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章:劉鄧大軍槍出如龍
1948年11月初,人民解放軍在遼瀋戰役中取得決定性勝利,殲滅和改編國民黨軍47萬餘人,從而在數量上改變了解放戰爭中解放軍少於國民黨軍的態勢。
就在遼瀋戰役打響後不久的1948年9月25日,華東野戰軍代司令員兼代政委粟裕即致電中央軍委,提出:我們認為舉行淮海戰役,甚為必要。
按照華東野戰軍的計劃,原擬殲滅位於徐州以東的國民黨第9綏靖區(司令官李延年)、第7兵團(司令官黃百韜),為下一步攻取徐州提供有利條件。
此時,已經在濟南戰役中贏得勝利的華野雖然有一定的消耗,但粟裕麾下有16個縱隊,4個獨立旅,兵力超40萬人,面對黃百韜、李延年的十餘萬人有很大勝算。
因此,在淮海戰役結束後華野僅休息了一個多月,即於11月初開始全軍南下,向徐州方向迅速移動。
不料國民黨軍雖然搞不清楚華野的真實意圖,但由於徐州“剿總”總司令劉峙在濟南戰役之後早已成了驚弓之鳥,他生怕成為下一個王耀武,即於華野向南出擊的同時命令各兵團向徐州靠攏。
在劉峙的安排下,海州、新安鎮的李延年、黃百韜西撤徐州,命令李彌駐紮徐州以東,邱清泉駐紮徐州以西,並命令在宿縣的孫元良兵團北上徐州。
經過他的一通胡亂操作,各路國民黨軍紛紛向徐州靠攏,等到華野在11月8日借張克俠、何基灃起義之機透過第三綏靖區的防線時,卻突然發現作戰目標黃百韜兵團已經開始收縮。
華野隨即主動追擊,至10日在大運河東岸追上黃百韜殿後的部隊並展開血戰,淮海戰役第一階段的戰鬥就是在這樣雙方都未預料到的情形下展開了。
由於徐州古來即為兵家必爭之地,又有“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說,在南京的蔣介石企圖趁此機會殲滅華野主力,一舉扭轉其在戰爭中的不利局面,便於11月6日調動原屬華中“剿匪”總司令部的第12兵團東援徐州。
此時,在以徐州為核心的淮海戰場上國民黨軍隊總兵力已達70萬之眾,成為解放戰爭以來國民黨軍從未有過的重兵集團。
遠在西柏坡的毛主席密切關注著淮海戰場的形勢,當發現屬於蔣介石的國民黨嫡系部隊主力已經基本集結在徐州附近之後,他立即意識到這是一個消滅蔣介石主力,加快全國解放的難得機會。
蔣介石打出了底牌黃維兵團,毛主席也有他的底牌:在劉伯承、鄧小平指揮下剛剛解放鄭州、開封的中原野戰軍。
宿縣(今宿州市)位於津浦鐵路徐(州)蚌(埠)段之間,是徐州“剿總”通向京、滬的門戶和重要的補給基地,戰略地位極為重要。
由於隴海路此時已被粟裕的華野切斷,津浦鐵路徐蚌段即成為徐州“剿總”與南京唯一的陸上通道,在劉峙的亂指揮下,原先駐防宿縣的孫元良兵團北調,宿縣之守軍只剩一萬多人。
11月16日,中原野戰軍經過一個晚上的激戰解放了宿縣,長達千里的津浦鐵路南段隨即被解放軍掐斷百餘公里,如同一條死蛇。
劉鄧大軍從大別山出來加入淮海戰場,第一仗就槍出如龍,挑斷了國民黨軍的生命線。
這可急壞了在南京的蔣介石,他深知宿縣失守將把國民黨軍帶上絕路,急令黃維、劉汝明、李延年三個兵團的25萬兵力從南面、西面向宿縣包抄夾擊,試圖重新奪回宿縣。
這一天,對於淮海戰役的全域性而言發生了另外一件大事:中央軍委決定組成淮海戰役總前委,統籌華東、中原區事宜。
隨後毛主席給總前委致電:現在不是讓敵人退至淮河以南或長江以南的問題,而是第一步殲敵於淮河以北,第二步殲敵於長江以北的問題……此戰勝利,不但長江以北局面大定,即全國局面亦可基本上解決!
由此可見,毛主席已經下定了將國民黨嫡系部隊主力殲滅於淮河以北的決心。
淮海戰役總前委成員五人: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粟裕、譚震林,個個都是不世出的英雄豪傑。
陳老總時任華東野戰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中原局第二書記、中原野戰軍副司令員;劉帥時任中原局常委、中原野戰軍司令員,二人的職務基本平級。
粟裕大將時任華東野戰軍代司令員、代政委(實際是副司令員),譚震林時任華東野戰軍副政委,二人的職務也是基本平級。
而當時總前委中職務最高的是時任中共中原局第一書記、中原局常委、中原野戰軍政治委員的鄧小平。
淮海戰役結束40年後的1989年11月,已經是耄耋老人的鄧小平在會見編寫第二野戰軍戰史的老同志時感慨地說:
“毛主席對我說:‘我把指揮交給你。’這是毛主席親自交代給我的。”
毛主席在電報中對總前委的職能是這樣指示的:“可能時,開五人會議討論重要問題,經常由劉、陳、鄧三人為常委,臨機處置一切,小平同志為總前委書記。”
什麼是“臨機處置一切”,那就是“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可以不向中央軍委請示,直接決定幾十萬大軍的進退攻守。
可以說,毛主席是把淮海戰場60多萬解放軍指戰員、500多萬支前民工、整個淮海戰役的前途,乃至人民解放戰爭的前途交到了總前委,交到了鄧小平的肩上。
一、“我們決心先打黃維”
11月16日,黃維的第12兵團開始向宿縣推進。此時粟裕指揮的華野主力仍然在碾莊圍殲負隅頑抗的黃百韜兵團,戰鬥十分慘烈。
當時淮海戰役總前委的指揮部就設在宿縣臨煥文昌宮,在總前委的劉伯承、鄧小平和陳毅十分清楚,現在要阻擊幷包圍氣勢洶洶的黃維兵團只能靠中原野戰軍自己了。
1947年8月,劉伯承、鄧小平指揮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12萬人,不要後方,不要補給,強渡黃河挺進大別山,為了擺脫國民黨幾十萬人馬的圍追堵截,在過黃泛區時把重灌備丟得乾乾淨淨。
後來小平同志在回顧這段歷史時說:
“整個解放戰爭最困難的是挑這個擔子,是挑的重擔啊。不是說消滅敵人九個半旅是挑了重擔,主要的是撇開一切困難,堅決地挺進一千里,挑的就是這個重擔。”
可不要小看這一千里,正是由於劉鄧大軍南進一千里,把解放戰爭的戰場從解放區引到了敵佔區,從黃河南推到了長江。
大別山區南臨武漢,東迫南京,是蔣介石的心腹重地,劉鄧大軍攻入大別山,相當於在國民政府整個搖搖欲墜的統治上猛踢了一腳,因此,這一戰略進攻行動才被稱為解放戰爭的偉大轉折點。
但大別山區物產貧瘠,人民生活十分艱難,劉鄧大軍在大別山和白崇禧33個旅周旋了大半年時間,重武器也沒有繳獲多少,1948年8月出山時火炮和炮彈少得可憐。
解放後,時任中野參謀長的李達上將回憶說:“當時中野彈藥亟待補充,野炮只4縱(陳賡兵團)有2門,山炮共43門,炮彈200餘發,步兵炮4門,炮彈十餘發,迫擊炮207門,平均每門一發多炮彈”。
炮彈緊缺這也罷了,更嚴重的是“步馬槍,輕重機槍的彈藥不足一個基數”,像這樣的家底,基本上打一仗就用光了,雖然彈藥糧草正透過龐大的支前隊伍逐步補充上來,但遠水解不了近渴。
11月15日,黃維兵團的位置在阜陽,距離宿縣約140公里,劉汝明兵團的位置在固鎮,距宿縣僅50公里,李延年兵團和劉汝明部基本呈齊頭並進之勢,企圖夾擊宿縣。
向宿縣推進的黃維兵團有4個軍10個師,外加一個快速縱隊,共10萬餘人,兵團裝備有榴彈炮、野炮、山炮130多門,輕型坦克20多輛,特別是其所屬第18軍是國民黨王牌部隊,戰鬥力很強。
第18軍於解放戰爭初期在軍長鬍璉指揮下先後和劉鄧大軍、陳粟大軍交手,除了1946年10月在章逢集“龍鳳之戰”中被劉鄧吃掉了一個整團以外,幾乎沒有吃過大虧,堪稱難纏的對手。
為了對付黃維,劉鄧一共出動了7個縱隊,2個旅,12萬人,從兵力上來看比黃維略多一些,但裝備上光黃維一個軍就甩中野一整條街。
與此同時,劉鄧用於阻擊李延年、劉汝明的部隊只有9縱(秦基偉)、豫皖蘇獨立旅,兩個團,兵力合計不超過4萬人,是的的確確的兵行險著。
好在李、劉二人本著“死道友不死貧道”的原則,進攻並不積極,否則秦基偉是無論如何也擋不住的。
如果擋不住黃維,那麼在固鎮觀望的劉汝明、李延年兩個兵團15萬人馬為了搶功勞就會立即反撲宿縣,那時就是中野獨戰對方三個兵團,戰局將更加不利,不要說宿縣保不住,還會影響華野殲滅黃百韜的行動。
就在這樣的嚴峻情況下,11月19日,鄧小平、劉伯承、陳毅三人電告中央軍委“我們決心先打黃維”。
2500多年前的《左傳》寫道:“夫戰,勇氣也”,如果沒有這樣的精神,劉鄧大軍當年就不會南下大別山,更不可能橫刀立馬,攔在如同一股鐵流的黃維兵團面前!
為了打好阻擊並圍殲黃維這一仗,鄧小平向參戰的各縱隊司令員、政委下達命令:這是淮海戰役承先啟後的關鍵,要以不惜傾家蕩產,“燒鋪草”的精神奮勇作戰,堅決打好這一仗!
所謂“燒鋪草”,就是人死之後把他生前睡過的鋪草燒掉,翻譯過來就是“不要命”。面對黃維,中野各部隊果然打出了不要命的氣勢。
從11月16日到11月23日,黃維兵團連續遭到楊勇的中野1縱阻擊,7天只走了120公里,到了距離宿縣只有20多公里的南坪集就再也走不動了。
天知道那些只有手榴彈和步槍的戰士是怎麼拖住黃維的摩托化部隊的,為了阻住黃維,楊勇麾下3個旅的旅長全上了一線,從渦河到澮河,河水為之流赤。
11月23、24日,只有5000餘人的4縱11旅在南坪集愣是頂著黃維兵團的近十萬大軍打了兩天,黃兵團在空軍轟炸機的掩護下,向11旅陣地不分晝夜地猛攻,但陳賡手下的部隊寸土不讓。
24日,黃兵團第18軍以為11旅撤退,從南坪集渡過澮河之後才發現陷入了中野的袋型包圍圈,又慌忙南撤,劉鄧趁著敵人陣腳大亂,命令7個縱隊全部出擊,經過一個晚上的混戰,到25日早上將黃維包圍在忠義集、雙堆集一帶。
在淮海戰役總前委三位常委中,劉伯承司令員1892年生,時年已經56歲,陳老總1901年生,時年47歲,戰役的總體部署由三常委確定後,組織實施與前敵指揮的大量日常工作都由鄧小平負責。
同時,由於總前委五人不能經常碰面開會,鄧小平經常口擬電報、或透過電話同東線的粟裕、譚震林二位指揮員磋商決定戰役部署。
戰役過程中,由於劉帥年紀大、身體也不好,鄧小平與陳老總兩票對一票表決“劉伯承一般不參加值夜班,在特殊情況時可將其叫醒一起商量”。
此後總前委夜間值班經常由陳老總和44歲的鄧小平負責,但鄧小平深感總前委責任重大,輪到他休息時也常常不上床,而是點著煙和陳毅研究戰役部署,前線的攻防情況各縱隊常向他實時彙報,而他也當機立斷,毫不拖延。
除此之外,中野副政委鄧子恢、參謀長李達負責的支前和後勤保障工作亦由鄧小平親自過問,而數十萬大軍的糧彈補給、傷員救護、新兵補充等工作竟能處理得井然有序,足見鄧小平精力過人,思維敏銳。
淮海戰役結束後,一向注重儀表,定期刮鬍子的鄧小平竟然鬍子拉碴,乍一看似乎老了好幾歲。
二、“就算中原野戰軍全部打光了也是值得的!”
11月22日,黃百韜兵團在碾莊被全部殲滅,淮海戰役第二階段的殲擊目標如何確定成了關鍵問題。
一開始中央軍委命令華野吸引邱清泉、李彌兵團東進,尋機殲其四五個師,爾後視情況圍殲邱、李,或攻取徐州,或打黃維。
但因邱、李兵團在黃百韜被殲後不敢貿然東進,始終背靠徐州,我軍無法將其退路切斷,因此在徐州方向作戰的機會並不成熟。
11月23日,鄧小平、劉伯承、陳毅經過縝密考慮,及時給毛主席發電,同時抄送華野,提出“現在殲擊黃維時機甚好,如果中央軍委批准,我們即照此實行”。
11月24日,中央軍委向總前委覆電:完全同意先打黃維,望粟(裕)、陳(士榘)、張(震)遵劉鄧陳部署,派出必要兵力參加打黃維,情況緊急實際,一切由劉鄧陳臨機處置,不必請示。
這是淮海開戰以來毛主席第二次授予鄧小平為首的總前委三常委以臨機決斷的全權。
從11月27日開始,發覺陷入重圍的黃維焦躁不已,以4個主力師為第一梯隊,在飛機和坦克大炮的掩護下向王近山的6縱和陝南12旅陣地發起瘋狂進攻,試圖突圍。
在陝南12旅35團1營堅守的小李莊陣地,敵人連續發起12次衝鋒均被打退,遺棄屍體1000多具,該營上下200多人最後也只剩了40多。
28日,18軍又出動一個師,以12輛坦克為前鋒向6縱17旅馬小莊陣地反撲,敵軍發射炮彈數千發,將17旅50團的前沿陣地炸成一片廢墟,我軍的地堡和防禦工事全被摧毀,陣地岌岌可危。
危急時刻,17旅49團、51團派來的援兵從斜刺裡殺到,總算把18軍又堵了回去,但17旅傷亡嚴重。
為了堵住黃維兵團,中野已經使出了吃奶的力氣,鄧小平在看過27、28日的戰報後總結說:阻止敵人每一次的出擊,我們都要付出相當的代價,對付敵步、炮、空、坦克的聯合進攻,實屬艱苦。
見立即突圍無望,黃維遂改變策略,從11月29日開始採取環形防禦策略,固守待援,他把所有的汽車裝滿土,和打壞的坦克一起排成一字長蛇陣,構成如城牆一樣的防禦工事。
同時,敵人每天仍抽調1-3個團的兵力,在坦克和火炮支援下向中野陣地突擊。
缺乏重武器的中野只能採取土工迫近作業,逐村爭奪的辦法,一點一點地蠶食黃維的陣地,並利用敵人反撲的時機消滅黃維的有生力量。
12月2日,黃維兵團的陣地被壓縮到以雙堆集為核心,縱橫不過5公里的“死亡圈”中,但敵人兵力、火力集中,後面的攻堅難度頓增。
期間,我軍研發使用的“沒良心炮”等破壞性極強的武器,對黃維兵團造成了巨大威懾。
黃維被圍之後,蔣介石再次命令固鎮的李延年、劉汝明向只有40公里之遙的雙堆集靠攏,同時又從武漢緊急抽調2個軍日夜兼程,企圖再給中野來一次“三面夾擊”。
前一天的12月1日,杜聿明已經率領近30萬殘兵敗將從徐州撤逃,如果他們向黃維靠攏,勢必給中野造成巨大壓力。
為了粉碎蔣介石的圖謀,總前委遂決定儘快消滅黃維,爾後再集中力量消滅杜聿明。
12月5日,李達將我方偵察獲得的一份敵人最新動向交給了劉、鄧、陳:諜知杜聿明4日午決不顧狀況如何惡劣,採逐次閃進戰法,裝甲車掩護部隊向東楔形突進以與黃維會師,並要求李延年向北積極行動。
已經沒有時間了!12月5日,總前委以破釜沉舟的決心,決定對黃維兵團發起總攻。
按照部署,陳賡、謝富治指揮中野4、9、11縱及豫皖蘇獨立旅,華野炮兵一部為東集團,陳錫聯指揮華野13縱、中野1、3縱為西集團,王近山、杜義德指揮中野6縱、華野7縱和陝南12旅為南集團,向黃維發動三面夾擊!
12月6日下午,各路部隊開始總攻,逐步壓縮敵陣地,黃維為了其覆滅的命運,竟然喪心病狂地下令向我軍施放毒氣,雙方的戰鬥形成膠著。
12月9日-10日在大王莊,華野、中野4個團和黃維18軍的3個團激戰了一整天,最終大王莊被中野6縱46團攻克,全村連一面完整的牆都找不到,戰壕裡雙方陣亡者的屍體疊了3層!
有人在戰後的大王莊走了一圈之後,褲腿都被血水浸溼了,此戰華野7縱的2個團傷亡過半,中野46團有2個連打得只剩下十多人。
中野3縱對敵人馬圍子據點的進攻同樣吃力,總攻開始4天后,陳錫聯向總前委首長報告:3縱已傷亡近4000人,有的連隊只剩下幾個人了,各旅各團機關和直屬隊人員已全部編入戰鬥單位。
陳毅收到報告後大吃一驚,這意味著3縱將近一半的戰鬥員都已經傷亡,按照每天1000人的速度消耗下去,3縱就算是鐵打的身子骨也熬不住啊。
他對鄧小平說:這樣打,你們的壓力太大了!
鄧小平說:“只要殲滅了南線敵軍主力,中野就是全部打光了,全國解放軍還可以取得全國勝利,這代價是值得的!”
從千里躍進大別山開始,小平同志以堅強的黨性,對黨、對人民負責的高度責任感,堅持從解放戰爭的整體大局出發,和劉伯承司令員一起,帶領中野部隊不怕犧牲,不怕困難,完成了黨交付的一個又一個艱鉅任務。
多年後,他動情地對當年二野的老將軍們說道:“我們二野在每一個階段都完成了自己的任務……沒有辜負黨和人民的委託。苦頭是吃了不少,但是困難都勝利渡過了。”
到了30多年後的百萬大裁軍時,為了打破僵局他依然選擇從自己的二野“開刀”,第一個裁併了老底子都是二野部隊的昆明軍區。
在遇到強敵時儲存自己的實力,在有好處時唯恐落於人後,這是國民黨軍隊系統中氾濫成災的痼疾,但說白了,這也是人之常情。
能大公無私,甚至有意讓自己的部隊“吃虧”的鄧小平,才能真正贏得其他將帥的尊重和服從,這也是毛主席選擇鄧小平作為總前委書記的深遠考慮。
到13日下午,總前委再次調整部署,增調華野3縱、13縱,由華野參謀長陳士榘統一指揮南集團,繼續向黃維最後的據點發起進攻。
14日午後,6縱49團在華野3縱23團的配合下,一舉攻入距離黃維司令部一公里遠的敵核心據點,全殲了固守在此的18軍54團,7縱和6縱47團同時攻佔了雙堆集之一的尖谷堆。
知道大勢已去的國民黨軍開始四散潰逃,15日黃昏時分,黃維兵團的10萬大軍被全部殲滅,淮海戰役的第二階段我軍取得完全勝利。
而中原野戰軍從阻擊黃維開始到戰役結束,在此戰中的傷亡達3.6萬人,相當於全軍參戰兵力的30%,許多連、營單位經歷了火線重編。
劉伯承元帥建國之後從來不看與淮海戰役有關的電影,當記者採訪他問到淮海戰役時,他沉默了許久才說出一句:“好不容易啊!”
而在鄧小平的回憶中,中原野戰軍以及此後的第二野戰軍在淮海戰役後就再也沒有什麼大仗了。
和雙堆集大戰相比,一年後劉鄧進軍大西南,90天橫掃國民黨百萬殘兵敗將,那只是順水推舟而已。
值得一提的是,淮海戰役勝利後不到2個月中央軍委即決定組建渡江戰役總前委,鄧小平依然是總前委書記。
儘管過去了70多年,但鄧小平同志在革命戰爭年代為人民的解放事業,為新中國的成立所作的傑出貢獻,依然值得我們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