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職住平衡”的理念在城市規劃界比較流行,但其實這是個偽命題。
就拿北京來說,政府年年都提“產城融合”,提“平衡”,但北京的平均單程通勤時間已經長達47分鐘,上班族來回兩小時更是家常便飯。
顯然,職住越來越分離,今天我們就來說說“職住分離”的必然性。
首先,產業集聚能夠帶來經濟效率,像北京的CBD、金融街、西二旗,眾多企業有效地集中,享受集聚經濟的優勢,但如果我們一味地追求職住平衡,讓原本可以容納更多企業的地方變成了住宅,那麼這種分散就犧牲了集聚經濟的收益。
這也正是原先計劃經濟時代的“前廠後院”模式逐步瓦解的原因之一。
第二,職住平衡要求每個企業都能在周邊找到合適的員工,每個員工都能在家附近找到合適的工作,這本就不好實現。
舉個例子,金融街光法人機構就747家,但二環內的建築密度本身就低,房子少,再加上對職業素養的篩選,僅在金融街範圍,根本找不到那麼多人的;五環外的天通苑人多,可週邊除了低端三產,連一家像樣的企業也沒有。
第三,一個家庭兩人上班是標配,一個平衡了,那麼另一個大機率不平衡,再加上日常生活中,除了要考慮工作地點,各類公共服務設施,像學校、醫院、綠地和商業中心也非常重要。
這些就意味著家庭會主動犧牲“職住平衡”,以實現綜合效用最大化的目標。
所以說,尤其在一線城市,職住平衡僅是個例,職住分離才是普遍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