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 陳楚雄
稽核: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 伍俊妍
上一篇文章逸仙藥師給大家介紹脾虛的常見證型及對應中成藥,這次為大家介紹溼邪的型別及對應中成藥。
風、寒、暑、溼、燥、火,是中醫認為的六大邪氣,溼氣就是其中的一種邪氣。有句古話叫:"千寒易除,一溼難去。溼性黏濁,如油入面。"說明機體一旦受溼邪所困,往往較難調理,且病程纏綿。
那麼,溼氣從何而來,其一,從外而入,常見氣候潮溼、涉水冒雨、居住潮溼導致;其二,從內而生,多為飲食無節制導致,如果常吃油膩、肥厚、生冷等食物,加上機體本身脾虛,脾的運化能力較差,就容易在體內形成溼氣。
溼與熱在一起叫溼熱,與寒在一起叫寒溼,與暑在一起就是暑溼,與風在一起叫風溼。如果體內有溼邪,溼邪不除,則百病生。有很多疾病都與溼邪、痰溼有關係,如脂肪肝、高血壓、高血脂,腎臟疾病,甚至惡性腫瘤等。
如果只是單純身體溼氣重,通常只需要飲食調理即可,常見的祛溼飲食方如土茯苓芡實薏米赤小豆祛溼湯、棉茵陳赤小豆鯽魚祛溼湯、五指毛桃滋補祛溼湯、雙紅陳皮水鴨湯、五花祛溼茶等等。
如果患溼邪時間比較長,或與其他邪氣互相勾結,易引起身體各種疾病,這時往往需要透過中藥調理了,建議在中醫醫生的指導下辨證施治,對症用藥效果才好。以下逸仙藥師為大家介紹溼邪的常見型別以及對應的中成藥,以供大家學習參考。
暑溼蘊結
暑溼蘊結多發於夏秋季節,如暑溼蘊遏,體內熱氣不得外洩,溼熱內鬱而常有身熱不揚、頭身困重、胸脘痞滿、心煩、納呆、口苦咽乾、便秘或腹瀉、尿赤黃疸、舌紅苔黃等症。
暑溼蘊結治宜清暑化溼解毒,常見中成藥有:甘露消毒丸,清熱祛溼顆粒、暑溼感冒顆粒和藿香正氣水,其中甘露消毒丸除了芳香化濁,還有清熱解毒之功;清熱祛溼顆粒除了袪溼熱,還有益氣生津、清熱解毒之功;暑溼感冒顆粒則長於芳香化濁,清暑去溼;藿香正氣水除了解表化溼,還有理氣和中之功,既可以用於外感風寒,也可以用於內傷溼滯或夏傷暑溼所致的感冒,或胃腸型感冒。
溼困脾胃
脾喜燥惡溼,易被溼邪所困出現脾虛,即所謂的“溼困脾土”。脾的運化水溼功能下降,升降失常,可進一步加重水溼停滯,造成惡性迴圈。人就會出現種種脾虛和內溼的症狀,如倦怠乏力、四肢困重、納呆食少、脘痞腹脹、便溏不爽、小便短澀、口中粘膩、舌胖鋸齒痕等症狀。
對於溼困脾胃者,不但要補氣健脾,還有化溼,參苓白朮丸就是一種治療脾虛溼盛證的中成藥,其是在四君子丸組方基礎上加上山藥、蓮子、薏苡仁、白扁豆、砂仁、桔梗,除了健脾益氣外,還有利水消腫作用。主要用於治療脾虛溼盛證、體倦乏力、食少便溏。
溼濁中阻
溼屬於陰邪,溼邪侵及人體,留滯於臟腑經絡,最易阻滯氣機,從而使氣機升降失常。胸脅為氣機升降之道路,溼阻胸膈,氣機不暢則胸悶。
因此,很多祛溼劑中常配伍行氣之品,以求氣行則溼化,常見的中成藥如木香順氣丸,其由木香、砂仁、醋香附、檳榔、甘草、陳皮、厚朴、枳殼、蒼朮、青皮、生薑。具有行氣化溼,健脾和胃之功。用於溼濁阻滯氣機,胸膈痞悶,脘腹脹痛,嘔吐噁心,噯氣納呆。香砂胃苓丸其由木香、砂仁、蒼朮、厚朴、白朮、陳皮、茯苓、澤瀉,豬苓、肉桂、甘草等組成,有行氣和胃、祛溼運脾的功效,如果溼氣重,服用後可幫助祛溼,健脾胃。其他如香砂平胃顆粒,具有燥溼運脾,行氣和胃之功。
溼熱蘊結
溼為重濁黏膩之邪,容易影響氣機的流通,如與熱邪相合,溼熱交困,則熱因溼阻而難清,溼因熱蒸而陽氣受傷更甚,臨床表現為熱勢纏綿,身重神疲,懶言,神志昏沉,胸脘痞悶,噁心,納呆,腹脹,便溏,或發黃疸,性情多急躁易怒,容易口苦口乾,口舌生瘡,小便不利或黃赤,舌苔黃膩等。溼熱主要分脾胃溼熱和肝膽溼熱兩種。
脾胃溼熱,往往溼重於熱,主要表現為脘腹痞悶,嘔惡,厭食,肢體困重,納呆,大便溏瀉,小便色黃等。用於脾胃溼熱的中成藥如枳實消痞丸,其由枳實、白朮、法半夏、黃連、黨參、甘草、茯苓、厚朴、麥芽、乾薑組成,具有化溼熱,消痞滿之功,用於溼熱交蒸,胸腹痞痛。其他如中滿分消丸,具有健脾行氣,清熱利溼之功。
肝膽溼熱,往往熱重於溼,主要表現為脅肋脹痛、身熱、口苦口乾、大便乾結、小便短赤等。治療肝膽溼熱的原則就是利溼清熱,清肝利膽,對於溼偏重者,用茵陳五苓散治療;對於熱症偏重者,用龍膽瀉肝丸治療,龍膽瀉肝丸是清肝膽,利溼熱的經典中成藥,主要用於肝膽溼熱所致的頭暈目赤,耳鳴耳聾,耳腫疼痛,脅痛口苦,尿赤澀痛,溼熱帶下。
溼熱下痢多用葛根芩連片或香連丸;溼熱下注多用四妙丸,其由蒼朮、牛膝、黃柏、薏苡仁組成, 具有清熱利溼;清熱利溼,通筋利痺之功,主治溼熱下注,兩足麻木,筋骨痠痛等。五淋丸有清熱瀉火,利尿通淋的作用,主要適用於溼熱下注所致的淋證。複方金錢草顆粒有清熱祛溼,利尿排石,消炎止痛,主要用於泌尿繫結石,尿路感染屬溼熱下注證者。荷葉調脂茶有利溼、降濁、通便之功,主要用於溼熱內蘊之高脂血症。當歸苦參丸有涼血,祛溼之功,主要用於血燥溼熱引起的粉刺疙瘩,溼疹刺癢。婦科千金丸具有清熱利溼,補益氣血的功效,主要用於盆腔炎、子宮內膜炎屬溼熱蘊結者。
寒溼中阻
由於溼為陰邪,陰勝則陽病,所以溼邪為害,易傷陽氣。寒溼中阻多表現為身體畏寒肢冷,神疲乏力,脘腹脹滿,周身沉重,納呆食少,口淡不渴,肢體酸楚,舌淡苔白滑膩,脈沉遲。治宜溫中散寒,燥溼行氣,附子理中丸便是一種溫中散寒,健胃,祛溼的中成藥,主要用於脾胃虛寒所致嘔吐洩瀉,胸滿腹痛,消化不良。
痰溼蘊結
脾主運化水溼,為水之中源,肺為水之上源,腎為水之下源,這三個臟腑調節水液的能力出了問題,都會造成水液代謝不掉,水溼內停凝聚成痰。“脾為生痰之源”,但是切不可忘記“肝木克脾土”,肝才是“罪魁禍首”。所以,治痰溼蘊結,除了要多運動,注重飲食調理外,更重要的是養好肝脾。
用於痰溼證常見的經典中成藥是二陳丸,其由陳皮、半夏、茯苓、甘草組成,有祛溼化痰,理氣和胃之功,主要用於痰溼停滯導致的咳嗽痰多,胸脘脹悶,噁心嘔吐。另外,溫膽湯也是一個化痰祛溼的古方,但需要在醫生指導下辨證使用。
水蓄膀胱
膀胱氣化不利而水液內停,可導致小便不利,治宜通陽化氣,利水滲溼。五苓散是十大古中醫名方之一,其由豬苓、茯苓、白朮、澤瀉、桂枝組成,具有利水滲溼,溫陽化氣之功效,主治膀胱蓄水證,症見小便不利、短氣而咳、水腫等,尿瀦留、腹水、腦積水等屬水溼內停者。當然五苓散屬於處方藥,需要在醫生指導下使用,切勿擅自購藥使用。
總之,溼邪傷人最廣,引發百病。且溼性粘滯,溼病常起病緩慢,病後纏綿不易除去,西醫難治,中醫調理有優勢。在改善過程中辯證清楚才是重點。
終於,逸仙藥師把溼邪的各種症狀寫完了,同時還介紹了各種中成藥的功效和特點,希望大家喜歡,轉發點贊收藏讓更多人看到,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