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箭軍某部副所長楊必武,給人的第一印象是精幹。他個頭不高、板寸短髮、平時話不多,可提起所從事的導彈科研專業,就會滔滔不絕,眼中光芒四射。
近日,在火箭軍的“在黨旗下成長”優秀共產黨員先進事蹟報告會上,楊必武從白山黑水到南國密林跋涉攻堅的科研故事,透過“雲端”傳遍座座導彈營盤:新中國成立70週年閱兵式上,他參與研製的武器裝備精彩亮相,令世界矚目、國人振奮;西北大漠演訓場上,他領銜完成的科研成果落地生根,大國長劍揚眉出鞘、亮劍生威;高手雲集的科技創新賽場上,他幫帶培養的科研新銳一路過關斬將,殺出重圍、摘金而歸。
帶著光環進部隊,迅速成長“幹大事”
這段時間,楊必武格外繁忙,筆記本上記著他滿滿當當的工作安排:某系統研究透過立項審查,10多項工作全面鋪開;一項重大科研專案進入關鍵階段,百日攻堅吹響“集結號”……
那一年,完成11年本碩博連讀的楊必武,帶著滿身光環走進某部大門。這些光環包括大學期間發表論文27篇,獲4項發明專利授權,獲得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三等獎,擔任博士班班長,當選全國學聯代表。
室主任趙敬民想試試這個新分來的學習尖子的“火候”,於是交給楊必武一個課題:野戰條件下人工消霧技術研究。同事一聽便樂了,對他說:“這可是個大難題,哪是你這個毛頭小夥兒能解決的?”
可楊必武不信這個邪。他跑遍國內幾座霧城採集資料,走進基層部隊瞭解需求,踏訪氣象部門求教取經,半年後就拿出一份詳盡的課題報告。趙敬民看了後稱讚道:“有思路對策、有資料支撐、有裝備構想,雖說按現有手段難以實現,但我喜歡你這股‘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勁兒。”
科研如登山,每次抬腳都充滿困難、挑戰和風險。作為科研團隊中最年輕的“選手”,在開展導彈發射車底盤課題研究期間,楊必武和團隊進行了60多次會商、40多輪方案修改,最終研發的導彈發射車底盤,突破多項關鍵技術,通過了全天候多地域考驗,幫他們捧回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為解決大型裝備野外搶修難題,楊必武歷時幾年研製出某型裝備,一舉破解“老大難”,成果獲國家2項發明專利。
這些年,楊必武幹了很多“大事”,雖然這些成績很多並不為人所知,但他很喜歡“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感覺。
鉚定地面裝備攻堅,率領團隊不斷“升級”
楊必武所在單位的實驗室外牆上,一塊科技創新團隊的標牌格外醒目。曾經名不見經傳的地面專業團隊,如今成了單位科研攻關的“金字招牌”。在科技創新團隊標牌的揭牌儀式上,領導說:“楊必武把‘冷板凳’坐出了熱度,也彰顯了一名科研人的黨性溫度。”
導彈要飛天,“底座”是關鍵。幹導彈科研的人都知道,“底座”上的事大多與地面專業有關,但要想在地面專業幹出彩並不容易。正當楊必武在導彈武器研究領域幹得風風火火的時候,一項地面裝備改造攻關任務擺到了他的面前。
那年夏天,一次發射演練鳴金覆盤,武器裝備的故障大多出在地面裝備。單位領導幾經研究論證,決定改進地面裝備效能,可這個任務要誰來擔綱領銜?物色了一圈,大家把目光落在年輕的楊必武身上。
“這個任務,我接了!”沒等領導動員,楊必武倒先表了態。第二天,他就帶著團隊出發,上高原、鑽深山,到陣地、進班排,用了大半年時間對演練中暴露的故障點進行全面覆盤,終於找到了“病灶”。
楊必武決定給地面裝備來一次“大手術”,實現“多型歸一”。他毫不猶豫地讓出某型號導彈副總師頭銜,帶著幾個年輕骨幹,從零開始鉚定“地面”打響攻堅戰。
鏖戰4個多月、開展700多次測試、對比分析了20餘萬條資料……再赴發射場後,楊必武和他的團隊交出一份令人滿意的答卷:地面裝備完好率大幅提升。
當年底,他們捧回所在室歷史上第一張集體二等功獎狀,全室歡欣鼓舞、士氣大增。
這些年,楊必武帶領的創新團隊不斷“升級”,被火箭軍樹立為“十大礪劍堡壘”,多人被評為火箭軍導彈專家、進入專家型人才方陣。
高標準嚴要求,守護大國重器
採訪中,楊必武的老領導、研究員候立平說:“有些人對楊必武有意見,我聽了不少他的‘缺點’。”記者一愣,可候立平卻笑著不緊不慢地解釋說,“他太‘苛刻’了,老是盯著效能極限、引數邊界搞科研,因為標準太高,經常把合作單位逼得叫苦連天;他太‘犟’了,有一回因為研究確定技術指標,他與一位型號總師爭得面紅耳赤,我好心勸他們各退一步,沒想到被他‘懟’了回來;他‘架子大’,有的人想與他‘坐一坐’,有的人想請他到學術活動‘應應景’,他都不留情面地拒絕。”
候立平講的這些“缺點”,不正是一名科研人應有的境界追求嗎?
楊必武為人謙和,給人的第一印象有些“書生氣”,可一搞科研他就立馬“變臉”。
一次,某型導彈裝備進行質量評估和效能檢測,楊必武作為現場負責人,一雙眼睛鷹隼般注視著每個細節。果然,他發現一個部件的外觀尺寸誤差超過幾毫米,當即叫停。
“對於這麼大的裝備車,幾毫米相當於萬分之一,沒啥大事的。”裝備生產單位的同志趕緊“說情”。
“差了這萬分之一,哪來的萬無一失?”面對現場數十位權威專家,楊必武毫不留情,為大國重器的質量和效能“守底”。
2020年3月,第二十二屆中國科協求是傑出青年獎名單出爐,全國15名科研才俊獲獎,楊必武名列其中。他說:“作為科研人,實事求是重於生命,這份榮譽是褒獎勉勵,更是鞭策警醒。”
常年早出晚歸、超負荷運轉,楊必武身體屢屢亮起“紅燈”。他乾脆在鑰匙扣上掛個“寶葫蘆”,隨身帶著“救心丸”。和楊必武打了10多年交道的專家黎蘭得知此事,送給他一句話:“胸有激情不躺平,個子不高敢頂天!”(記者 張 強 通 訊 員 李永飛 李兵峰 張常偉)
來源: 科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