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中關村銀行和遼寧振興銀行釋出公告稱,為加快數字化轉型步伐,將停辦現金收付業務。難道這代表著金融行業數字化時代開始邁出去現金化的實質性步伐嗎?
其實,數字化是一種非常成熟的資訊傳輸技術,是計算機之間傳遞資訊的語言。就其本身而言,只不過是一種工具載體,在貨幣領域內的作用就是提高貨幣流通的效率,減少流通成本,但絕不可能代替貨幣的作用,因它根本就不是貨幣。
但在生活中,隨著傳統支付方式躍升至數字移動領域,人們僅需一部移動終端,便可省去小額支付頻繁交易、找零的麻煩,又避免大額支付攜帶大量現金的安全風險,持有現金的實用性顯得越來越小;又如在銀行業務中,儲戶只需在手機上,足不出戶就能辦理各種現金往來業務,相當於把銀行開在家裡,銀行網點的作用也似乎在減弱。
那麼,隨著數字化經濟時代的發展,我們真的不再需要現金了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貨幣誕生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從充當一般等價物的貝殼到各種貴金屬,再到紙幣,無一不是以實物形式存在。所以只有在數字貨幣完全取代實物貨幣之前,所有的貨幣發行仍然會秉承這一實物原則。這符合人類社會的商品交易規則和歷史習慣。至於數字貨幣什麼時候能夠完全取代實物貨幣,則取決於一個國家整體的經濟水平、科技水平,和更重要的政治穩定和主權完整度。但我認為兩者共存會是一種長期常態,畢竟數字化和數字貨幣對執行環境和使用裝置都有著高度依賴,這十分考驗一個國家的綜合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