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經歷了百年千年的古村寨大多分佈在湘、雲、貴、川幾省,多是當地少數民族長期生活的地方。這些古村寨大部分隱於深山繁衍生息,民居都是依山而建的木質結構的建築,以其獨特的原生態的民族風俗,成為了獨一無二的世界級景觀。
就是這些原始的“夢中桃源”,也有令人憂心之事,那就是火情。因為住房都是木質建築,又互相接連,一旦發生火災最容易“火燒連營”,難以施救。千百年的古村寨風貌將不復存在,這是無法用金錢來彌補的。
且舉範例,以警示世人之心。若不然,再見當地民族之風土人情只能在殘垣破敗的照片裡了。
貴州黔東南州榕江縣晚寨村
榕江縣寨蒿鎮晚寨村是一個有名的民族風情旅遊村寨,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單位,這裡最為著名的就是侗族琵琶歌,以婉轉抒情、悠揚動聽而聞名遐邇,晚寨因此又被尊為“歌鄉”。
2007年2月13日下午16:00,晚寨村一個4歲的小孩用火柴點燃堆放在自家廚房內的刨木花,引發一起特大火災,受災162戶912人,毀房140棟419間,直接經濟損失97.2萬元。一個以侗族琵琶歌聞名並列入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民族旅遊村寨就這樣毀於一旦。
貴州黎平縣地捫侗寨
還是貴州。
在黎平縣清水江支流源頭的大山深處,隱秘著地捫侗寨,寨中至今儲存著完整的侗族原生態文化,寨內有侗戲班子近30個,有宛轉悠揚的侗族大歌,有原始造紙技術、傳統紡織印染技術等等,堪稱民間藝術的海洋。
唐朝時期地捫就已建寨,具有“千年侗寨”、“侗戲之鄉”之稱。可就在2006年4月14日,侗寨也遭受了“火燒連營”之痛。
當日凌晨,因癱瘓在床年近八旬的一位老人用火盆烤火,不慎引燃衣被而發生村寨火災,致42戶人家39棟122間木屋被燒燬。清一色木質樓房的千年古寨,一夜之間遭到了重創。
最後古寨雖得到重建,但那個世代棲息,難以舍離的家園已改變了原始的韻味。
湖南懷化市通道侗族自治縣播陽鎮
通道縣,位於湖南西南,南接廣西,西臨貴州,是三省要道,古稱“南楚極地、百越襟喉”。
播陽侗鄉,被譽為“湖南的香格里拉”,通道坪坦河邊,三五里就能見大寨,河上的普修橋、普濟橋、回龍橋、回福橋,座座都是文物。多為木結構的吊腳樓、棟棟相連形成的大“團寨”,寨中的小路很窄。
久居此處的侗族人自己紡紗織布,侗錦、侗帕、侗帶聞名於世;他們自己娛樂,多聲部的侗族大歌,曾轟動法國巴黎;他們的蘆笙,曾到北京為毛主席表演過。他們的節日多得數不清。
立了冬幾乎天天過節,就是過路人都會被請進屋,享用他們的米酒、酸魚、酸肉。
一千多年來,這裡的侗族形成了自己的語言——侗語,並有了獨特的文化:侗族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較高,他們流行“祭薩”,“薩”即祖母的意思,“祭薩”即崇拜祖母,此外沒有其它的圖騰。
從古到今,侗族青年男女均可自由戀愛,晚上男孩到心儀的女孩子家裡去坐著唱歌,俗稱“坐夜”,父母均不會干涉。情投意合的就往往一坐通宵。
侗族在遇到婚娶大禮時,侗族同胞不送禮金,賓客們自備糯米飯、帶著臘魚臘肉一起聚餐慶祝。侗民們流行吃“合攏宴”、喝轉轉酒。合攏宴選在寨中寬敞之處,各家各戶拿出飯桌、或用洗乾淨的木板連在一起,擺成長龍式的宴席,菜餚、酒水均由各家各戶自辦自帶。 “轉轉酒”就是飲酒時不分場合地點,也無賓客之分,酒杯相傳,一人一口。
古代侗寨一般很少起火,首先有嚴峻的鄉規民約約束。
在古代,如果哪家不小心失火導致寨子受災,輕則這一家要殺豬宴請全寨子的人以示贖罪;重則要被驅趕出寨子甚至處以沉塘的族法。但按現在的法律制度,私刑已屬違法,侗民緊繃的防火神經也在慢慢鬆弛。
此外,古老的侗寨非常重視水的儲備,家家戶戶都備有“太平缸”,大的缸內可以容納近五擔水左右,每晚必須挑滿,既備第二天生活之用,也隨時應付可能發生的小火災。家家戶戶還備有魚塘,也是為緊急防火做好儲備。
可惜,從2012年1月30日到3月9日,侗鄉里龍吉村、駱團村、和上湘村因電線老化,居民使用電器不當,分別引起3場大火,又一個千年侗寨被毀得面目全非,一片狼藉。3個村共計受災群眾達800餘人,經濟損失達750餘萬元。
雲南省臨滄市滄源縣翁丁老寨
翁丁古寨位於瀾滄江畔,有著400多年的歷史。
翁丁,佤語的意思是“雲霧繚繞之地”。“翁”為水,“丁”為接,翁丁,就是連線之水。有水的地方才有靈氣,藍天白雲之下,溪水潺潺之間。
翁丁佤寨坐落在森林和群山的環抱中,鮮少有外界侵擾。直接從原始社會跨入了社會主義社會,大量的原始習俗得以保留,是中國迄今為止儲存最為完好的原始群居村落。這裡沒有鋼筋水泥,也沒有紅磚綠瓦,有的只是原始的茅屋,一個個錯落有致的小茅屋,一定在歷史的長河中經歷了太多。裡面仍然保留著最為完整的佤族圖騰、森林、寨樁以及祭祀房等,一切都在訴說著佤族的滄桑歷史和千年傳承。
佤族寨樁
部落建築風格統一,同是全木結構茅草屋。主要以竹子、草片為原材料,茅草頂蓋均為手工編織而成。茅草房分為幹欄式和落地式兩種,其中幹欄式茅草房,下部用來飼養牲畜和堆放雜物,上面則是居住的茅草屋,其特點代表了佤族的原始風貌,是佤族文化的結晶。
竹樓靜聳,小徑通幽,時光穿越了千百年,翁丁卻是一個亙古不變的印記。
翁丁寨裡寨外的一切事物都是佤族歷史文化的自然博物館,如同阿佤山的縮影一般,記錄著佤山的遠古和現在。寨子裡迄今還保持著男耕女織的傳統,拉起紗線就地織布的場景在這裡隨處可見,這樣的純粹與簡單,遠比想象的還要美妙。
翁丁佤寨的民風民俗是整個佤族地區文化傳承發展的縮影,是世界佤文化的源生地、是中國部落文化最後的活體、是佤族文化的活態博物館。翁丁古寨是佤山群落中最獨特的一處風景。
“原始部落”文化成了知名的旅遊“打卡”地,吸引了無數遊客流連忘返。
2021年2月14日17時40分,被《中國國家地理》雜誌譽為“中國最後的原始部落”的翁丁老寨,一8歲小孩在古寨內玩火不慎引起了嚴重火災。
105戶房屋,只剩下三四戶沒有被燒燬,造成直接財產損失813.48萬元。
經現場檢查複核,滄源翁丁原始部落文化旅遊區已不滿足4A國家級旅遊景區條件。按照有關規定,雲南省文化和旅遊廳對滄源翁丁原始部落文化旅遊區作出取消等級處理。
祖先留給我們的原始、原生態的文明經過歷史長河的天災人禍,能認知的已越來越少了。每一次災難都意味著有一種傳承文明將在人們眼前消亡且不可複製。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加強保護意識,共同守護屬於民族的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