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了值班,也沒有什麼事,翻開了微信讀書,三天讀了一本九夜茴的《匆匆那年》。
一本記錄80後成長的日記,一部落入俗套的劇情以及結果,但卻像個炸彈,在腦海裡揮之不去。
人在宇宙中就是滄海一粟,萬物皆有生長規律 ,青春期懵懵懂懂的情感,可以說是大腦發育體液調節與神經調節的共同結果,但這個結果是最真摯,最純潔,不摻雜任何雜質的感情。喜歡一個她,會找機會靠近她,哪怕只是和她說一句話;會找機會博得眾人眼球,只希望喜歡的那個她個得到注意;放學後在回家的路上,在後面默默關注著,也能讓自己開心好久好久。賈寶玉初見林黛玉,心生歡喜,無處搭話,卻也用了那句最俗的“妹妹可曾讀書?”。每個人都有一段這樣美好的回憶,也許隨著時間流逝慢慢暗淡,也許一直壓在了心中。沒錯,這就是人性。如果在青春期的教育中一直被老師家長打壓提防,而不是正確的引導,我想用泯滅人性不足為過。
直到讀了《匆匆那年》,突然覺得高中時期的愛戀還是需要傳統教育的適當打壓。16歲的年齡,正是立志的時候,人生是多樣的,志趣是多向的,我們現在和古人不太一樣的就是古人在16歲左右的時候已經成家,而我們現在卻面臨著學業。其實學生時代喜歡一個人,沒有什麼錯,最怕的是誤以愛情為人生中的志向。方茴是一個慢熱型的女孩,但也是個意志堅定的女孩,她用心說出來的話,便是諾言,也成了生活的信條,人生的志向。她也用了10年去消化淡忘曾經的誓言。
我們會上同一所大學嗎?
會的
會一直在一起嗎?
會的
會一起畢業嗎?
會的
會結婚嗎?
會的
會有小孩嗎?
會的
會一起白頭嗎?
會的,一定會的
也許有時候,偷偷的喜歡,過了那個年齡也就過了,但也註定失去了一些東西,註定成為了回憶,成家和戀愛本來就是兩碼事,但又看起來模糊不清。
為什麼喜歡那個她而後面又丟棄了那個她?書中沒有寫,然而那首《匆匆那年》,道明瞭原委:
匆匆那年我們
見過太少世面
只愛看同一張臉
那麼莫名其妙
那麼討人歡喜
鬧起來又太討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