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述
就現在的遺體處理方式而言,很多人已經不在選擇傳統的土葬,而是將逝者的屍體送進殯儀館,最終在焚燒爐的大火下被燒的一乾二淨,只剩下一罐骨灰留給親人紀念。
現如今殯儀館焚燒爐中炙熱的火焰最少可以達到870度的高溫,在這種即便的溫度下,一具完整的屍體最終焚燒出來的重量可能不及原重量的3.5%,逝者身體上的任何東西都給燒沒了。
這時就有人好奇了,連骨骼這般堅硬的東西都無法抵擋烈火的焚燒,那基因呢?
基因作為人類遺傳學中最至關重要的東西,雖然它的存在難以用肉眼去察覺,但我們確確實實能感覺到它的存在,焚燒爐的大火可以將基因焚燒殆盡嗎?又或者剩下的骨灰中藏著人體基因的秘密,最終被骨灰盒掩埋到地底,徹底被人遺忘。
基因獨具遺傳魅力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基因是謎一樣的存在,因為它無法用肉眼察覺,而是存在於血液深層次下的神秘物質。但實際上,基因在人類文明進化的過程中仍有跡可循,就像兒子像父親,女兒長得像母親一樣,這種帶有血脈傳承屬性的成長軌跡正是基因的延續方式。
基因也被稱為DNA,也就是脫氧核糖核酸的縮寫。在生物學的研究中發現,DNA是一種生物大分子,是由核苷酸重複排列組成的長鏈聚合物。就像是一顆枝繁葉茂的大樹,DNA作為大樹的主幹為樹葉輸送源源不斷的養分,而碳基和糖類集團藉此互相互動形成枝繁葉茂的盛大場面。
科學家曾做過實驗推演,得出的結論是:如果你想要尋找一位和自身DNA完全相同的人,至少需要嘗試三千億次,其成功的機率也是三千億分之一。由此可以看出,DNA就像是人體的專屬名片,幾乎沒有完全相同的DNA,就像沒有紋理一致的落葉那般獨一無二。
不過這並不代表DNA無法傳承下去,就像我們上文中提到的那般,父親和兒子血脈相連,其DNA序列組成自然是有相似性的。
按照科學的話語來解釋這一現象:即在人類繁衍的過程中,生殖細胞可以透過減數分裂生成精子和卵細胞,精子中包含著父親的遺傳資訊,卵細胞中包含著母親的遺傳資訊;當精子進入卵細胞後,受精卵也就形成了。
這時候孩子的基因序列就在受精卵中重組合成,然後形成一個完整的主體,最終衍化成胚胎的形狀。
生命的延續實際上是一項非常神奇的過程,其血脈相承雖然有跡可循,但仍然會發展成預料之外的狀況,孩子雖然和父親很像,但又不至於完全長成父親的模樣,這就是DNA從中作梗了。打造屬於自己的“個性標籤”,這大概就是DNA在出生時就賦予我們的天賦。
值得一提的是,DNA的範疇要比基因大上許多,可以說基因就是DNA,但卻不能說所有的DNA都能被稱為基因,只有DNA序列上的有效遺傳片段,才能被我們稱之為基因。
從這一方面來說,基因更像是DNA的濃縮版,也只有基因序列在有效的發揮DNA賦予人體的全部職能,這也是基因獨具魅力的地方。
火化下的基因無處遁形
那麼就有人好奇了,基因可是藏在人體細胞核內的秘密武器,其在高溫的炙烤下會像血液一樣蒸發,還是變換成另外一種形式儲存下來呢?
客觀來說,不管是DNA還是基因,本質上都屬於非常耐燒的物質,甚至航天科技還將部分動物的DNA提取出來做防火材料,如此可見DNA的本事。
自20世紀開始民間也有很多高校致力於DNA的開發與提取,如義大利都靈理工大學就曾成功從鯡魚精液中提取DNA,用來提升棉織物的阻燃性和熱穩定性,不過這項技術的成本實在太大,如果不是非必要的話,很少有人能如此奢侈用DNA來做防火隔熱的材料。
但這並不代表DNA或者基因的耐熱性都不行,記憶在受熱後會產生磷酸和含氮基團,前者的化學成分賦予了其高度的穩定性,烈火很難破壞它的穩定結構;而後者在被火焰吞食後會釋放氨氣。
氨氣我們應該比較熟悉了,它本身就具備阻燃效果。這樣也就是說基因是很難被烈火燒燬的,雖然其原有的序列會在火焰下逐步分解,但釋放出來的部分仍然具有高度的隔熱性。不過這並不代表基因就無法被火焰消滅,要知道題主的問題是基因在人火化後會去哪了。
一般來說殯儀館為了確保屍體能夠焚燒殆盡採取的是熱量極高的火焰,而且屍體再被火化的環節中要燃燒1-2個消失。在最低870度的高溫下,任何基因形態都不可能儲存,更不要說大火得灼燒2個小時了。
就算基因具備一定的阻燃性,但這畢竟是有限度的,基因會在火化時被徹底消滅,最終化為氣體,也就是人眼中看到的黑煙飄向空中。
結語
可能還有朋友比較好奇,既然基因無法在烈火中撐住,那屍體在火化後剩下的粉末又是什麼東西呢?
這裡我們就要提到,人體中真正抗熱性強的物質可不是基因,而是組成人體基本框架的骨骼;我們看到的粉末狀的物質,基本上都是在烈火中撐下來的骨頭碎片,也就是人們口中稱呼的“骨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