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陶瓷愛好者,那麼去北京故宮一定不能錯過陶瓷館,那裡很多器物都是清宮舊藏,精品當中的精品。
在眾多器物當中有一件定窯的孩兒枕,被列為一級甲的文物,故宮博物院鑑定意見為:定窯孩兒枕,海內僅存,塑像栩栩如生,為定器的佳作。鑑定人為耿寶昌和劉伯崑。
定窯是繼唐代的邢窯白瓷之後興起的一大瓷窯體系,宋代六大窯系之一,是宋代五大名窯中唯一燒製白瓷的窯場,以其白中閃黃的釉色和獨特的裝飾方法獨步宋代白瓷之魁。
主要產地在今河北省保定市曲陽縣,因該地區唐宋時期屬定州管轄,故名定窯。
故宮的定窯孩兒枕,高18釐米,長30釐米。以孩兒背為枕面,孩兒兩臂交叉環抱,頭枕其上,臀部鼓起,兩隻小腳相疊上翹,一副悠閒自得的樣子。
細節的刻畫既寫實又生動傳神:孩童清眉秀目,眼睛圓而有神,小胖臉的兩側為兩綹孩兒發,身穿印花長袍,外罩坎肩,下穿長褲,足蹬軟靴,手持繡球,其花紋清晰,衣紋流暢。枕的底座為一床榻,榻為長圓形,四面有海棠式開光,開光內外模印螭龍及如意雲頭等紋。底部素胎無釉,有兩個通氣孔。此枕整體線條柔和流暢,兼具實用和欣賞價值。
開光指宋代匠人將建築物的窗戶造型運用到陶瓷上, 以達到凸顯繪畫主題的目的。通常在磁州窯的山水詩文枕等處比較常見。
在《中華紫禁城》一書中記載了這樣一個傳說故事。在古時曲陽,有一對夫婦以燒窯為業,手藝精巧,生意興旺,唯一的遺憾就是沒有孩子。
一天晚上,妻子做了一個夢,夢見一個小孩闖入懷中。醒來之後,根據夢境畫了一張小孩兒圖。她丈夫依照圖紙用瓷土塑造孩兒形象,燒製成一個瓷枕。他們天天枕著這個瓷枕睡覺。後來妻子真的懷了孕,生了一個活潑可愛的小男孩,竟與那瓷枕上的小孩兒一模一樣。
如今在河北曲陽有許多仿燒這種孩兒瓷枕的作坊,大都以北京故宮博物院的孩兒枕為藍本,或模印,或注漿成型,有白釉的,還有綠釉的。大的尺寸與故宮博物院的相仿,小的才十幾釐米長,看上去也惟妙惟肖。至於市場上和民間私下收售的定窯孩兒枕,也大都出自曲陽。
在中國傳統觀念裡,兒女成雙,家庭才會更加幸福美滿,夫妻恩愛,但少了孩子,終歸是有些缺憾。這件定窯孩兒瓷枕不僅反映了匠師們對生活情景的真實捕捉和高超的藝術再現技能,還透射出當時人們質樸的審美情趣和樂觀向上的生活信念。
兒童的面部天庭飽滿,雙耳肥大,是屬於傳統觀念上的“富貴”之相,同時也反映出工匠們健康向上的精神狀態和對生活的熱愛。
定窯中嬰童造型的孩兒枕屬於雕塑藝術瓷枕,用的是拓印的裝飾技法。
工匠將事先雕好原胎,用瓷泥將其翻製成模具,經過低溫燒製成陶模,最後利用成型的陶模進行拓印。整個孩兒枕也不是一氣呵成,而是將瓷枕的若干部分粘接拼合而成。採用拓印的製作工藝,所以此窯系所生產的嬰童造型枕,型別相對統一,每件作品都有類似之處。
臺北故宮也藏有一件定窯孩兒枕,高18.8、底長31釐米。造型與北京故宮所藏類似。釉色象牙般均勻滋潤,底露胎無釉,鐫刻有乾隆癸巳(1773)春的御製詩一首。詩曰: “北宋出精陶,曲肱代枕高。錦繃圍處妥,繡榻臥還牢。彼此同一夢,蝶莊且自豪。警眠常送響,底用擲箋勞。”該詩在乾隆《御製詩集》中題為“詠定窯睡孩兒枕”。 可見這件定窯藝術珍品深得皇帝喜愛,也證明流傳有序,自然被列為臺北故宮的國寶。
細看之下,臺北故宮所藏的孩兒枕,外罩坎肩上印有連錢紋飾,連錢紋被視為“連環不斷,福澤綿延”的吉祥圖式被廣泛運用,瓷枕、衣服、傢俱、建築等等,無所不包。
眾所周知,臺北故宮的館藏文物是以北京故宮為基礎的,當時的運輸量有限,很多文物的挑選自然是精益求精。
孩兒枕並不是某一窯場所專有,各窯口生產的孩兒枕各具特色,形式多樣。但無疑定窯產的孩兒枕在瓷塑領域是首屈一指的,兒童的造型寫實,可謂精美絕倫,讓人過目不忘。
不僅反映出宋代定窯工匠高超的瓷塑技能,同時也是宋代民風民俗的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