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92年,陳立夫在接見首批訪臺記者時,他說:“倘若為了國家統一,只要兩岸人民需要我,我就會去大陸,我最大的心願就是國家強盛,人民安樂。”
縱觀陳立夫的一生,他嚐遍了人生百般滋味,在晚年時唯獨期盼祖國統一,哪怕是在生命的最後時刻他還在說:“如果祖國統一那該有多好哇!”
陳立夫結束政治生涯流落異鄉
1949年1月底,隨著中國人民解放軍勝利完成了三大戰役,百萬大軍陳兵長江北岸,國民黨政治中心南京岌岌可危,蔣家王朝已經風雨欲來朝不保夕了。
在這種形勢下,以李宗仁為首的桂系還發動了逼蔣介石下臺的強大攻勢。面對眼前重重危機,蔣介石內心不免萬分焦急,為此只好在1月16日召集國民黨會議,商討應付時局的對策。
在這個座談會上,一些人包括部分國民黨人士主張“政府迅速向中共求和”。陳立夫也參加了這個會議,他雖然極力反對求和投降,但面對局勢的發展,他也早已失去了當年的自信,沒有了把握。
這時,蔣介石的下野只是時間遲早的問題,國民黨政權已處於風雨飄零之中。
在時局一天天緊張的情況下,國民黨高官大員早就開始考慮自己的退路了。有的逃往國外,有的出走臺灣,昔日不可一世的達官貴人們,猶如喪家之犬一般,都在匆匆地安排自己的歸宿。蔣介石的兩大親戚孔祥熙,帶頭滯留美國“治病”,宋子文帶頭將鉅額的家財轉移國外。
種種跡象足以說明,眾人對蔣家王朝已不再抱有希望,紛紛為自己謀求生路。
當時,陳立夫的一些親友都紛紛前來勸說他,希望他離開大陸這個是非之地。不過陳立夫還是選擇留在大陸,協助蔣介石維持著國民黨搖搖欲墜的政權。但形勢一天天嚴峻,超過陳立夫所料,蔣介石下野的問題提前來臨了。
1949年1月21日,蔣介石正式宣佈引退。當蔣介石退出會場時,陳立夫為了表示自己的忠心,跟著出來送行。蔣介石在看到陳立夫時,虎著臉怒氣衝衝:“共產黨沒有打敗我,打敗我的是自家的國民黨。”誰知他這麼一說,還覺得不解氣,用手指著陳立夫:“就是你們一班人!”
陳立夫被罵得面紅耳赤,一腔熱情頓時化為冰水,耷拉著腦袋一句話也不敢說。不過陳立夫對自己的定位很準確,他知道自己是離不開蔣介石的。過了一段時間,陳立夫估計蔣介石的氣消了,便又去晉見蔣介石。
這時,李宗仁雖然代總統,但黨國大權還是由蔣介石暗中把持。這一次,蔣介石在看到陳立夫後,說話客氣多了,態度也十分親熱,待之如家人一樣,這就讓陳立夫心中的怨氣也煙消雲散了。
在隨後的談話中,蔣介石告訴陳立夫,讓他在政府中運動孫科和其他要員不與李宗仁合作……陳立夫接受密旨後,便開始暗中活動。不得不說,陳立夫確實是個人才,在他的四處遊說下,李宗仁這位中華民國代總統,幾乎被架空了。
不過另一方面也能夠說,國民黨內部的派系鬥爭非常的厲害。面對危機時,不同派系的人還不能放下往日的成見,依舊在內鬥。這樣做的結果,無疑加速了國民黨的兵敗。陳立夫也跟隨蔣介石,逃往了臺灣!
當時整個臺灣都瀰漫著驚恐、彷徨、混亂的氣氛,人人都在找房子、找食物,為生計而發愁。陳立夫儘管是國民黨的高官,但在大陸時期並沒有斂財,生活非常簡樸。
1950年3月1日,蔣介石復職後便開始收拾殘局,苦心經營臺灣。他採取一系列的措施,先是更換各級人選,大力扶持蔣經國和陳誠的勢力,為未來蔣經國接班作鋪墊。在新的人事安排中,均沒有陳立夫的份兒,這無疑是宣告陳立夫輝煌政治生涯的結束。
陳立夫本身對於蔣介石很忠誠,但是來到臺灣後,蔣介石的種種行為讓陳立夫很是不滿。為此陳立夫便提出:自己要遠離臺灣這個是非之地,遠走他鄉!
陳立夫之所以這麼做,無疑也是有試探蔣介石的意思,看他是否真的不再“使用”自己了。
陳立夫向有關部門打了去美報告,誰知很快蔣介石就批示同意了。陳立夫也明白了蔣介石的意思,於是帶著一家老小準備前往美國。臨行前,為了顧及各方面的影響,陳立夫還是專程向蔣介石辭行。
然而,陳立夫對蔣介石忠心耿耿,蔣介石自己是心知肚明的。儘管從抗戰勝利後不久,他開始對陳立夫有所不滿,多次在公開場合批評他。現如今陳立夫要前往美國定居,蔣介石似乎又覺得做過分了,於是派人送給了陳立夫五萬美元,說是資助他的路費。
1950年8月4日早晨8時,陳立夫攜帶家人由臺北乘飛機啟程,赴瑞士參加“道德重整運動”會議,開完會後再去美國寄居。
這天天氣晴朗,陳立夫不少戰友和老部下都紛紛前來為其送行,場面雖然如此的熱鬧,但陳立夫內心卻難受到了極點:
為蔣介石奔走幾十年,現如今卻落得被遺棄的下場,還要離開故國,遠涉重洋!
當飛機徐徐啟動時,陳立夫向眾人揮手告別,眼中已是盈盈淚水。
陳立夫定居美國19年
離開臺灣之後,陳立夫便先去了瑞士,然後便隱居在美國新澤西州湖林城外的萊克塢鎮。
剛抵達美國的時候,陳立夫還是人在美國心在臺灣,很關心臺灣內部的政治情況。在他看來,自己可以暫取守勢,待情況好轉後,再返回臺灣政界。不過隨著臺灣傳來的訊息,和他所想的情況不一樣,慢慢地陳立夫認清現實後,便不再關注臺灣……
然而,陳立夫長期從事政治,突然一下清淨下來,他難免有些不適應。於是陳立夫靠銀行貸款和朋友們的資助,辦了一個小型養雞場。養雞場從老闆到夥計只有陳立夫和夫人孫祿卿兩人,最興盛的時候,他倆一共養了6500多隻雞。
1951年8月25日,陳立夫的哥哥陳果夫病逝,遠在美國的陳立夫不能送兄最後一程,遺憾終生,他只能在大西洋岸邊灑淚遙祭。
自從陳果夫病逝後,陳立夫的從政之心徹底冷卻下來,開始專心致志的養雞。在養雞這方面,陳立夫知道自己是半路出家,為此便經常翻閱些專業書籍。慢慢地,陳立夫學會了給雞打針、喂藥、撿蛋等。
50多歲的陳立夫為節省運費,便自己買了一輛二手汽車,親自駕車到附近銷售雞蛋。在陳立夫夫婦的苦心經營下,養雞場不僅沒有虧本,反而盈利不少。
陳立夫自己也沒有想到,在他看來:從事實業竟比搞政治順利、有趣!也正是如此,陳立夫便終於從“鬱郁不得志”的苦悶情緒中解脫出來。
陳立夫的兒女,後來曾詢問他,你為什麼要養雞?這又不是你的專業?陳立夫聽後則幽默地說:“雞不會像人那樣複雜,雞比人聽話,雞比人好管。”
在談起父親養雞的這段歲月時,陳澤寵回憶道:
他們那時候生活非常有規律,天亮即起,晚上很早就休息。工作都有一定流程,除了喂飼料,孵小雞、撿蛋、大小分類、洗蛋、稱蛋、包裝和運送外,還要請專家打防疫針。養雞的生活雖然清苦,但一家人卻也其樂融融……
在工作不忙時,陳立夫便會看看書,其中《易經》最讓陳立夫痴迷。他越看越有興趣,於是不停重複地看,最近他竟然融匯自己的體會還寫出許多的讀書心得。後來,他彙集成冊,取名《四書道貫》,成為一部專門研究《易經》的著作。
結果,美國一出版商得知訊息後,搶先買下這部書的版權。出版之後,這部書非常暢銷。這種學術上的收穫,讓陳立夫十分陶醉,他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寄託。
不過很快陳立夫在萊克塢的隱居生活被人知道了,不時便有記者和作家及故舊前來拜訪。雖然陳立夫是在隱居狀態,但他本人還是喜歡熱鬧的人,每每有人前來拜訪他時,他都來者不拒,向客人介紹他的農產、經營情況、讀書體會等。
然而一旦客人詢問到有關臺灣政治及以往在大陸時的經歷,陳立夫要麼裝傻,要麼裝聾。但是,一些記者並不灰心,再三提問,陳立夫實在被問急了,便簡單回答道:“過去國民黨是我一手搞的,過去的黨打敗了,打敗了就打敗了,敗軍之將不可言勇,有什麼好談的……”
儘管陳立夫想要在美國度過他人生中的最後歲月,不過蔣介石並沒有忘記他。
1952年10月國民黨完成對自身的“改造”,蔣介石給了陳立夫兩個虛銜高帽:“國策顧問”和“總統府資政”,並給陳立夫按期寄來薪酬,但陳立夫的職責就是在美國“養雞”、“辦農場”,不能對臺灣之事進行參予。
1957年8月,國民黨八大召開,陳立夫被提名為中央評議委員,蔣介石仍每月給他寄錢。不過這時陳立夫所屬的勢力已經倒下了,沒有任何威脅,蔣經國已經成為了臺灣新一代的政治強人了。
1958年以後,蔣介石曾多次託人告訴陳立夫:“希望能回臺灣看看。”不過都被陳立夫義正言辭地拒絕了。
1959年,陳立夫的老友蔣勻田去美看他,當蔣同他談論政治時,他婉轉地拒絕談下去,還是一-句老話,說:“已經失敗了,還談什麼呢?”
儘管陳立夫不願去傷心之地臺灣,但世間的事情卻又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正當國民黨中央評論委員陳立夫一心撲在養雞事業上時,1961年2月中旬,陳立夫接到蔣介石從臺灣發來的電報:尊翁病危,盼即返國。
在得知這一訊息時,陳立夫內心百感交加。10年前,因為種種原因,他義無反顧地丟下了80歲高齡的老父遠走他鄉,內心很是愧疚。當初哥哥陳果夫病逝,自己就沒有回去,倘若這次父親病逝,自己再沒有回去的話,必被千夫所指。
1961年2月24日,陳立夫帶著夫人抵達臺北機場。陳立夫在抵達臺北時,正下著濛濛細雨,走下飛機後,陳立夫便發現在機場有不少人在等著他,比如說陳誠、蔣經國、莫德惠等人。
歡迎的場面熱烈又盛大!被冷落了多年的陳立夫一下子就受到這麼熱烈的歡迎,內心很是感動。他在機場發表書面宣告:此番他回臺灣純粹是探望病中的父親,沒有任何政治意義,不久後他將返回美國。
陳立夫回到臺灣後,第二天便前往總統官邸拜見蔣介石。從蔣介石府邸出來後,陳立夫便足不出戶,也極少接待客人,除了去自己哥哥陳果夫墓前祭奠外,一心侍奉病重的父親。
在陳立夫父親病逝後,蔣介石夫婦親自前去弔唁,蔣經國任治喪委員會副主任。陳誠、蔣經國等率眾多國民黨要員參加葬禮。
陳立夫辦完父親喪事後,即悄悄返回美國,總共在臺灣呆了42天。回到美國後,陳立夫夫婦又重新開始了自己的生活,過得很是充實。
但好事多磨,1964年10月,當陳立夫夫婦外出旅遊一趟時,一場森林大火燒燬了陳立夫的農場。陳氏夫婦看著眼前的焦土餘煙,想著數十年的心血毀於一旦,陳立夫眼淚忍不住地流了下來。
儘管陳立夫內心很是難受,但他並沒有屈服,反而又開始創業。有之前的經驗,這一次陳立夫的創業很順利,農場很快又恢復了原樣。
在平靜恬淡的田園生活中,夫人孫祿卿甘給陳立夫當副手,每日勞動,十分辛苦,但夫唱婦隨,以沫相濡,日子過得十分愜意。
正當陳立夫夫婦又陶醉在陶淵明悠得自得的村野生活中時,時光進入了1966年。10月,遠在臺島的蔣介石又給他寫來了信。信中蔣介石說,1967 年是他80壽辰,希望陳立夫能回臺灣參加慶祝活動。
歲月流逝,儘管過去陳立夫和蔣介石有那麼多的恩恩怨怨,但陳立夫不想掃蔣介石的興,便立即回信答應了他的邀請。
陳立夫在回到臺灣後,蔣介石便希望他能夠定居臺灣。對於蔣介石態度的轉變,陳立夫是知道原因的,但多年客居異國的生活讓他很孤獨,他十分想念自己的祖國,臺灣雖然不是他的故鄉,但卻是中國的土地,他一踏上這塊土地便感到很親切。
面對蔣介石的熱情邀請讓他回臺灣居住時,陳立夫順水推舟的答應了下來。1969年4月,陳立夫夫婦返回臺灣定居,結束了近20年的流亡生活。
陳立夫的晚年心願
在定居臺灣後,陳立夫並沒有再涉及政治,反而是進入養老模式,生活也很是非常舒服。
1975年4月5日晚11時50分,蔣介石因病逝世,終年89歲。在蔣介石病逝後,陳立夫開始生出一種,促進國共兩黨再度合作的想法。
陳立夫親身經歷過國共兩黨北伐和抗戰時期兩次合作,特別是抗戰時期,國共兩黨從民族利益和國家前途出發,在談判的基礎上握手言和,進行合作,結果擊敗了強敵。
這些事實給了陳立夫很深刻的體會:中華民族合則強大,分則力弱。現在海峽兩岸隔絕了幾十年,為了國家的統一,國共兩黨也定能透過談判而重新合作。
為了推動祖國統一,陳立夫不斷地探求溝通的途徑。
1978年,臺灣即將選舉第六屆“總統”,蔣經國對是否出任有些猶豫。為此谷正綱、張寶樹拉上陳立夫去“勸進”。正是因為這次“勸進”之功,人們將他們三人稱為“前三老”。
1980年,陳立夫得知中共提出的“和平統一祖國”的方針時,內心很是激動。這時陳立夫已經在臺灣定居11年了,他很想讓祖國和平統一,得知這個大陸的這個方針後,陳立夫說了一句:“和談不妨試一試”。不過他的這番言論,立即遭到蔣經國不點名的批評:“這個想法不但是極端錯誤的,也是極端危險的。”
陳立夫在聽到蔣經國的這番話後,內心很是委屈,從此便不再過問政治。儘管陳立夫不再過問政治,但他依舊奔波於兩岸和平統一的前線。
1988 年8月,陳立夫向臺灣《中國時報》記者表示:希望在有生之年看到中國的統一。8月20日,陳立夫會見臺灣“中國統一聯盟”,豪邁地宣稱:“海峽兩岸若透過合作而達到中國統一,中國必將在世界上壯大起來,發揮無比的影響力。”
不過陳立夫的種種建議和方案,都被臺灣當局所否決。這對陳立夫無疑是一個重大的打擊,他不理解臺灣當局為何如此的頑固。但是,他始終堅信:血濃於水的中華民族定能將兩岸融為一體,中國勢必統一。
陳立夫晚年最大的心願便是:在他的有生之年看到中國統一大業的實現!2003年,陳立夫因病去世,享年103歲!
這位愛國的老人在病逝後,有無數人為其送行。他的祖國統一心願,不僅是他自己的心願,同樣也是所有臺灣人民的心願和所有中國人的心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