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時,不喝杯奶茶總覺得缺點啥?
明明已經吃得很飽了,
卻忍不住再吃一點某種食物,
如果你也有過這類情況…
注意啦!
這可能是你對食物“上癮”了!
到底怎麼界定自己是單純貪吃,
還是真正的“成癮”行為呢?
成癮性飲食行為
生活中,我們對“食物上癮”的普遍認知可能是,無法不吃某些食物,或是因壓力過大、情緒不好等原因而持續地過量食用?但真正的“上癮”不止於此!
2015年,在美國與其他國家中最常使用來診斷精神疾病的指導手冊《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中提出,診斷對某種物質是否存在“成癮疾患”的標準應包括三點:產生耐受性、具有戒斷症狀、具有依賴性。在最近更新的版本里還加上了一條——“渴求,或有強烈慾望,或迫切想要攝取物質”。
也就是說,食物“成癮”除了想吃、愛吃、常吃,還會體現於無法理性地控制某種食物的食用量和食用時間。
同時由於超量且無規則的食用,導致自身對食物的耐受性增強,一旦戒斷,就會產生包括焦慮、沮喪和憤怒等消極情緒,進而重複甚至加劇暴食行為。該類症狀與藥物成癮、酒精成癮的行為特徵相似,同時還會出現交叉敏化現象。
食物是怎麼讓人“上癮”的?
為什麼奶茶、奧利奧會出現成癮性?我們卻不會對白水煮青菜上癮呢?
這就必須要了解飲食成癮背後的機制。有研究認為,人類進食是受人類腦中的犒賞系統“多巴胺系統”的調控,這套犒賞系統還涉及了乙醯膽鹼、阿片類物質等多種神經遞質。簡單地說,就是飲食會讓我們感到快樂和滿足。
隨著進餐食量的增多,多巴胺、乙醯膽鹼的分泌會增加;阿片類物質則與中樞特異性受體相互作用,能緩解疼痛,產生幸福感。最終讓人們處於進食興奮狀態,無法控制自己的食慾導致過量進食。
食物的致癮成分是影響食物成癮的關鍵因素,常見的致癮成分有鹽、糖、脂肪、咖啡因等物質。這是因為這些成分將賦予食物更佳口感和風味,充分刺激人的食慾,愉悅人們的感官神經。
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麼蜜餞、可樂、薯片、巧克力、臘肉、蛋糕等總是讓我們又愛又恨,割捨不下了!
如果我們想要判斷自己是否已經產生了食物成癮的行為,可以利用耶魯大學開發的一種名為耶魯食物成癮量表(YFAS)的研究問卷,用於評價受試者是否食物成癮(FA)。擔心自己對食物成癮的朋友,可以直接在網上搜索進行答題測試,當然這隻能作為參考,實際的診斷還需要找專業人士。
其實在我國,食物成癮的問題雖然並不突出,這可能是由於中國人的體質,常常在過多攝入過多高糖或油炸食物後,除了長期體現於長胖外,短期內爆痘也是常有,因此會提醒我們,間接對這類食品產生厭惡情緒而自覺抵制。
喜愛美食的心並沒有錯,
保持對食物上癮風險的警惕性,
適時適量就好啦~
你對哪種食物有點“上癮”嗎?
別錯過社長為你準備的好禮
今天最後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