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部彈性跟龍頭股的選擇息息相關。
以下皆老生常談。
不僅僅是因為龍頭的漲幅、爆發力、永續性所導致的最終贏利性,佔據絕對優勢,通常是非龍頭個股的兩到三倍,而且龍頭股的安全性,以及從容退出性都有比較大的保障。龍頭通常有以下五個特徵:
1)起步階段持續放量,偶有調整,但量能不會輕易萎縮,量在價先,量能是起步階段觀察和鑑定是否龍頭的唯一指標,而不是漲幅;
2)通常就板塊而言,創業板要優於滬深其它板塊;
3)龍頭的概念通常會比較明確而單一,並不發散或涉足多個概念板塊;
4)起步階段相對市值較小,有一定優勢,但不是絕對指標;
5)龍頭的客觀屬性,決定了它和以下因素都無直接聯絡,比如,是否有減持盤,是否有可轉債,短期業績如何,是否有機構或重要私募持倉。
資金的趨同性,是一個神奇的過程,一旦龍頭崛起,無論資金是密集或接力驅動,龍頭的發展將帶動整個板塊行情的發展。
一輪龍頭行情,通常由五個階段構成:
1) 龍頭啟動期,這個階段核心原則就是看量;
2) 龍頭調整期,這個階段原則上不出現MA3<MA5,或即便出現,也能在兩到三個交易日內進行反包,新高迭出;
3) 龍頭主升浪,這是最肥美的一段時間,量能較起步階段略有縮減,但整體依舊處於放量狀態,動能澎湃,漲勢如潮,龍頭股也會在這個階段,拉開與板塊其它個股的距離;
4) 龍頭衰竭階段,這個階段股價出現上下區間震盪,量能逐步縮減,這個階段不排除有各類持續利好出現,市場整體依舊還是積極的,通常也就是在這個階段,MA3大機率會跌破MA5,但股價整體還在MA30上方進展;
5) 龍頭結束期,通常伴隨的是一根標誌性的放量大陰線,行情逐步衰退,乃至結束。
大家可以看看,個別個股是如何引領元宇宙行情的,又或是今年九月份以來的英偉達。
毫無疑問,在以上五個階段中,你的資金是有三個位置可參與的,當然你的資金也是分步參與的。第一個參與位置,是啟動期;第二個參與位,是你的資金撤出其它觀測指標,在龍頭主升浪的前期,進入龍頭個股;第三個參與點,是在主升浪每20%的贏利基礎上,可以新高浮盈加倉。
而退出階段很明顯,就是衰退期的第一個三破五,一次性出去,如有可能,刪除自選股,“永別了,武器”!
從上上週五開始的數字貨幣行情,來勢洶洶,多隻個股繽紛多彩,競相爭奇,但整體,我的感覺,還是處於行情起步階段,而且這波行情的持久度亦需觀察,有龍頭胚子,但不明確,行情早期總是如此,我們經常說,做個股要穩準狠,做龍頭行情則更是如此。
我是希望這波行情是跨年的,而且能帶動一大批尚在底部的數字新基建個股,貫穿明年全年。這裡的數字新基建包括但不侷限於數字支付、大資料、資料安全、資料中心、5G、工業網際網路,以及能和新能源或元宇宙疊加的相關板塊,甚至包括綠色金融、軟體及文化建設、數字版權,等等。
從各方面瞭解的情況來看,選擇人民幣數字支付進行突破,也是合情合理的,一個是部分甚至全部替代微信和支付寶,在整個經濟生活中的作用,當然是中長期,尤其是資料層面的國退民進,和國家對資料安全的集中控制;另一方面,目前的數字支付板塊,大部分體量都小、功能單一,而且以民企為主,這裡面應該還醞釀著一系列併購重組的機會,另說了。
二十多年以來,我一貫主張,在經濟和景氣至少中等偏上,板塊和個股大體往上,市場逐步暖心的那一段時間,擇其中的強勢股,分享一瓢水。或者明確了在這個階段,一波行情,擇其龍頭,攀附一個階段,苟且獲利。你們都已經很熟悉了。這是我們的主要贏利邏輯。不再贅述。
但是我們還是會經常遇到,或者規避不了,底部彈性,它大部分時候沒有魅惑力,甚至和價值投資的“便宜、合適”建倉相匹配。然而,實踐中表明,底部彈性大多數時候是陷阱,非常難處理,這裡主要指的是時間上的確定性,和贏利上的確定性。
我認為只有以下三種情況,屬於可嘗試的底部彈性。請注意,底部指的是相對較低的一個估值階段,只是相對,並無勝算,一定是絕對底部。彈性,指的是較高的贏利賠率。
哪三種情況呢?
一、突發或異常情況,導致的大盤、板塊以及其中的個股,進入一個非常規,甚至非理性的超殺階段,而且是超殺階段的末端,並且整個板塊或市場已有明顯的往上驅動。
這裡包括,比如說,去年三月份的美股行情,其中典型個股有Beyond Meat、Peloton、蘋果,等等。
又比如,兩年前的幾家外資做空機構,針對安踏。
簡而言之,在這些非理性、驅動的結束階段,果斷建倉,還是有一定的安全性,和贏利預期的。
這就是所謂的抓住了“市場有效性”失控的情形,順其自然獲利而已。
二、併購重組個股的中後階段。
案例就譬如國慶節後我們分析的恆大汽車,以及A股四季度的一些案例,這裡不具體舉例。
這類底部彈性,比上一類更難把握,除了資訊不對稱所造成的啟動時間、啟動幅度、爆發力、風口,以及具體重組要素以外,還有多個因素也在提升或打壓這種彈性,比如,是否創業板或科創板,是否所重組的行業正在當下風口,以及併購重組資訊所披露的充分性,等等。
毫無疑問,因併購重組而產生的底部彈性也非常性感,它的優點是敢於加大倉位、放心持倉,以及順其自然等待。它的缺點也很顯而易見,準確時間的不確定性。
三、市場板塊處於相對底部時,由於技術、政策,或其它原因,所引導的結構性板塊行情。
這一類底部行情,或者叫底部板塊行情,最重要的操作要點就是抓龍頭。
這類行情還包括一個特殊板塊,就是跟加密貨幣相聯動的相關美股,簡稱幣股。它們的代表有MARA、MSTR、SI、RIOT、Coinbase,等等。這些幣股彈性,給了超過60%的平均漲幅和彈性。又會再來一次這樣的機會嗎?
幣股的優勢,是它的底部彈性要明顯大於幣本身,而且還有一個7*24小時交易的幣引導,這裡有個時間差,再加上幣股的整體性比較強,所以幣股彈性也比較簡單透明,我也把它歸納為結構性行情之一種吧。
二十多年以來,我能所歸納的底部彈性行情,就是以上三種。其中,三相對容易,抓龍頭即可(配置不超過兩個品種);二最難,甚至有時候很誅心,但收益最高;而一則是聽天由命了。
在我們的交易邏輯裡面,只有底部彈性的甄別和發現,並無抄底一說;只有對底部彈性所誕生的龍頭及其強度的順勢而為,而不是泛泛配置,浪費該底部彈性。
智者見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