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晚報訊(記者羅蘭 通訊員胡夢)今天是大年初四,人們還沉浸在過春節的喜慶之中,而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立春就這麼“悄悄地”來了。“立,建始也。”立春的到來,意味著萬物復甦——“春生”的開始。中醫養生向來講究“順應天時”,湖北省中醫院肝病科主任、二級教授程良斌先生表示:一年之計在於春,春天是生髮的季節;中醫認為春氣通肝,“百病從肝論治”,因此春來養肝可達到事半功倍的養生功效。
湖北省中醫院肝病科主任、二級教授程良斌講述立春養生要點:“春氣通肝”立春養肝事半功倍。
護好“將軍之官”
根據祖國醫學的五行理論,四季之中,春季屬木,而人體的五臟之中肝也屬木,因而春氣通肝。春氣合於肝氣,容易形成肝氣偏亢,導致疏洩太過,耗散氣血,引起疾病的發生,因此春季強調養肝。
程良斌教授表示,立春養生要順應春天陽氣生髮、萬物始生的特點,注意保護陽氣,逐漸從“秋冬養陰”過渡到“春夏養陽”。他介紹說,《黃帝內經》指出“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也就是說,肝臟在體內能夠起到將軍一般的統帥作用,“百病從肝論治”之說也由此而來。
其實,中醫所說的肝臟作為“五臟”之一,不僅僅指西醫眼中實體的肝臟,它更是包含與肝臟功能密切相關的功能體系,有主疏洩、主藏血兩大功能。主疏洩讓人氣血流通、情志暢達;主藏血可貯藏血液、調節血量等。
“怒傷肝”有其科學依據,“每天保持心平氣和”是程良斌教授的“第一養生秘訣”。
多食溫性食物
“立春以後,飲食要遠離肥甘厚味。”程良斌教授解釋說:春節過了大半,可以逐漸少吃高油、高脂、高鹽、高糖的大魚大肉,以及生冷、辛辣等重口味,慢慢轉向吃一些溫性食物,以充實陽氣,增強人體抵抗力。唐代藥王孫思邈曾講:“春日宜省酸增甘,以養脾氣。”這些溫性食物的特點是微甜、少酸,比如大棗、山藥等微甜食物,有養陽的作用,而偏酸味食物則是有著養陰的功效,非春令所需。他建議春天多吃蔬菜,比如:韭菜、地菜、豆芽、春筍、洋蔥、生薑、大蒜等等。“洋蔥和韭菜是中醫推崇的春季養陽養肝佳品。”
程良斌教授還推薦了一款立春養生粥,由大棗、山藥、小米、紅豆、芡實等熬製,具有養肝健脾益胃的好處,春季皆可食用。
“春捂”宜上薄下厚
春暖花開,人體活力復甦,宜多參加戶外運動,吐故納新。程良斌教授推薦:待氣溫回升時,可選擇溫和適度、親近自然的運動,比如散步、廣場舞、太極拳等,不宜做那些大汗淋漓耗損陽氣的運動。程良斌教授就長期保持著步行上班、日行萬步的習慣。
“春捂”有其科學依據,程良斌教授提醒,初春氣候波動大,尤其倒春寒時要注重保暖,勿過早脫冬衣,愛美女性不要過早著裙裝,“寒從腳下起”,可以適當“上薄下厚”注意踝關節、膝關節和腹部保暖,否則容易導致關節炎與各種婦科疾病。
養肝貴在不熬夜
養肝首要的是注意休息,避免過度勞累。休息能增加肝血流量,養護肝臟。肝主藏血,黃帝內經說“人臥血歸於肝”,休息就能增加肝的血流量,“現代人的強迫性熬夜對肝臟傷害非常大。”程良斌教授說,他提醒那些“夜貓子”一族,最遲要在“子時”前也就是23時前入睡,做到“早睡早起”。中醫學又指出“肝開竅於目,久視傷肝”,熬夜看電視電腦刷手機也與肝血不足導致的眼乾澀痠痛、視物模糊互為因果。
調情志防“怒傷肝”
肝臟健康與情緒有很大關係,老話說的“怒傷肝”,為《黃帝內經》所載。程良斌教授介紹:中醫學認為肝主疏洩,能調達情志。情緒樂觀愉快,心情豁達開朗,肝氣才能舒暢。否則情緒悲觀、鬱悶則使肝氣鬱結,氣血不暢;謹記大怒傷肝,也就是俗稱的“肝火過旺”。
因此,立春時節應注意情志養生,學會制怒,既不要失去自控地暴怒,也不要自我壓抑“生悶氣”,要善於正確歸因,保持心平氣和、樂觀通達的心態。程良斌教授笑說:每天保持一份好心情,是自己的第一養生秘訣。
【編輯:費吟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