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穹明靜,圓月懸空”,每逢中秋之夜,我們總是對親友、對往事、對人生多些許柔美的憂思!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等千古流傳的名句絕句不禁環繞在心頭!
無可辯駁,對於月亮的情愫在華夏文明中具有舉足輕重的文化內涵!時光斗轉星移、月有陰晴圓缺是我們最為樸實宇宙自然觀!月亮在我們心中不僅僅是自然宇宙的一部分,是一種文化,更是我們視若神靈的重要組成部分!
月亮不但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是安邦定世的法器,比如后羿射日中的嫦娥奔月,比如集觀天測地大成的《周易》,囊括萬物生靈的自然哲學鉅著《道德經》因其派生的道家文化就有求雨星月圖符圖騰等。月亮衍生的文化綿延不絕貫穿華夏,諸葛三分天下、兩晉玄學、【袁】【李】《推背圖》、程朱理學、陸王心學等等,多多少少都涉及到月相變遷的因素!
月亮為歷代文人墨客提供了無數的創作靈感及無限想象的可能,好的千古作品讀來如身臨其境,或共悲或共喜,或意境纏繞恍如隔世!
詩歌中有關月亮素材的作品成為華夏文明最為璀璨的組成部分之一!素有華夏第一詩人或開山鼻祖的屈原,因堅持美政思想終不得志,鬱郁而仰望星空之時忽視了月亮的柔美終得《天問》,在集大成的《楚辭》如同皇冠上鑽石!對於月亮的言志託思寄情,在唐宋詩詞中達到了空前絕後的巔峰,可以說唐詩宋詞已把月亮寫“絕”了,後世偶有佳作也是殘羹剩湯罷了!在寓意月亮的詩歌中,太白又幾乎霸佔了所有描寫月亮形態、志趣、情愫等詩篇詩句之最,獨中秋之月被坡公收入囊中之外但已是宋詞。
太白之月首推《古朗月行》: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青雲端。仙人垂兩足,桂樹何團團。白兔搗藥成,問言與誰餐?蟾蜍蝕圓影,大明夜已殘。羿昔落九烏,天人清且安。陰精此淪惑,去去不足觀。憂來其如何?悽愴摧心肝。
這首詩幾乎包含了月亮的各種形態、神話故事及太白所有的情愫、志趣,可稱經典之經典!
再看《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這是太白大病初癒之後的大感慨,離開蜀地之後一生灑脫仙漂的太白幾乎沒有故鄉的概念,可見當時太白情緒之低落程度!
此外《子夜吳歌•秋歌》、《月下獨酌》等等,月亮已不是主角,主要還是對邊塞戰爭些許憂慮及個人政治抱負無法實現的申述等。
唐詩裡杜甫的《月夜憶舍弟》、《月夜》等,張九齡的《望月懷遠》,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也算是託月寄情的經典之作。王維的《竹裡館》,李賀的《馬詩二十三首》,李商隱的《錦瑟》等也有描寫月亮的經典名句。
宋詞裡首當其衝就是坡公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等。此外,范成大、呂本正、周邦彥等都有描寫月亮的經典長短句傳世。
由於中華民族經歷了漫長的農耕文明,農作基本依節氣時令而動,逐步形成了祭祀或歡慶且民間約定成俗很多活動日,有些是自下至上推動,有些是文人墨客倡導,有些是官方人心思定法定,中秋節就是這樣,起源於上古時期的祭月節,最終形成在“秋分”節氣前後的一個節日,與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並稱中華民族四大傳統節日!
舉目望天(日、月),低頭面地,老百姓日復一日的勞作,節日是解決溫飽生存之後的歡慶感恩行為,不像文人墨客的言情言志的高度。太白的詩歌追求飄逸灑脫空靈,過於個人之感之情表達,這就是為什麼比如中秋節關於月亮的詩篇詩句反而是諸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月是故鄉明”等被穿越時空膾炙人口的傳誦原因所在吧!
就此擱筆!中秋圓月之日,祝福所有的家庭闔家歡樂、幸福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