,受任於該連的危難之中。
一、帶領官兵參加實裝拉練
1977 年 10 月,軍委總部決定在“三北”地區組織部隊實裝拉練(三北即東北、華北、西北),檢查首長機關和部隊野戰條件下的綜合戰鬥力。蘭州軍區黨委決定由陸軍 21 軍 61 師(甲種師)擔負實裝拉練任務,為西北戰區部隊野戰條件下機動作戰探索有關課題,檢驗首長機關到部隊的野戰生存能力、綜合保障能力、能打仗的能力、快速反應能力、首長機關組織指揮能力。我當連長不到一個月時間,就參加如此重大的軍事行動,既是一次學習,更是一次考試。
那時部隊機動保障條件很差,當連職幹部負荷量 26 公斤,排職幹部負荷量 32 公斤,步槍手負荷量 41 公斤,機槍手負荷量 48 公斤,火箭筒手負荷量 53 公斤。連以下官兵人人身挎 4 枚(真)手榴彈,半自動步槍(衝鋒槍、班用機槍)、60 發子彈、4.5 斤米袋、一把小洋鍬、雨披、水壺、挎包等,都是按戰時的規定攜帶齊全參加實裝拉練。
總部組織的實裝拉練,旨在檢驗和鍛鍊部隊野戰條件下的綜合戰鬥力。
一是圍繞“走”,訓練部隊行軍機動能力。那時,步兵團除裝備一輛首長指揮車,一輛電臺車,一輛衛生救護車外,其餘編制就是人員和騾馬,輕型小口徑火炮,重機槍和輕武器(步槍、衝鋒槍、班用機槍),部隊行軍全靠兩條腿走(官兵戲稱“11 號”),而且軍事訓練大綱規定:“常行軍速度每小時不少於 5 公里,急行軍速度每小時不少於 6 公里,強行軍每小時不少於 7 公里,奔襲每小時不少於 15 公里。”
那個年代,在加強戰備、準備打仗,火藥味非常濃的薰陶下,上級機關接連不斷地用敵情通報導演部隊行動,記得當時喊得最響亮的口號是:“為了埋藏帝修反,苦練一雙鐵腳板。”在行軍途中,官兵身背沉重的負荷量常行軍,每天必須要步行40 ~ 50 公里路程,連續行軍幾天,有的戰士病了堅持輕傷不叫苦,重病不掉隊,冒著生命危險堅持走。有的官兵腳打泡,唯一的救治方法是每晚堅持用熱鹽水燙腳。個別同志行軍腳上打的水泡感染成血泡或膿泡,走路腳板鑽心地疼,額上黃豆大的汗珠不停地往下流,他們卻豪邁地喊出“流汗流血不流淚,掉血掉肉不掉隊”的口號,咬著牙忍著疼堅持行軍。
行軍途中遇到大山就爬,遇到河流無橋就蹚,遇到惡劣天氣風雨無阻照常行軍。
官兵們行軍疲勞時,文藝骨幹就組織大家唱“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下定決心,不怕犧牲”的歌曲激勵戰友們的鬥志。
在官兵經過常行軍訓練,渡過了體力關,總部又用敵情導演部隊訓練急行軍和強行軍的能力,不斷加大行軍的難度和強度。
最令官兵們頭疼的是夜間行軍和奔襲。記得部隊到達甘肅省通渭縣華家嶺進入夜間行軍,寒冬季節,官兵們頂風冒雪,忍受零下 20 多度嚴寒,踏著冰面行軍。稍不留神就會滑倒,隨時都有摔壞武器和摔響手榴彈的危險。
記得有一天行軍到甘肅省會寧縣境內,晚上進入奔襲行軍,總部工作組用吉普車在前面帶著前衛營掌握行軍速度,每小時以 15 公里速度行進,連續不停地奔襲 4 小時沒讓官兵休息。途中又將炊事班人員組織奔襲強行軍,提前到達休息點燒辣味疙瘩湯供大家祛寒取暖。大部隊到達休息點喝完辣味湯沒休息幾分鐘,又緊張奔襲行軍,直到天亮才結束。我看到官兵們個個疲憊不堪的形象,心中既有說不出的酸楚,又有訴不完的讚歎。過去長征紅軍都是鋼鐵漢,如今行軍路上官兵同樣也是鋼鐵漢!現在回頭看來,這樣的拉練,好處是鍛鍊官兵革命意志和思想作風,但也給官兵心理留下終生難忘的陰影,那就是“天不怕地不怕,最怕部隊搞拉練”。
二是圍繞“打”,訓練部隊打勝仗的能力。拉練途中,總部機關根據地形設定情況,檢驗各級幹部的組織指揮能力和部隊的技術戰術水平。遇到空中飛機,設定敵機偵察,引導部隊就地就近疏散隱蔽;遇到大的山頭,設定情況,引導部隊迅速搶佔要點,掩護後續梯隊順利透過;遇到險要隘口地段,設定情況,引導部隊打遭遇戰;遇到較開闊地形,設定情況,引導部隊反空降打飛機;還用發煙罐、炸藥,設定染毒地段和炮火封鎖區引導部隊防細菌、防化學武器、防敵炮火襲擊,以最快速度透過;有時還利用夜暗視度不良條件設定情況,引導訓練部隊夜摸夜襲作戰能力等等。概言之,一路上時刻準備應對上級機關多之又多的情況,打了一仗又一仗,搞得下面焦頭爛額難以招架。行軍路上官兵看見吉普車開過來,心裡就膽戰心驚和害怕。
三是圍繞“吃”,訓練部隊野戰保障能力。從古到今的軍事家帶兵都十分重視“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實裝拉練前,部隊組織炊事班人員:一學快速發酵麵粉,掌握野外用行軍鍋蒸饃的技能。二學利用地形地物快速挖築散煙鍋灶的技能,確保 30 分鐘能做熟兩菜一飯一湯。三學利用自制的鐵皮爐灶做飯。另外,還組織班排戰士利用飯盆做飯、利用小洋鍬烤餅子的技能。拉練途中炊事班同志行軍揹著大黑鍋,挑著油鹽燃料和揹包兩副擔子,成為連隊最辛苦的人。
他們每天提前幾個小時起床為官兵做早飯,行軍到中午休息點,班排士兵還可以休息個把小時,他們分秒不停地做百十號人的飯,待開飯後狼吞虎嚥地吃飽肚子,收拾灶具掩埋灶臺十分倉促地跟隨連隊就出發,晚上到達宿營點後又緊張地著手做晚飯,待開完飯又準備次日早飯,一個晚上僅睡 4 ~ 5 小時。
野炊做飯上級還規定,挖築灶臺白天做飯時看不到冒煙,晚上做飯看不到火光。
有時炊事班偶爾做頓夾生的米飯或夾生饅頭,遇到這種情況,連隊首長就用紅軍長征路上啃樹皮、吃草根的動人事蹟教育官兵,激勵大家忍耐著吃飽肚子。
有時遇到後勤部門糧食供應短缺,連隊就地買老鄉土豆煮熟供官兵吃,嚴寒冬天這些食品凍得僵硬,行軍途中官兵們發揚螞蟻啃骨頭的精神,一點一點咬著吃來充飢。
遇到炊事班誤飯,就組織官兵邊走邊吃,確保連隊準時出發。有時遇到個別戰士餓暈倒了,官兵之間開展體力互助,由兩個戰士架著走。
我吸取以往野營拉練經驗教訓,每到宿營點規定各班必須烤餅子人均兩個,水壺必須裝滿開水,以備行軍應急充飢。
那個年代,部隊炊事班裝備 4 口行軍鍋、2 根扁擔、2 臺手搖鼓風機、4 把菜刀、2 個油桶、1 把鍋鏟,可以說簡陋到極點,官兵們為吃口飯就這麼的艱難啊!不像如今部隊炊事班營區用現代化炊事機械,燃料用柴油或天然氣,野外用現代化野戰炊事車。
四是圍繞“住”,訓練部隊的生存能力。實裝拉練千軍萬馬在動,為解決部隊野外住的問題,行軍途中採取提前到宿營點設營的方法,晚上進駐老百姓家或學校,這是最好的條件。有時遇到行軍沿途人煙稀少,到達宿營點組織官兵就地搭帳篷,望著星空度過一夜又一夜。
野外露營搭帳篷一怕颳風,二怕下大雨,遇到這種惡劣天氣真是苦不堪言,官兵只好咬緊牙關,發揚紅軍爬雪山過草地的精神戰勝各種困難。
五是圍繞“藏”,訓練部隊快速反應能力。實裝拉練部隊到達寧夏西吉縣火燒寨鄉,上級通報敵情導演部隊疏散隱蔽,連隊幹部組織全連在疏散地域內挖貓耳洞、地窩子。不到 1.5 小時全連人員都隱藏起來,按上級提出“空中難發現,地面看不見”的要求,就地取材做嚴密的偽裝。官兵們住進潮溼的貓耳洞,晚上睡覺連衣服都不脫,連續住了十幾天,有的戰士感冒發高燒,有的腰痠背痛,有的舊病復發。這十幾天裡官兵沒洗過臉,沒刷過牙,沒洗過腳,個個除了牙齒是白的,人人膚色都黑乎乎的,哪裡有士兵的樣子、軍人的形象,相當一部分戰士身上滋生了蝨子,如今回想起來真殘酷,一點都不講人性化的味兒。
整個實裝拉練途中,我注意抓一個班子(支部成員)、兩支隊伍(黨員、班長)的模範帶頭作用,抓炊事班的生活保障,讓官兵吃飽肚子。每到一個宿營點,我不顧行軍勞累,逐班逐個地看望戰士,把戰士的吃、喝、拉、撒、睡安排好後,我才放心地回到連部吃飯,最後一個休息。同時我注重在動中抓建,以建促動,整頓連隊紀律松、作風散、管理亂的歪風,頂著強大的壓力,衝破多方的阻力,排除一切干擾,發揮自己全部的智慧和才能,在支部班子軟散、連隊基礎差的危難狀態中,用四兩撥千斤的“愚公移山”精神和洪荒之力,領導組織連隊順利完成實裝拉練任務,在戰士的心目中造自己能當連長的形象。
二、組織連隊營建施工
1970 年 5 月,我們團從西安移防到甘肅省武山縣洛門鎮。貫徹執行中央軍委“山、散、洞”的指示,按照“部隊駐防進溝靠山,靠山分散”的要求,每平方米 28 元,自建“窯洞式連隊營房”。團首長仿學當地老百姓用土坯砌窯洞的方法,在重炮連試點用土坯砌窯洞,各連隊仿照,萬沒想到秋天雨季大部分窯洞坍塌。這是第一代營房。
1971 年,營房建設改為選址在山溝挖窯洞用磚砌,誰知遇到雨季天下大雨,洪水不僅淹進窯洞,而且道路被洪水沖垮,連隊官兵困在溝內吃不上飯,喝不上水,這是第二代營房。
1974 年,又將部分連隊營房選址在平地用磚砌窯洞,有的連隊營房在平地蓋土木結構的房子,這是第三代營房。
修建前三代營房,勞動工具上級保障較少,大部分工具靠借用老百姓的,沙子自己在河灘篩,運輸靠人背肩挑,且規定每天必須完成兩立方米的任務,磚坯自己製作,人均完成 1000 塊。燒磚自己裝(出)窯,全靠人力背,有的戰士一次背坯磚頭達80 ~ 100 塊。窯洞自己動手挖,砌磚自己打楦子,學做泥瓦工。這麼繁重的體力勞動,每日伙食標準是 5 角 1 分錢,“勞保”連一雙手套都不發,有的戰士雙手磨破了用布條包裹著堅持幹,一身軍裝既是常服又是工作服,衣服鞋子補丁套補丁。戰士服役營建施工 3 年,復員時連件無補丁的衣服和鞋子都拿不出,只好穿著帶補丁服裝和鞋子復員回家。
1978 年,根據上級指示“窯洞改建平房”,每平方米 47 元標準。上級批准舊營房全部報廢,重新選址在平地建磚木結構的平房。時任團長的李慶禎說:“我們183 團蓋了八年的房子,提手旁加個八字,還得將建的房子全部‘扒’掉。”逗得官兵哈哈大笑。那時受隨時準備打仗的影響,也受經費少和領導觀念滯後制約,圍繞部隊營房建設投資少標準低,加之組織領導不力造成浪費極大,官兵的辛勤汗水可沒少白流。
我們 1 連擔負全營建房地基工程任務。主要是挖地基、砌正負零、挖填土,全靠人力幹,唯一的工程機械就是 4 輛小平車和一臺電夯。具體分工:一個排挖土方,一個排搞灰填打牆基,一個排幹雜工,一個排砌正負零。官兵們發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弘揚特別能吃苦、特別能忍耐、特別能戰鬥的作風,團結協作頑強拼搏完成施工任務。那個時候,我身體查出谷丙轉氨酶高達 430 多,仍帶病堅持與戰士跟班作業,當好全連的“排頭兵”。寧願累壞身子,不願光喊嗓子。堅持與戰士同吃同住同勞動,曾幾次暈倒在工地被衛生員用小平車拉回連部,真是革命加拼命,工作不要命地幹,被營首長稱為“鐵連長”。
3 個步兵營加上炮兵營共 4 個營,全部完成了上級“當年動工,年底進住”的營建施工任務。
三、完成臨戰訓練服從擴編
1979 年 2 月中旬,我國政府針對越南當局在雲南、廣西邊境地區無端挑釁的事件,中央軍委命令由成都軍區、廣州軍區組織指揮諸兵種打響對越自衛反擊戰。全軍部隊轉入一級戰備,由正常訓練轉入臨戰訓練。當時提出“五個一”必訓科目。即打一次實彈射擊,投一枚手榴彈,搞一次實爆作業,挖一次土工作業,學一套戰場自救互救。
臨戰的火藥味非常濃,官兵訓練的積極性空前高漲,由過去的“要我訓”變成臨戰的“我要訓”。我身為一連之長,一手抓全員訓練和全面訓練,一手抓幹部骨幹的組織指揮能力訓練,科學擬製訓練計劃,嚴密組織各類人員施訓,嚴格組織考核驗收。
在臨戰訓練期間,我們連隊代表183團 9 個步兵連,接受劉凌軍長帶領軍、師首長機關的考核。那天我患重感冒,晚上營長張鐸、教導員劉仲舉帶軍醫給我輸液,凌晨4點接到上級命令,我咬緊牙關,硬著頭皮,撐著身子帶領全連奔襲20多公里,順利完成走、打、吃等十幾項軍事課目考核,得到軍、師首長機關的好評,為團隊贏得榮譽。
中午劉軍長點名要吃連隊野炊做的兩菜(土豆絲、胡蘿蔔炒肉片)一飯一湯,我急中生智用行軍鍋蓋做小飯桌,揹包做小凳子,陪首長們在考核場共進午餐,劉軍長對野炊飯菜質量給予了較高的評價。
圍繞那次考核,我組織全連自下而上地總結分析訓練形勢,針對考核暴露的問題,鞏固強項,組織官兵補訓弱項。4 月 27 日,接受團首長機關對 9 個步兵連的全面考核。
我們連隊官兵發揚革命英雄主義精神,死打硬拼爭第一,考核的 11 項課目,9 項獲得第一,一項獲得第二,一項獲得第三,總評成績為 9 個步兵連之冠。連隊官兵聽到這個喜訊一片歡騰,官兵們異口同聲地說:“我們連官兵的血汗沒白流,我們紅 1 連官兵真棒。”
正當我沉浸在興奮之中,晚上營黨委開會,傳達部隊擴編命令(62 師、63 師分別由乙種師擴編為甲種師),軍黨委決定,從 61 師抽調部分幹部戰士補充到 62 師和 63師。會後營首長找我談話,自己再三琢磨營首長談話的其中含義,揣測我可能要調走,第二天營黨委開會,宣佈我調 63 師 189 團的命令,我內心深感震驚,思想一時轉不過彎子,但組織的決定必須服從。
臨離開連隊的前幾天,團營首長分別召開歡送會為我們調走的同志送行。政治指導員白清俊同志特意邀請我給全連官兵講話,還沒開口全連官兵掌聲一陣高過一陣,剛講幾句話,官兵們哭聲一片(正在連隊蹲點的師政治部副主任陳鳴久首長也感動地流淚),捨不得我調走,可見戰友們親如兄弟情深似海。臨離開連隊的前一天晚上,白指導員陪我逐班逐人看望戰士,個個都戀戀不捨地說:“連長別走啦。”5 月 5 日凌晨,王榮勝副團長帶機關同志將我們調走的同志組織登車,冒著大風雪,過甘谷,越天水,翻關山,於下午 18 點順利到達隴縣 189 團駐地,就這樣離別了朝夕相處的戰友,離別了可尊可敬的首長,離別了可親可愛的連隊,離別了連隊駐地的山山水水。
2017 年 4 月份,貫徹落實中央軍調整改革的戰略決策,老團隊的番號消失了,一部分官兵轉隸 76 集團軍合成為第12 旅,1 營隨團部轉隸76集團軍合成182旅,我們紅 1 連隨著“鋼鐵團”就這樣從解放軍編制序列中撤銷了。但我總認為,紅 1 連的光榮歷史永遠載入史冊,紅 1 連的旗幟永遠飄揚,紅 1 連的軍魂永遠常存,紅 1 連的戰友情誼永遠常青。
紅 1 連萬歲!戰友情誼萬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