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35C著艦瞬間
1月24日,美海軍一架F-35C在南海海域著艦期間,意外墜毀,雖然此事已過去數天,但對於事故原因美國軍方卻並三緘其口,避而不談。而就在近日社交媒體出現了一段疑似墜毀影片,從影片資訊來看,在著艦過程中該機似乎出現了著陸航線偏離過大,著艦高度偏差以及疑似阻攔索繃斷等多種情況,而這些原因直接導致了F-35C著艦失敗並墜海的嚴重事故。
然而這麼多問題集中出現在有著豐富著艦的美海軍身確實稀奇,而且作為一款艦載型五代機,F-35C專門就著艦問題進行了多項改進,尤其是雷神公司為該機裝備的聯合精確進近與著陸系統(JPALS)大大提高了著艦效率,提升了著艦成功率。可既然融合了這麼多高精尖裝置,為何還會出現著艦失敗導致墜海的嚴重事故?或許用一句話可以揭露事故本質——產品越複雜,事故率越高。
▲極度依賴GPS的JPALS技術
頗具爭議的JPALS
美軍頗為信賴
聯合精確進近與著陸系統實際上不算啥新產物,早在上世紀90年美國便提出了JPALS概念,希望能夠擁有一款軍用高精度進近與著陸系統,並且明確提出可在能見度為零的惡劣條件下也能幫助軍機完成自動著落。看上去要求不低,但從技術來源來看還是以民航使用的局域增強系統(LAAS)為基礎,延伸而來。這點在美軍提出的專案要求中也有所體現,要求新系統要與LAAS做到基本相容。此後,結合實際需要,再度對要求進行細化,並提出了兩條發展路線,一條是滿足陸軍與空軍使用的LB-JPALS,另一條則是專門為海軍定製的SB-JPALS。這其中SB-JPALS對精度、完好性以及可使用性要求最高,明確要求精度要優於0.3m,可用性達到99.7%以上。
如此極致的要求,確實增加了研製難度,而從雷神後期拿出的方案來看,SB-JPALS由三部分組成——機載端,艦面端以及空間端,使用過程中先由空間端的衛星為其他兩端提供GPS訊號,隨後艦面端計算著艦所需差分以及資訊完好性驗證,隨後傳輸到機載端,機載系統經過接收與測算後調整飛機著陸引數,從而以最佳飛行姿態完成著艦。此過程中,鑑於艦船受海浪影響會產生不確定的偏航與俯仰,為此在系統研製過程中還加入了慣導輔助,以有效檢測並輔助修改著艦引數,從而提升著艦成功率。
▲SB-JPALS應用技術構成
無論是從設計理念,設計基礎還是設計組成,SB-JPALS看上去不錯。而截止目前美軍也已為F-18系列,F-35C以及被取消X47B等多型號搭載了這套著艦系統。從裝備規模來看,對於這套系統美軍還是非常信賴,也正是這種信賴導致部分飛行員在著艦過程中經常僅依靠SB-JPALS完成著艦任務,但物極必反,過度依賴也暴露了問題。
- 並不完美的SB-JPALS
從設計角度來看,對於所有可能遇到的情況與問題,美國軍方在專案研發與使用階段沒少提,但即便如此在實際使用過程中,還是會受到多重因素影響,包括訊號畸變,供電中斷,電離層影響,資料傳輸欺騙,硬體故障等等,加起來存在的可能性光大類就可達十餘種,而任意一種故障出現都會影響SB-JPALS的可靠性,從而影響著艦成功機率,嚴重情況下將直接導致著艦失敗。
▲俄軍電子干擾系統
而在眾多故障中,資料傳輸欺騙美軍最不可控,在該系統設計之初,美軍曾考慮過受干擾的可能,為此還專門加強了抗干擾能力,可這是矛與盾的較量,在實際使用過程中仍存在遭干擾的可能性,況且SB-JPALS系統主要就是依靠GPS系統實現,但對於GPS訊號干擾並非難題。早在2018年北約在挪威地區舉行“三叉戟接點”聯合軍演期間,就曾曝出GPS訊號出現故障,芬蘭當局對此也表示懷疑是俄羅斯對GPS訊號進行了干擾,同一時間,挪威國防部也釋出通報稱,已確認俄羅斯地面部隊間斷性的在俄羅斯西北部與挪威接壤的摩爾曼斯克附近地區釋放GPS干擾訊號。就連隨後挪威海軍“南森”級護衛艦“英斯塔”號沉船事故也與此事扯上了關係。
由此來看,對於GPS訊號干擾存在先例,而一旦出現這種情況出現,SB-JPALS實際效能將大打折扣,此時若美軍飛行員未能及時察覺,仍依賴SB-JPALS,著艦失敗自然也就不足為奇了。從影片資訊來看,F-35C在著艦階段飛行高度,飛行航線處於較為明顯的偏航狀態,這不免令人懷疑SB-JPALS已出現故障。
▲此前“卡爾·文森”號進行了高頻海上演習
飛行員壓力操作失誤
當然除了本身系統故障外,飛行員操作失誤也有可能造成著艦事故。從相關資料來看,此次發生墜機事故的美國海軍“卡爾·文森”號航母打擊群於去年8月初從聖迭戈出發,前往印太地區開始新一輪行動部署,部署過程中該航母打擊群順路參加了“大規模演習21”,隨後又於8月底,在日本海附近與英、日海上力量舉行了多場大規模演習,這期間,也就是9月初,該航母打擊群還進入南海,並分別於9月5日、6日連續兩天進行艦載機放飛演練。這還不算完,同年10月的“馬拉巴爾-2021”聯合演習,11月的菲律賓海域五國聯演以及12月的美澳演習,“卡爾·文森”號航母打擊群也是一個沒落,全都參與。
如此頻繁聯合演習,無論是裝備還是人員都承受了巨大的壓力,尤其是艦載飛行員長期處於高壓狀態,而這種高壓狀態下極易出現判斷失誤,操作失誤,由此將直接影響著艦成功率。對此,美國海軍安全中心給出的統計資料也予以了佐證,相關資料顯示,在2021年最後6周時間內卡爾·文森”號航母發生了至少4起艦載機事故,其中3次發生在1周內,而這4起艦載機事故均被美海軍定位A級事故。雖然對於具體事故原因,尚未對外公佈,但如此頻發的事故也足以證明,“卡爾·文森”號航母現階段正疲於奔命。
▲1月22日“卡爾·文森”號位置
而且,不要忘了此次美軍事故發生地點還有一個特殊背景——中國南海。根據“南海戰略態勢感知”釋出的訊息1月22日,Planet衛星於當天上午捕捉到美海軍“卡爾·文森”號航母打擊群與日本海上自衛隊在沖繩以南的菲律賓海域就相關科目進行聯合演習,由此推測1月24日,美海軍“卡爾·文森”號距離臺灣本島不算遠,直線距離很可能不足400公里。而根據臺灣“防務部門”公佈的資訊,就在23日、24日兩天,解放軍派出了總計52架次軍機對臺灣東南空域、西南空域進行了例行巡航,以24日為例,解放軍一架運-8反潛機更是深入臺灣“南方及東南方空域”。
▲運-8反潛機深入臺灣“南方及東南方空域”
從距離上來看,我軍軍機距離美航母打擊群並不算遠,可能雙方距離已小於美航母350海里的防禦範圍,這種情況下美軍必然出動艦載戰鬥機,此時中美軍機有極大機率出現隔空相望的情況,不過這種相望對於我軍壓力不算大,畢竟是在我們家門口,反倒是美軍飛行員無法對局勢進行及時有效預判,在這種背景下,其心理壓力可想而知。而巡航時的高壓狀態,在返航時必將放鬆,由此出現戰機操縱失誤,造成戰機著艦失敗,也就不足為奇了。
阻攔索斷裂
此次事故原因,從前期來看幾乎都將矛頭對準了航母阻攔索的斷裂,在此次曝光的影片中也確實出現了一根疑似阻攔索的斷裂,彈飛的畫面。事實上,對於F-35C著艦問題,早在多年前就曾有過曝光,該機型為此還獲得一個外號“三線機”,什麼意思?原來早在2016年美軍使用F-35C進行了連續100次的著艦測試,而測試結果顯示80%的著艦結果均是“尾鉤掛在3號攔阻索”,“三線機”由此得名。
▲疑似阻攔索斷裂
從後期調查顯示,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主要得益於SB-JPALS的精準著落,可如此精準卻反而導致3號阻攔索承擔壓力要遠超其餘幾根,磨損程度也遠超其他。結合近期美軍高強度聯合演習,有理由相信,這根3號阻攔索已出現嚴重磨損,但並未對其進行及時更換,如此一來即便F-35C成功勾上阻攔索,由於繃斷,一頭扎入海中也就是必然了。(額外提一句,據稱為避免著艦過於精準,美軍正著手有意增加著艦誤差,調整SB-JPALS的精準度,可這種調整誰又能保證不出問題)。
綜合來看,此次事故並非單一因素造成,但無論是何種原因,都要提一句話,南海不適合美軍,前腳核潛艇剛撞壞,後腳艦載機又一頭扎入大海,如此頻繁且嚴重的事故還不足以提醒美方嗎?離南海遠點,這不是美軍該來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