矢志不移 畢生求索
——記我的祖父杜若君教授
文|杜沛程
我的祖父杜若君,原名杜鴻魁,字若君。曾用名杜若、嶽軍、嶽鈞。是我國法學界、政治學界享有盛譽的學者,是著名的法學家、政治學家。他一生歷盡坎坷,富有傳奇性,也代表一代知識分子嚮往光明、不斷進步的人生追求。
一、十三歲的共青團員•掀學潮鬧二師
1912年5月2日,杜若君出生于山東省禹城縣一個貧苦的農民之家。在變亂中,斷斷續續地讀了9年私塾。1925年“五卅”運動激起的愛國主義熱潮激盪著神州大地。這一年,杜若君以優異的成績考入禹城縣立國民高等小學。經李洪儒老師介紹,13歲的杜若君加入了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為禹城縣唯一的共青團員。入團後,他同黨員一道進行宣傳工作,把從《共產主義ABC》《唯物史觀》《嚮導》《新青年》等書刊中學到的革命理論和新思想在學生中播撒。寒暑假期,他回鄉發動農民抗捐抗稅。他的家也成了中共東山地委交通李洪儒的休息站、掩護所。
1927年,受黨的指示,杜若君投考“曲阜二師”。
曲阜二師,創立於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位於曲阜孔廟東側的闕里街,原名為“曲阜縣官立四氏初級完全師範學堂”。學校以歷史悠久、廣育人才而享有盛譽。曲阜位居魯南,素稱“鄒魯之都,發祥之地”。當時,曲阜二師已是黨在魯南的活動中心。
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入二師的杜若君受到了校長範炳宸的喜愛。很快,身為共青團員的杜若君成了學校中的活躍人物。他積極參加黨團活動。上級黨組織來了用化學藥水製作的檔案,由杜若君負責翻抄。他們到“病號室”點上油燈摘抄下來,再張貼出去。
1928年6月,蔣介石到曲阜祭孔,釋出尊孔佈告。目的以“孔孟之道的傳播”達到“共產主義的根本剷除”。蔣介石剛離曲阜,一場大規模反孔、反封建的鬥爭爆發了。為了把鬥爭引向深入,黨員學生馬宗俊、張鳳來建議學生會排演獨幕話劇《子見南子》,這就是載入史冊的“子見南子”案。魯迅先生8月21日總接全案過程在《語絲》上發表。
蔣介石下令,命教育部對二師“嚴辦”,釀成震動全國的“血案”。杜若君參加了演出。在這場反封建學生運動中,他經受了鬥爭的洗禮。
1929年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爆發,當年冬天,杜若君根據心得寫了一篇萬餘言的《論英國的經濟危機》,在《民國日報》發表,這時他才17歲。
1930年,蔣介石掀起反共高潮,白色恐怖籠罩山東。曲阜二師自然是反革命恐怖活動的主要目標。地下黨織獲悉杜若君是追捕物件而採取了保護措施,並疏散進步師生。
一天,富有正義感的張校長把杜若君從課堂上叫到辦公室,嚴肅地告訴他:“省裡來人了,上午10點開始大逮捕,其中有你。你要立即離校”。並給杜若君5塊銀元做路費。從此,杜若君流亡濟南。
1930年6月,杜若君被捕入獄,經張校長和同學屠鳳林營救,以“罪證不足,取保釋放”出獄。
二、專欄作家•“馬門教授”
1931年暑假,杜若君到青州倉敖女校做教務主任和國文、歷史教員。1933年春天,杜若君到山東省煙臺中學作國文教員。
“九·一八”事變爆發,愛國學生掀起抗日救亡運動,杜若君在校內進行革命宣傳工作,到街頭演講,宣傳抗日救國。同時,他對國際政治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並給以極大的關注。
自1934年始,他先後在《新中華》《東方雜誌》《國際週報》等報刊發表了《美國國內隱患》《民族糾紛與歐洲政局》《大戰前夜的歐洲形勢》《最近歐洲政局的分析》《新閣成立的法國外交》《動盪中的歐洲各國關係》等大量文章,刊登在錢亦石先生主編的《新中華》雜誌上。文章中鮮明的反戰思想和明晰的論證令人折服;通俗的語言、流暢的筆調為大眾所接受,產生了廣泛的影響。有些論文還被塔斯社和法國塔瓦斯通訊社作為中國進步評論家有代表性的論點刊用。
特別是1935年1月發表的《現代國際政治》一書,成為我國用馬列主義觀點研究當代國際政治的第一部專著。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杜若君在濟南進行抗日宣傳。在青訓班,他配合齊燕銘開展宣傳教育。同時,還在於毅夫、武衡等共產黨人發動組織的山東文化界救國會,與老舍共同出任領導。
同年,周小舟受黨中央派遣到山東開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工作。根據周小舟同志的建議,杜若君與教育廳長何思源、鄉村建設研究院院長梁漱溟等山東文化教育界著名人物共同商討抗日活動有關問題。
1937年12月,日本侵略軍渡過黃河,濟南失守。12月底,杜若君到達國統區的政治中心武漢。
1938年,在武漢,杜若君與鄒韜奮接觸較多並結下深厚情誼。他多次為鄒韜奮、柳湜主編的《全面抗戰》撰稿,成為很有影響的主要撰稿人,多次到民生裡看望沈鈞儒。生活書店是黨領導的蔣管區的重要文化活動場所。杜若君常常與許滌新、潘梓年、錢俊瑞、胡繩等參加聚談,傾聽周恩來講話,並把學到的我黨抗戰時期的對外政策,寫進國際評論中。
在武漢,除參加救國會的活動,還參加閻寶航領導的東北救亡總會,張申府領導的華北救亡總會活動。
1938年後,作為陪都的重慶與武漢大不相同,抗日統一戰線的和諧氣氛不見了,共產黨與國民黨頑固派的爭日趨激烈。
有一次,中央大學學生請鄒韜奮去演講,鄒因故不能行而由杜若君代替。杜若君到中央大學後得知,國民黨頑固派為破壞這次演講,搶先安排國民黨元老於右任到校演講,並已佔用了禮堂。中央大學的進步學生在飯廳另安排會場。杜若君講演開始後,禮堂的學生陸續來到飯廳,結果打亂了國民黨頑固派的控制,同於右任成功地唱對臺戲。杜若君出色地完成了任務。
1941年,北平的朝陽大學遷往成都,改名為朝陽學院。杜若君到學院講授《各國政府及政治》《中國外交》《西洋經濟史》,併兼任政治系、經濟系教授。他在學中進行大量的民主與進步的宣傳,得到政治系黨組織支援和學生們的擁護,被稱為“馬門教授”。國民黨反動想方設法控制這所學校,視杜若君為“危險人物”,常常盯梢。1944年秋,國民黨教育部下令解聘杜若君。年底,在抗日緊要關頭,為爭取國民黨第四方面軍司令王耀武,徵得閻寶航的同意,杜若君決定到湖南闖蕩一番。
三、爭取王耀武•拒入國民黨
1945年6月,杜若君告別巴山蜀水和朋友們,來到王耀武的駐地。王正為擴大勢力,延攬人才。杜若君受到王耀武的敬重和禮遇。
王請杜若君給官兵做演講,杜若君則根據他對黨對國際形勢的分析斷言,日本侵略者不出3個月就會投降,給官兵以極大鼓舞。果然,8月15日,日本天皇宣佈無條件投降,距杜若君的演講僅一個多月,王耀武及其官兵極為歎服。接著,王耀武聘杜若君為少將顧問,還請杜若君為他校正《從做人到作戰》一書。杜若君與王建立了較深的私人關係,對王在政治思想上也起到一定的積極影響。
日本投降後,毛澤東飛赴重慶與國民黨談判,發表了《雙十協定》,和平、民主出現了一線曙光。杜若君回重慶不久,王耀武也從湖南到重慶。見到杜若君,王說自己雖然是山東人,但少小離家,對山東情況不熟悉,希望杜若君同他一起回山東辦理接收。
八年抗戰,杜若君遠離故鄉、父母,他很想回山東,閻寶航、王默馨等幾位黨員也支援他回山東繼續作爭取王耀武的工作。
1946年3月,杜若君回到山東,做了王的顧問;為了擴充王的勢力,又擔任《山東新報》社長,接管了報紙。為勸王耀武認清時局,杜若君把毛主席的《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給王看。杜若君還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為上海的進步刊物《觀察》寫過分析山東戰局的文章,還曾營救過許多進步青年。
1947年底,蔣介石派陳誠到山東。一天,杜若君接到陳誠的請柬。那次陳誠只備一桌酒席,陪客有王耀武,陳誠的親信,山東省民政廳長劉翔等人,陳誠對杜若君很尊重,請他居首席。席間陳誠說:“黨國急需幹才,像先生這樣的人,我們極為歡迎。參加本黨以後,我們會給先生提供用武的機會。”杜若君婉拒後,陳誠並不甘心,離開山東後,由王耀武派人給杜若君送來民國黨入黨登記表。杜若君當眾把登記表撕得粉碎,投入了紙簍。
1948年春,蔣介石電令王耀武扣押杜若君,王保護他,送他離開山東。行前,杜若君要王耀武識時務,退出內戰是上策,消內戰是中策,繼續為蔣介石賣命是下策。在解放戰爭的隆隆炮聲中,蔣家王朝土崩瓦解。懷著黨和中國解放事業深切之情的杜若君回到了人民的懷抱。
四、就職吉林大學•法律系
1949年春,杜若君來到北平。由中共中央統戰部安排,他和我國一批著名民主人士住進北京飯店。中央統戰部組織他們去東北參觀,所到之處,杜若君等受到熱情接待。
9月,杜若君到東北行政學院(後改為東北人民大學、現為吉林大學)任教,被聘為教授,主講《政治學》。
1950年4月,杜若君被吉林大學任命為馬列主義教室主任。這個教研室是新中國建立後高等院校中最早的馬列主義教研室之一。
1952年,全國高等院校院系調整,吉林大學成立法律系,成為我國高校僅有的3個法律系之一,杜若君出任系主任。
杜若君為建立在黨的領導下,以馬列主義為指導,具有中國特色的新型大學法律系嘔心瀝血地工作。在無章可循的情況下,確立培養目標,制定教學計劃,確定課程設定.併為教材建設作了大量開創性的工作。
此間,他曾先後出席過第一次全國司法會議、政法教育會議和最高國務會議。對新中國的法制建設、法制教育和政權建設提出過很多積極建議。
在“文化大革命”中,杜若君受到打擊迫害,被剝奪工作權利,提前退休。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給予平反,他恢復了名譽,被聘為吉林大學法律系名譽系主任。
1980年,杜若君參加中國政治學會的籌建工作,並被推選為中國政治學會第一屆副會長、第二屆理事會顧問。
1981年,杜若君應全國人大修改憲法委員會之邀,參加修憲討論。就將四項基本原則寫入憲法序言、設立國家主席、取消人民公社、加強少數民族地區區域自治等方面問題提出了有益的建議。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1982年,年已古稀的杜若君,在積極投身於我國政治學的恢復和發展中,又負責籌建吉林大學政治學專業。建立政治學系,並招收了我國第一批政治學碩士研究生,為我國高校政治學專業的建立和發展完成了奠基性的工作。
作為早期盟員,杜若君參加了民盟東北總支部,特別是吉林省民盟組織的組建發展工作,成為民盟吉林省組織的創始人之一。
1950年11月22日,民盟吉長支部臨時籌委會在長春成立,杜若君當選為委員。1951年4月23日,經民盟中央常委會14次會議決定,批准關俊彥為主任委員,杜若君為副主任委員。1951年7月15日,民盟吉長支部臨時工作委員會在長春正式成立。
自1949年起,他先後擔任瀋陽市人民代表、瀋陽市人民政府委員、長春市各界人民代表會議副主席、長春市抗美援朝分會副主席、吉林省政府委員、吉林省政協委員職,為人民政權建設,保家衛國,參政議政發揮了積極作用。
1987年10月18日,杜若君逝世於長春。
“篳路藍縷,以啟山林”,春風化雨,澤被後世。
他為中國人民的進步事業,特別是為中國教育事業所作的貢獻將會永遠留在我們的記憶之中。
作者簡介:杜沛程,男,中共黨員,本科,經濟師職稱,中國農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德州分行機關幹部,平時愛好文學,喜歡敲打文字,抒發心中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