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微信公眾號“瞭望智庫”(ID:zhczyj),作者路風
中國石油鑽採裝置工業在本世紀最初15年的迅猛崛起,反映了同期中國經濟高增長的“人民性”。在高增長之前,沒有任何人能夠“設計”或預料這個工業的崛起,特別是其崛起的方式——不僅出現了競爭性的國有企業,還出現了創新的民營企業,各路“英雄”共同把這個工業推向世界第一的位置。
當下,當這個工業的增長隨經濟增長的放緩而趨於“平靜”後,我們仍然可以看出它對中國未來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的意義——中國曆經70多年發展起來的工業體系,不僅過去是,將來也仍然是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
回顧這段歷史,可以幫助我們想清楚未來的路怎麼走。
中國石油鑽採裝置工業的概貌
在中國石油和石油化工裝置工業協會涉及的4個工業中,石油鑽採裝置工業是最大的,其銷售收入超過其他3個工業的收入總和,規模以上的企業大約有800多家。
如圖1所示,中國石油鑽採裝置工業在21世紀最初的十幾年裡經歷了非常迅猛的發展,其銷售收入在2003-2014年間增長了35倍。雖然全球油價在2004-2014年的高漲為這種增長提供了誘因和條件,但中國工業能夠實現高增長的能力卻非一日之功,而是植根於中國70多年的工業發展歷史之中。
圖1:中國石油鑽採裝置銷售收入(億元),2003-2014。資料來源:《中國石油石化裝置工業年鑑2015》第28頁
中國石油鑽採裝置工業的發展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從新中國成立之初到改革開放之前,中國從無到有地發展起這個工業。
在“一五”計劃的156個建設專案之中,有2個是石油裝置工業專案,即隸屬機械工業部的蘭州石油機械廠(以鑽機為主)和蘭州煉油化工裝置廠。該工業的早期產品主要在引進蘇聯石油裝備技術的基礎上,以國內自行設計、研究和製造為主。
不過,中國石油工業發展的真正起點是上世紀六十年代初開發大慶油田,因此這個工業後來的發展走向和勢頭深受“石油大會戰”的影響。
第二個階段是1980年至2000年。
這一時期,已經有了基礎的中國企業以許可證貿易、合作生產等形式從西方國家引進設計和製造技術,生產主裝置的中國企業普遍採用了美國石油協會的標準和認證。從個別企業的歷史可以看出,石油部門的附屬機械廠就是在這個階段開始生產石油鑽機(主裝置)的。
但是,引進技術沒有改變中國石油鑽採裝置工業的軌跡,它從來沒有被外國產品或外資企業所主導。即使在引進之風最盛行的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國石油企業使用的鑽採裝置也一直以國產為主(雖然有引進設計的情況)——在大中型鑽機方面近90%,在小一點的裝置方面(如抽油機)則全部是國產。
在進入21世紀後的第三個階段,中國石油鑽採裝置工業迎來了市場需求高增長的階段。
由於已經形成規模並保持著產品開發能力,中國石油鑽採裝置工業的裝置不僅滿足了國內石油工業的需求,而且還以其在同等技術水平下成本較低的優勢,大踏步進入國際市場。
圖2:中國石油天然氣鑽機的國際貿易額,1992-2020。資料來源:聯合國貿易資料庫。為了簡便,本圖使用的資料只包括石油天然氣鑽機。鑽機是鑽採裝置工業單機銷售額最高、技術最複雜的產品,足以代表各國在該工業的水平。
為了更好地理解中國石油鑽採裝置工業崛起的歷史脈絡,下面介紹三個主要企業,它們代表了這個工業的不同發展路徑。
從“死亡邊緣”邁向世界第一的寶石集團
中石油集團所屬的寶雞石油機械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寶石”),是中國最大的石油鑽採裝置製造商,從2011年至今,它的石油鑽機和鑽井泵產量一直居全球首位。
從上世紀八十年代末起,寶石就陷入虧損,成為中石油系統的虧損大戶。
1997年是寶石廠連續虧損的第8個年頭,當年1-8月的賬面虧損已達1700多萬元。同年9月,廠裡調整領導班子,由在廠裡從事過十幾年技術和管理工作的年輕副廠長張冠軍出任廠長。
張冠軍,1957年出生,安徽碭山人,1982年從安徽工學院(現合肥工業大學)金屬材料與熱處理專業畢業被分配到寶雞石油機械廠工作,教授級高階工程師。
張冠軍上任後立刻採取動員群眾找癥結的方法,改革幹部制度和分配機制,整頓勞動紀律,實施全員質量管理;對財務、採購實施集中化管理,消滅了“分灶吃飯”留下的一百多個賬號,寶石當年便扭虧為盈。
對於虧損的主因,新班子分析是缺少拳頭產品,於是張冠軍提出“科技興廠”的方針,瞄準目前國際先進的電動鑽機技術,加快新產品開發速度。
寶石廠涉足鑽機制造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後半期的事:1991年,它參與研製的ZJ45D叢式井鑽機獲國家重大技術裝備成果一等獎;1996年,它開發的ZJ15X斜井鑽機獲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科技進步一等獎。
1998年春節剛過,寶石廠就召開中斷了7年的科技大會,制定規劃,獎勵有貢獻的技術人員。伴隨這個轉向的是,在資金極度緊張條件下的高強度投入,在1998-2000年的3年期間,寶石廠分別投資400萬元、1100萬元、1000萬元用於新產品開發、生產線改造和添置裝置。
1998年,恰逢國內石油鑽井裝置進行更新改造方案的徵集選型。寶石廠立刻調整方向,提出研製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直流電驅動系列鑽機的一攬子方案,被有關部門定為國內鑽井裝置更新改造的首選方案。亢奮起來的寶石人,在兩個月內完成整個設計、工藝和技術準備工作,半年後製造出一臺價值3000萬元的5000米鑽機,訂單隨之而來,此後年年都有新產品。
1998年,寶石廠實現淨利潤150萬元,1999年上升到300多萬元,還拿到7億多元的訂單。就這樣,張冠軍以進取性戰略一舉扭轉了寶石的頹勢。2002年年末,寶石廠和中油物裝以前者佔75%,後者佔25%的股比,改製為寶雞石油機械有限責任公司。到2005年年初張冠軍離任時,寶石的年營業收入已達10億元,年利潤達到5000多萬元。
2006年,在中石化3臺12000米鑽機的全球招標中,寶石以技術方案評分和商務報盤第一名的資格力挫歐美群雄——包括久負盛名的美國國民油井公司,成為全部裝置的惟一中標者。
寶石於2007年研製成功首臺中國同時也是世界首臺12000米特深井交流變頻石油鑽機,它除了柴油發電機來自一家美國企業,其他部分全部由寶石自主開發。它還一舉創造了三個世界之最:同一產品獲專利最多、研製時間最短、核心技術最先進。
該鑽機的成功研製,入選2007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的第二位,排名僅次於嫦娥一號發射成功。它使寶石躋身世界前沿。
2021年9月1日,“一鍵式”人機互動7000米自動化鑽機開鑽儀式。圖源:寶石公眾號
創新起家的宏華集團
四川宏華石油裝置有限公司(宏華)是一家在最近20年裡迅速成長起來的民營企業。
1994年,宏華的創始人張弭在瀘州川南礦區機修廠做技術員時,被調到四川石油管理局廣漢鑽採裝置製造廠,先後任該廠副總工程師、副廠長,後來又擔任川油廣漢宏華實業開發公司總經理。
當時,宏華實業開發公司經營的是和鑽井裝置相關的產品,如噴射泵、泥漿泵等,張弭卻萌生了製造鑽機的念頭。他父親是石油工人,他自己也畢業於四川石油管理局職工大學——“讀大學的時候去了幾次井隊,那個時候鑽井裝置都是仿造的,我就覺得當我畢業的時候,有這個可能去設計中國的鑽機。大家都在仿造,我可以自己搞點兒東西出來。現在看著是落後,反之則是個機會。”
1996年8月,張弭試著造出了第一臺2000米的輕型鑽機,算是一個實驗品。1997年12月31日,川油廣漢宏華有限公司掛牌成立。雖然只有11個員工和80萬元的資金,但在維修鑽機、成功改造泥漿泵、自主研製小型鑽機的基礎上,宏華開始進軍鑽井裝置行業。
1998年,宏華正式推出第一個產品——7000米深井機械鑽機。
真正影響宏華命運的事件,是張弭從1998年開始研究數控變頻鑽機,樣機從1000米深度試驗到4000米,並且做了小規模工業性試驗。在中石油組織的全國專家會上,這個數控變頻方案得到讚揚,但專家們私底下都認為實現它還早。
2001年9月,宏華研製成功國內第一臺數控變頻電動鑽機ZJ40DBS,實現了主要功能的全數字控制及自動送鑽和能耗制動,並通過了首鑽井驗收。由於該機總體效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當年就被列入國家重大裝備創新研製專案計劃並得到80萬元研發資助——這對宏華來說是很大一筆錢。
宏華以這個產品為利器,從一開始就主攻國際市場。
2005年,宏華與美國一家小公司GTS簽訂了ZJ40DBST鑽機租賃合同,並於當年9月在美國科羅拉多州海拔3000米的落基山脈順利完成了第一口井的作業任務。
宏華鑽機在美國一炮打響,讓世界最大的陸地鑽井承包商NABORS刮目相看,很快便到宏華工廠實地考察,並在2006年與宏華簽訂了一攬子總計30餘臺鑽機,約1.5億美元的合同。
成功進軍美國市場之後,宏華又順利打開了俄羅斯市場、中東市場、東南亞市場、南美洲市場,為斯倫貝謝、殼牌、BP等一流石油公司服務。此後,宏華在全球12個國家設有分公司或辦事處,在美國和埃及建有自己的工廠,全球售後服務網路日益完善。
宏華的營業收入(億元)。資料來源:歷年中國機械工業百強(2016年資料來自媒體)。
除了宏華,在過去20年裡還有眾多民營企業進入石油鑽採裝置工業,比較有名的包括山東科瑞集團、煙臺傑瑞石油服務集團、勝利油氣管道控股有限公司、安東石油技術(集團)有限公司、海隆石油工業集團有限公司、華油能源集團有限公司(北京)、山東墨龍石油機械股份公司等,以及含有外資的斯倫貝謝(中國)公司和貝克休斯(中國)公司。
這些民營企業的湧現,恰恰反映出中國工業體系在70多年時間裡積累起來能力和資源,也讓今天進入這個工業的門檻被大大降低。
中國石油鑽採裝置工業的國際地位
上述介紹沒有包含中國石油鑽採裝置工業的所有企業,但介紹的這幾家無疑是其中最重要的。它們的經歷足以反映出中國石油鑽採裝置工業在世界的地位,也足以勾勒出該工業幾十年來的變化脈絡。
面對企業命運的起伏,可以一聲嘆息,也可以幾分唏噓,但無論什麼情緒都不會掩蓋一個事實——這是一箇中國躋身世界前沿的工業。國際貿易資料讓這個事實無可爭議。
圖3:中、美、德、意、日五國的石油天然氣鑽機出口額,1992-2020。資料來源:聯合國貿易資料庫。
國際貿易資料表明,從2000年到2019年,無論世界鑽機市場如何隨著油價的波動而起伏,中國在自己是鑽機消費大國的同時,還一直保持為最大出口國,並且是最大出超國。因此,所謂中國“已發展成為繼美國之後的又一石油裝備製造大國”的實質內容是這樣一個事實:中國石油鑽採裝置工業已經是世界老大。只不過我們許多人總是有一種心理障礙,不太敢直接承認自己的工業就是世界老大。
“膽怯”的部分原因,來自說不清楚中國工業是怎麼成為世界第一的。這些年在國內市面上流行的理論,或是以“比較優勢論”否定前30年的工業化,斷言中國的發展是靠勞動密集型產業;或是說中國發展的關鍵是“產權保護、契約精神、所有制多元化、公平競爭、價格引導等市場制度”;或是把中國工業的進步歸因於技術引進、“國際產業轉移”,等等。
很難相信中國工業僅憑這些“理由”就能成為世界第一。這幾年中國工業的增長放緩後,部分學者又提出中國經濟的主要問題是“產能過剩”和“殭屍企業”,而解決發展的問題,要靠私有化下的自由市場來重新配置資源。而當這種思維影響了經濟政策後,所有現存的中國工業都被看成是沒有前途的“舊動能”,於是鮮有人再關注這些中國工業在世界上的地位。
本文對中國石油鑽採裝置工業發展軌跡的簡單回顧證明,中國在21世紀“出人意料”的高增長,根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70多年的工業化歷史。
無論存在多少缺陷,“前30年”的計劃經濟體制取得了一個不容抹殺的歷史功績——建立起一個完整的工業體系。這個工業體系在上世紀八十和九十年代經歷了從半計劃體制到市場體制的轉變,也經歷了對外開放的過程,它沒有被破壞,而是繼續得到擴充和完善。改革開放使人民可以廣泛參與工業化,在這個過程中成長起來的民營企業也成為這個工業體系的新成員,但不是替代者,因為工業體系的實質,是必須透過長期積累才能形成的知識、技能和經驗的專業化分工體系。
本文對企業發展軌跡的分析證明,民營企業家創業所需的機會和能力是內生於中國工業體系的,儘管前者的發展會貢獻於後者的發展。
正是這個在極度貧困條件下、以國家力量奠定基礎的工業體系,經過改革開放年代的企業創新,在進入21世紀之後迸發出巨大的能量:不僅推動了中國經濟的高增長,也使自己在高增長中成為總量意義上的世界第一。甚至連中國工業“大而不強”的說法也成為陳詞濫調,因為在總量最大的背後,是一個又一個的中國工業躋身世界前沿。
一些經濟學家以沒有實現全面私有化為理由,認為中國的改革不徹底。但在我們檢視俄羅斯的石油鑽機貿易資料時,發現這個石油天然氣生產大國的鑽機已經多年主要依靠進口。蘇聯是最先教會中國製造鑽機的國家,卻因為經歷了一場全面私有化的激進市場改革(休克療法)而重創了自己的工業體系。
中國是應該走自己的路還是聽從那些教科書經濟學家的教條?答案自明。
全球油價下跌導致了石油裝置市場的衰退,中國石油鑽採裝置工業也經歷了困難階段。但是,中國石油鑽採裝置工業仍然是世界老大,其中的主要企業仍然在以創新尋求發展,用“產能過剩”或“舊動能”的語言根本無法估量它對於中國未來發展的價值。即使石油的地位衰落,這樣的工業仍然是中國未來發展的基礎。
2017年5月10日,中國在南海實現全球首次天然氣水合物試採工程試氣點火,標誌著中國成為全球第一個實現了在海域可燃冰試開採中獲得連續穩定產氣的國家。
對於三分之一以上的天然氣依靠進口的中國來說,能夠開採可燃冰的戰略意義不是一般地大。那麼,中國為什麼能夠超過美國、日本,率先實現可燃冰開採?一個重要原因還是在於中國工業提供的技術手段——中國除了擁有世界最大的石油天然氣公司外,海洋工程專用裝置工業世界第一,石油鑽採裝置工業世界第一,無縫鋼管(油井管)工業世界第一。
如果把這些工業都當作“舊動能”,我們就會遇到一個矛盾:成功開採可燃冰是中國在利用自然資源方面的一項重大創新,而這個“新動能”就是靠著“舊動能”才產生的。弄清楚新舊之間的這種聯絡,我們就很容易理解,如果把“舊動能”都消滅掉,中國就什麼動能都沒有了,遑論“高質量發展”。
因此,中國曆經70多年發展起來的工業體系,不僅過去是,將來也仍然是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
參考資料:
1.《中國石油石化裝置工業年鑑2015》|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6年
2.《餘秋裡回憶錄》|餘秋裡.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6年
3.寶雞石油機械廠扭虧後是如何持續發展的?|吳純忠.《石油企業管理》2001年第5期
4.張永澤:“寶石突圍”之轉型|賈清芳,張豔.《石油石化物資採購》2008年第6期
5.演繹裝備製造業神話——記寶雞石油機械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張永澤|趙文昌等.《中國石油企業》2008年Z1期
6.中國機械工業技術發展史》|李健,黃開亮.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