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高梅電影公司製作的《貓和老鼠》,可以說是很多90後的童年記憶。
這部從1940年開始播出的動畫,向觀眾講述了湯姆和傑瑞這對冤家間的種種衝突鬧劇。直到最近看到一支《貓和老鼠》交響樂現場演奏影片,才發現這些動畫片中的背景音樂已經深深地刻在了腦海中,音樂響起時,湯姆和傑瑞追逐的身影彷彿就在眼前。我突然意識到,在那個還不識字的年紀,正是這些音樂,讓一部沒有臺詞的動畫片變得如此生動有趣、引人入勝。
點選觀看:《貓和老鼠》交響樂演奏現場 當音樂一響起,腦海中自動填補畫面_那些讓人驚歎的演奏_騰訊影片
01 用音樂支撐情節
《貓和老鼠》的曲作家斯科特·布拉德利(Scott Bradley)堅信:“動畫音樂的未來,應該是故事和音樂同樣重要,且相互依賴支撐。”在《貓和老鼠》中,它的音樂不僅配合情節發展,還是主角湯姆和傑瑞的“語言”;同畫面一起主導了故事的敘述,從聽覺上製造了和視覺相同,甚至超過視覺的戲劇性效果。
巴黎第三大電影與視覺研究院(IRCAV)副教授、作曲家米歇爾·希翁(Michel Chion)指出,在音樂中,“重量”通常可以透過樂器的音域來表達;“暴力”可以透過複雜或快速的旋律來傳遞;“痛苦”經常透過刺耳不和諧的和絃和聲等來表達。
例如在經典的《貓的協奏曲》(Cat Concerto)中,當傑瑞出現在湯姆的琴鍵下之後,湯姆敲擊琴鍵的力量、傑瑞在琴鍵下的亂竄、以及湯姆和傑瑞內心情緒變化,都透過音量、音調的變化以及旋律的選擇被呈現出來。
點選觀看:貓和老鼠最經典的一集,貓的協奏曲
02 音樂啟蒙
搜尋《貓和老鼠》的背景音樂,立馬會跳出各種古典音樂曲目:肖邦的《大圓舞曲》、貝多芬的《月光奏鳴曲》、約翰·施特勞斯的《藍色多瑙河》……有人調侃:“《貓和老鼠》才是我的古典樂啟蒙老師。”
鋼琴家郎朗在《千里之行:我的故事》裡,也說到過自己因為《貓和老鼠》愛上鋼琴的經歷。
除了古典交響樂,《貓和老鼠》中還使用了大量的爵士樂,從 20 年代的交響爵士樂(Symphonic Jazz)和 Dixieland 爵士樂,到 30-40 年代的大樂團搖擺樂(Big Band / Swing),再到 50 年代的 Bebop 爵士樂應有盡有。
除了爵士樂,貓和老鼠還使用了大量現代主義音樂,尤其是無調性音樂。布拉德利經常自由地在調性音樂和無調性音樂中來回切換——打比方說,當湯姆非常理智的時候,就會用調性音樂;一旦事情失去控制,湯姆開始瘋狂,可能就會切換到無調性音樂。
《貓和老鼠》成功做到了將音樂與動畫融合,讓觀眾願意去接受不同型別的音樂。
03 動畫片不該失去“靈魂”
比起《貓和老鼠》,幾十年後,作為孩子啟蒙的動畫片,配樂水平似乎還下滑了不少。特別是面向低齡觀眾的作品,配樂存在著曲目單一、與劇情割裂、缺乏音樂性等種種問題。原因其實也很簡單,複雜精美的配樂需要更大的成本投入,對作品音樂的投入大部分都用在了OP、ED上,或者是動畫公司缺少動畫配樂相關的音樂人支援。
布拉德利曾經在一篇文章裡展望動畫配樂和現代主義音樂的未來:
「如果要我來展望未來,我覺得 1946 年的動畫片音樂會愈加現代化,用更強的室內樂風格來進行管絃樂配器,並完全消滅掉『春之歌』(注:指門德爾松那首)那樣的套路。」
「只有動畫片才會給電影作曲家這個機會,來寫一首 6-7 分鐘長的創作,一直能被觀眾聽到而幾乎不會被打斷。」
「動畫片就是為現代主義音樂而生的,或許能夠成為這種配樂方式的理想試驗場。從此動畫片將成為電影音樂的領導者,而不再是沒爹孃的紅毛小子。」
斯科特·布拉德利(Scott Bradley)
音樂在動畫片中的角色不應該只停留於背景音樂,它可以凸顯畫面效果,可以敘述畫面外的劇情,可以自然地連線情節......孩子們的動畫片不該只滿足於故事的闡述,對觀眾審美能力的提升也是動畫片不該丟失的一部分。
來源:數字音樂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