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戶外運動的習慣數年之後,會不會使身體變得“皮實耐用”,不論三伏天還是三九天都可以穩定地應付自如?事實證明,並非如此:反而越來越發覺自己的身體狀態與“精氣神”會有明顯的起伏,且與氣候環境變化密切相關,變得“越來越敏感”。一群運動愛好者彼此交流心得,又發現:雖然每個人都會有“狀態隨氣候環境起伏”的現象,但其實每個人最佳狀態與最差狀態所對應的氣候環境特點是不一樣的:有的人“怕熱不怕冷”,有的人“怕冷不怕熱”;有的人習慣於“晨練狀態好”,有的人則習慣於“夜練”。這種差異很難通過後天的訓練所統一,於是推論:每個人對外在氣候環境的感應是天生的、而且可以很不一樣。除此之外,還發現:經常在同一時間、同一地點“偶遇”的人,彼此身體狀態與“精氣神”的“脾氣”往往很接近——看來,“偶遇”的原因並不是只是“心有靈犀”和“緣分”吧。堅持運動的收穫之一,就是可以更多更準確地摸索出自己的這套生物學規律,這對於調整工作生活的作息來說大有好處:在好狀態下工作,在不好狀態時休息,提高效率。另外,對於“防病、治病”來說,目前整個醫學領域,其實很多疾病的發病機理都沒搞清楚是怎麼回事。結石、老年痴呆、腫瘤等等,呈現出來的結果看到了,但到底是怎麼發生的?能不能在早先的體檢時提早預判出來並糾正?現實與理想還存在很大的差距。另一方面,遠隔萬水千山、終其一生都沒未曾謀面的倆人,會患上同樣的病,病理學切片也如此接近。而跟他們一起生活著的、有血緣關聯的家人們反而可能終其一生也並不會患上同樣的病。而同樣的病、同樣的藥,治療效果卻可以大相徑庭。種種現象放到一起,指向了一個可能的解釋:有血緣關聯的家人,身體狀態與“精氣神”的“脾氣”可以不同,而這種自身環境與外部環境互相作用的長期累積,導致了最終呈現的各種疑難雜症。只不過這種長期累積的“不良習慣”太過微小,以致於自己也覺察不到、旁人也覺察不到,所以“目前還找不到明確的病因”“尚不清楚發病機理”。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儘可能的避免生病?居中守正,防止過偏:無論什麼好東西、貴東西,“偏食偏用”就容易日積月累生出病患;五穀雜糧花著吃,經常換換環境、換換習慣,就可以有效避免出現未知的累積。
sponsored links
身體狀態與“精氣神”的變化
分類: 星座
時間: 2022-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