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歲登極,十四歲親政,十六歲親自佈置剷除權臣鏊拜,二十歲毅然平定三藩叛亂……從歷史程序的角度出發,康熙的文治武功不但直追唐宗宋祖,更不下於秦皇漢武。
鐵血手腕大清路,鰲拜不除終是無。在品史君看來,康熙眾多對手中最大的是鰲拜。當鰲拜真正離去的那一天,自己才正式開始親政。
康熙在剛剛登基的時候並沒有什麼大權,所有朝政之事都還需要經過商議。這個環節不可忽略的一個人就是鰲拜,後者作為“三朝元老”,有著相當的“話語權”。
鰲拜這個人比較自私,在晚年時期將“朝廷之事”全部變為了“私事”,以至於完全忽略了“天下之主”的存在。因為其位高權重,康熙想要將其擒拿,可謂十分困難。
年齡小並不代表無作為,康熙皇帝無數次智鬥鰲拜,最終在16歲的時候成功將其拿下。本以為事情會就此告終,誰曾想康熙在晚年之時卻表示了後悔,並親自為他平反,這是為何?
鰲拜之權
皇太極在位的時候,鰲拜只是一個將軍,跟著前者南征北戰。在這個過程中,鰲拜立下了赫赫戰功。久而久之,慢慢成為了皇太極的心腹,整個朝廷沒有之一。
明朝滅亡後,殘餘勢力建立了南宋,和大清還在僵持中。為了維護大清的統治,這些政權必須剷除,鰲拜再次顯示出了個人的威力。
當時朝廷中流傳著一個說法:鰲拜功高震主,隨時會有篡位的可能。他本人也有所聽聞,但並不放在眼裡,因為這並不是現在應該思考的事情。就這樣,一直持續到順治離世。
因為康熙年齡較小,順治在離世的時候專門為其挑選了四個軍政大臣,用於輔佐康熙皇帝。這個時候的鰲拜來到了權力和能力的巔峰,一人獨攬朝廷所有大權。
至於他的權力能大到什麼程度,史書中也是有著明確的記載:除了南方藩王們的軍隊調集時需要商量,其他所有將領們根本不敢有“二話”。從這一點去看,康熙基本上是被“架空”。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康熙年齡雖小但很懂事,誰也沒能想到後者最終會將其擒拿,並宣佈解除他的所有權力。表面上看似並沒有殺害它,最終將其囚禁起來活活病死。
親自平反
鰲拜除掉了,康熙重新奪回了朝政大權,開始勵精圖治。先後採取了各項利民措施,百姓生活安居樂業,為接下來的“康乾盛世”做好了鋪墊。
隨著時代的發展,康熙愈發為自己曾經的行為感到後悔。當時鰲拜是以“謀反之名”囚禁的,但仔細想想,鰲拜似乎並沒有這樣的心思。
鰲拜大權專政、拉幫結派,已經到了隻手遮天的地步。康熙那時不過是一個幼童,如果想要奪權,又怎麼會給自己留下機會?或許是隻是為了做到順治皇帝留下來的遺言。
此時的康熙不再是曾經那個意氣風發的少年,他漸漸明白了許多道理。經過群臣們的商議,康熙決定親自為鰲拜平反,並對鰲拜的子孫進行了厚待。
據清史中記載,公元1692年康熙為鰲拜沉冤昭雪,追賜一等阿思哈尼哈番,並稱其為名副其實的忠臣。
當時天下還到處張貼關於鰲拜的個人事蹟,康熙更是直言這是一生當中“最大的錯誤”。天底下的各種流言蜚語,從這個時候開始也全部煙消雲散。
品史君說
在品史君看來,鰲拜確實有點憋屈。
作為大清帝國的一名絕世武將,戰死沙場就是那麼一回事兒了。誰曾想老天爺向他開了這樣一個玩笑,葬送了個人性命不說,還被後人謾罵了數年,真可謂賠了夫人又折兵。
如果當時的鰲拜能夠識時務者,每次行使權力時都可以過問康熙,那麼迎接他的將會是另一個結局:安享晚年、流芳百世……可時間並不會重來。
我是品史君,感謝您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