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武次位面》作者:我是大伊萬
近日,根據美國“動力”網站“Warzone”板塊報道,有美國國內軍迷,拿到了美國空軍馬伕湖空軍基地(Groom A.F.B,也就是著名的51號地區)最新的衛星圖片。在這張衛星圖片中,位於空軍基地左下方、大概在2014年前後開始出現的、一個用途不明的乳白色機庫,目前終於有了動向。
在這架機庫的前方,通向基地左側主滑行道的拐彎處,出現了一架籠罩在特殊的透明機棚下方、似乎使用了灰色塗裝、看起來怪模怪樣的無尾翼飛行器。美國國內軍迷猜測,這架特殊的無尾翼飛行器,很有可能就是美國空軍據說在2020年已經完成首飛的、第六代戰鬥機(NGAD也就是所謂的“下一代空中主宰”)的技術驗證機。
這架神秘戰機的外形特徵
那麼,咱們對於這架奇特的“第六代戰鬥機”,到底應該如何認識呢?大伊萬認為咱們還是先來看一看這架飛機被拍攝之後,在照片上反映出來的一些細節好了:
從拍攝地點來看,馬伕湖空軍基地屬於美國空軍高度機密的飛行特遣部隊管理,從冷戰時期就主要試飛各種稀奇古怪的玩意兒,比如著名的F-117A戰鬥機的技術驗證機“海弗藍”,最早就是從馬伕湖空軍基地飛出去的。因此,這回出現在馬伕湖空軍基地跑道上的神秘飛行器,必然不會是咱們通常認知裡的、美國空軍的現役飛行器,必然是一種尚未揭秘,起碼是沒有批產裝備過的東西。
從這架神秘飛行器的外形和尺寸來看:該無尾翼飛行器似乎帶有一個尖銳的頭部,機翼兩側的大邊條從機身頭部向主機翼延展,看起來線條十分舒展:
機翼似乎使用了類似於F-16XL技術驗證機的雙三角翼氣動佈局,但是翼尖似乎有適合超音速飛行而特化了的圓弧形過渡。機身尾部看不清楚發動機噴口,機身上方也看不清楚座艙,只能看清楚該機沒有平尾,似乎也沒有垂尾;
而從飛機的尺寸來看,美國國內軍迷經過測量後認為,這是一架比蘇-27戰機還要大的飛機,機身長度65英尺,翼展50英尺。但大伊萬也跟著測了一下,從馬伕湖空軍基地滑行道的寬度來看,這一段滑行道寬度僅有25米(也就是82英尺),這架無尾翼飛行器的翼展,似乎距離滑行道60%的寬度還有差距。因此大伊萬認為,這架飛行器的寬度可能在12米左右,機身長度在17米左右,比美國軍迷估算的資料要稍微小一些。
美國六代機的限制性因素
當然,相信國內軍迷最關心的,還是這架神秘的無尾翼飛行器,是否真的是美國空軍正在試飛的“新一代空中主宰”NGAD,大伊萬認為,咱們還應該考慮到兩個限制性的因素:
美軍下一代戰鬥機NGAD想象圖
第一個因素,不排除這架神秘飛機的尺寸,在測量時存在偏差。從衛星照片反映的情況看,籠罩在這架神秘飛機上方的可摺疊式透明機棚,似乎有一定的光線折射效果,這種折射效果,完全有可能讓衛星對這架飛機的外形和尺寸測量失真,從而干擾我們對這架飛行器真實情況的判斷。
第二個因素,從馬伕湖空軍基地的性質來看,該基地應該有一套很完善的防衛星措施,包括衛星過頂預報,主要試驗設施和試驗機型全部安裝在室內,主要的試飛科目在晚上進行等。從這張衛星圖片拍攝的情況看,地面陰影面積非常小,意味著這架飛行器是在午後、稍晚一點的時候被拍到的,而且等於是一架飛機籠罩在一個棚子裡,孤零零地擺在機庫外邊,周圍沒有人,也沒有牽引車。
我們說一切行動總要有其動機,而這種把最高機密的飛行器丟在室外、就蓋著一個機棚、沒有保障裝置、甚至連個看守都沒有的情況,咱們看不明白美國空軍到底要幹什麼。要說飛行整備,後面的機庫難道不能整備、非要把飛機拉到滑行道上?要說飛行保障,周圍又沒有保障裝置,怎麼進行飛行保障?總不至於是所有人都跑去吃飯把飛機忘了吧?
因此,大伊萬認為,完全不排除美國空軍把這架神秘的無尾翼飛行器拉到滑行道上,就是故意想給過頂的商業偵察衛星看的,至於故意給偵察衛星看,到底是因為這架飛機“過於先進,隨便展示”還是“不夠先進,可以展示”,那就是個見仁見智的事了。
美國在全力衝刺六代機
但是,咱們能夠肯定的是,從目前美國空軍現役的、正在試飛的、曾經試飛的機型來看,沒有任何一種飛機,和這架神秘的無尾翼飛行器比較類似,唯一一種有點兒像的是1982年7月3日首飛的F-16XL型技術驗證機。
F-16XL
和這架飛機一樣,F-16XL也使用了一個大型雙三角翼,但卻保留了F-16A/B的翼尖掛架,且F-16XL的最大飛行速度效能依舊不出色,僅有2倍音速,更不用說F-16XL已經是四十年前的老黃曆了,完全沒可能再給美國空軍拉出來“老瓶裝新酒”地試飛一番。
同時,這架無尾三角翼飛行器似乎也確實體現出了美國空軍之前披露的、NGAD的一些技術特徵,比如使用了大型雙三角翼設計,這種雙三角翼設計理論上可以兼顧戰機的全速段飛行效能;比如使用了無尾翼、尤其是無垂尾設計,戰機的垂直尾翼在雷達反射中,是一個相當明顯的角反射器,因此美國空軍認為,下一代NGAD要達成全波段隱身的效果,必須採用無尾翼、無垂尾設計。
殲-20的2001號原型機
更不用說,這架神秘的無尾三角翼飛行器,也符合了美國空軍NGAD專案的研發節點:
畢竟早在2011年中國空軍試飛了殲-20戰鬥機的718技術驗證機後,美國空軍已經啟動了“下一代戰鬥機”的概念研究工作;
在2015年專案轉入預研狀態,首先被稱為“空天創新倡議”(AII)專案,隨後又改稱“下一代空中主宰”(NGAD);
在2018年,美國空軍部長描述稱,NGAD可能會成為新一代的“百式戰鬥機”,而且還準備在2020年完成首飛,同時在2021年,還有美國軍迷在愛德華茲空軍基地附近的一個測試基地,拍攝到了一架怪模怪樣的飛行器;
這一切都昭示著,NGAD的技術驗證機,確實到了應該要出現、只是什麼時候出現的時刻。
此前在加利福尼亞臭鼬工廠附近拍到的神秘戰機
因此總的來說,大伊萬認為,這次出現在馬伕湖基地滑行道上的這架神秘飛行器,有比較大的機率,起碼是NGAD專案的一個技術驗證機,當然有可能並不是唯一的一個技術驗證機,但起碼是其中的一個驗證方案。目前的研發進度和技術狀態,大概相當於上世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美國空軍先進戰術戰鬥機ATF專案中,洛馬公司的YF-22和YF-23的競爭階段。
考慮到美國空軍在最近幾年的幾個專案,如ARRW和LRSO中,都採用了“多輪競標,迭代開發”的研發策略,首輪選擇幾個公司提出概念方案,次輪淘汰一個公司、由其餘公司進行詳細設計,第三輪選擇一家或兩家公司製造驗證機,完全不排除美國空軍的NGAD專案,已經走到了第三輪、也就是實機驗證階段。此次馬伕湖基地滑行道上被拍攝到的這架神秘飛行器,很有可能就是實機驗證階段,某家公司製造出來的一個技術驗證機,不知為何被衛星拍了個正著。
當年同YF-22(F-22原型機)一同競標的YF-23
當然,從技術驗證機轉到正樣研製階段,也就是完成類似於YF-22到F-22,或者718驗證機到殲-20的2011號的跨越:
ATF專案在YF-22的試飛上花了5年時間,從YF-22到F-22又花了6年時間;
718驗證機的時間較短,從2001號首飛到2011號首飛前後花了三年多時間;
再考慮到近期美國空軍授出的、要在2028年為F-35A戰鬥機裝備變迴圈發動機的合同;
綜合考量,美國空軍宣稱,NGAD專案的實際裝備型號,大概會在2030年前後正式列裝美國空軍,是個比較正常的節點。
博物館裡的X-35
美國空軍的新一代戰鬥機節點已經初露崢嶸,裝備節點也基本明確了,那剩下的問題,就是咱們什麼時候才能裝備新一代制空戰鬥機了,其實早在去年下半年,網路上也流傳過一段兒停在某機場的神秘飛行器的照片,外形不能說和NGAD一模一樣吧,但是二者也存在著相當大的趨同設計。
殲20副總設計師龔峰:我們不會躺在殲-20上吃老本
這意味著,中國航空工業的科研人員也一刻不停地沒有停止進步,殲-20型戰鬥機的輝煌已然成為過去,在美國空軍新一代空中優勢戰鬥機面前,中國航空工業也必將接連攻克諸如全頻譜隱身,新一代航空發動機,新一代航空材料和航電系統的難關,盡力做到和美國空軍的新一代戰鬥機並駕齊驅,甚至前後腳完成裝備,重新制造兩國空軍裝備的均勢。我們相信,這一天很快就會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