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20日應邀出席“反思歷史虛無主義研討會”,紀念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和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週年為,以下是我在研討會上的發言整理。
壹
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開始的,到1945年8月15日結束的東北抗戰和東北抗聯,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歷史中有著非常之特殊的歷史地位,不僅此,即使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史,亦有相應的獨特的歷史地位和意義,我以為,正確認知和表達東北抗戰和東北抗聯,既是對過去歷史的尊重,也是對現在的現實的啟示,更是對必將到來的將來的理性交待。
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就是東北抗戰的起始點,雖然中華民國領導人蔣介石和東北軍領導人張學良在九一八事變中持有完全不抵抗政策,以空前絕後、刷新歷史的姿態拱手交出廣袤、富饒的東北,但英勇的東北人民並沒有因此屈服,各種各樣的民間抗日活動隨之興起,而馬占山將軍領導的義勇軍在齊齊哈爾地區的抗日活動曾經一度轟動中國,極大激發了中國老百姓的抗日熱情;同時,活躍在東北各地的土匪鬍子(山林隊)、黑幫組織、豪紳私人武裝,還有東北軍散落於各地的低階軍官,以及大量從朝鮮流亡中國的反日好漢們,紛紛都對侵華的關東軍拿起了刀槍。
當是時,中國共產黨在江西中央蘇區剛剛建立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第一時間向侵華的日本軍國主義宣戰----由中共中央直屬的中共滿洲省委從瀋陽遷至哈爾濱,當時滿洲省委的領導人如羅登賢、武懷讓等從上海的中共中央接受的任務之一就是領導東北人民的抗日運動;也就是在此等前提下,中共中一大批既有學問又有見識,更富有實際武裝鬥爭經驗的年輕精英們被直接派往北滿和南滿各地,具體領導抗日武裝,後來成為東北抗聯最著名軍事領導人的楊靖宇、趙尚志、周保中都身列其中。
在九一八事變之後不久,中共已經提出建立“抗日統一戰線”的方針,因之才有了楊靖宇去磐石、趙尚志去珠河組織當地游擊隊的執行行動,而在他們到達目的地之前,其實這些地方游擊隊裡也都有中共黨員在參與領導,只是統一建制、統一思想的抗日隊伍還沒有完全成型。
而在1931年和1932年,全世界最大的法西斯頭子希特勒還沒有在德國上臺掌權,德國也還不是一個法西斯國家,墨索里尼雖然很早在義大利上臺,但在當時,義大利法西斯對全世界的影響並不大;倒是九一八之後,由於蔣介石和張學良的不抵抗,由於日本關東軍可以如此輕而易舉地佔領中國東北,使軍國主義在日本國內政壇獲得了極快的上升通道,迅速使日本變成了一個地道的法西斯國家,日本天皇亦從此成為世界第一個法西斯君主。
這就是我們現在要說的,東北抗日和東北抗聯打響全世界最早開始反法西斯戰爭第一槍的有力依據,而從1932年日本在東北扶植偽滿洲國溥儀政權(先是執政後是皇帝)起,偽滿洲國就是以純粹的法西斯政權面目出現的,可以說,在東北抗戰14年漫長過程裡,東北的抗日英雄們是在與兩個法西斯政權進行著殊死搏鬥,這讓東北的抗日運動面臨著常人不可想像的巨大困難。
貳
日本,本是太平洋西部一個只有37.8萬平方公里國土面積的島國,而在其發動侵華戰爭並迅速佔領中國東北之後,僅是東北四省(黑吉遼熱)的面積就達到了日本本土的兩倍以上,這亦使關東軍在日本軍界、政界的地位陡然提升,我們現在仍能從一些當時日本政要的表述中查詢到他們自己對此戰績的驚愕和成就感;日本佔領東北之後,在高層,其實興起了一派主張先長期經營東北,以待再擴大侵華戰爭的政治家,現在看來,可能這些人的主張更具長遠眼光,倘如此,恐怕日本最終吞併中國全境的夢很有可能最後實現。
當然,所謂長期,到底有多長,又成為當時那一派日本政治家們的軟肋。
從現在可查到的資料看,蔣介石領導的中華民國,與裕仁天皇領導的日本帝國,這兩個國家的諸項經濟指標在1931年九一八事變之前,到1937年的七七事變之後發過相當大大的變化,1937年日本的工業總產值為60億美元,中國為13.6億美元;日本鋼產量為635萬噸,中國為55萬噸;日本的石油產量為39.3萬噸,中國只有0.02萬噸;與此相對應的,日本一個野炮師團有步槍9800支,輕機槍290支,重機槍100支,火炮104門;而中國一個甲種師有步槍3821支,輕機槍274支,重機槍54支,火炮48門;日本海軍艦艇數量有200多艘,共77.1萬噸,中國海軍艦艇數量66艘,總噸位才5.9萬噸;日本軍隊共有飛機2625架,中國有600架,其中作戰飛機只有305架。
表面看,這是一種有點兒令人匪所思的對比,讓人對1930年代的日本經濟發展瞠目結舌,但你若能深刻理解日本在侵略中國東北並建立了傀儡的溥儀政權之後所實施的“日滿經濟一體化”策略,使中國東北的礦產完全附庸於日本的工業經濟體系,即“工業日本,原料滿洲”便也不足為奇了。
蔣介石的國民黨政府輕易丟掉東北,使日本在整個1930年代輕易從中國東北攫取了大量的資源和能源,更便利地兌現其侵華策略中“以戰養戰”的設計,而這個設計的成功,亦使七七事變之後的中國在中日全面戰爭爆發之後變得極為被動,致國民黨軍隊縱有數百萬軍隊,仍節節敗退。
有人沒槍,有槍沒炮,有炮沒炮彈,現代戰爭,排在第一位的是工業實力的較量。
這時我們再回過頭來去觀察一直堅持在東北進行抗日武裝鬥爭的東北抗聯和其他抗日組織,應更能對他們當時所面臨的困難之大感同身受,也更能對他們英勇無畏的愛國主義氣節感佩至極。
東北抗戰和東北抗聯,當時是在與一個遠比中華民國要強大和富裕得多的日本帝國對抗,而且是在一個獨立封閉的體系內的,幾乎是十幾年內無糧草外無救兵的“絕境戰鬥”,到1940年代初,幾乎到了丟掉一條槍就少一條槍,戰死一個人就少一個人的地步。
自始至終作為東北抗聯領導核心的中共在1920年代末期就向東北派出年輕而優秀的精英力量,此後14年,滿洲省委(後分成南滿、北滿和吉東3個省委)、東北抗聯與長城以南的中共中央、中央紅軍(及其後的八路軍、新四軍)各自孤懸,幾乎再無直接聯絡;而同時,中共在東北領導的抗日活動又受到蘇聯出於當時對日本妥協策略的嚴重壓制,孔慶東先生曾有一個類比的說法說得甚為準確,即東北抗聯之艱苦,遠在萬里長征之上;非但如此,紅軍長征只用兩年即告完成,而東北抗聯最為艱苦的時間長達數年,數以萬計的英雄好漢、熱血青年最終竟至幾乎死絕喪盡。
令人想來至今仍會扼腕嘆息。
叄
說到中共在東北領導的抗日武裝,在當時受到蘇聯特殊時期對日政策的壓制,這又不得不得細說一下當年活躍在中國東北的諸種政治力量。
由斯大林領導的蘇聯,曾歷史上第一個承認了由日本軍國主義扶植起來的溥儀政權(1932年9月23日,蘇聯同意偽滿洲國向莫斯科等城市派駐領事官員),這當然是出於蘇聯不希望與遠東的軍事強國日本發生過早和直接衝突的特殊策略,其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全程,蘇聯對中國的援助也最主要投放於國民黨政府,而沒有更多投注於“階級兄弟”中國共產黨。
其實,說到共產主義在中國東北最早的活動者,既不是中國人也不是蘇聯人,而是朝鮮人,從1923年起,已經被日本亡國的朝鮮共產黨精英就流亡中國東北從事反日活動,之後才有了中共和蘇聯共產黨、共產國際的逐漸加入,這中間也發生過共產國際1929年強行解散朝鮮共產黨的事件,還有類似發生在1930年代中央蘇區AB團事件的肅反運動,朝鮮共產黨曾遭受到重大損失,可以說,東北抗日和東北抗聯的14年,也是存在於東北的國際共產主義力量內部在對日策略、政治傾向、軍事方針、權力範圍等方面不斷角逐的過程,究其原因當然有很多,但我個人覺得與中共中央,尤其是毛澤東作為最高領導者的中共中央(遵義會議後)沒有直接領導東北抗日運動有莫大關係。
箇中遺憾,難以說盡。
肆
彼時,東北完全處於日本關東軍和偽滿洲國統治之下,業已投降日本的蒙古貴族的軍隊在東北也曾有軍事存在,國民黨(東北軍)仍有一部分力量潛伏東北組織反日活動,當然,在更為廣闊的東北的農村和山區,打著各種各樣旗號的土匪、山林隊此起彼伏。
據另一種說法,當時的中國東北,雖處於日本關東軍嚴酷統治之下,但另一面它又是全世界的武器交易熱點地帶----這也導致了東北抗聯在長達14年的抗日戰爭中,很少出現嚴重的缺槍少彈的窘境。
以中共直接領導的東北抗聯的戰鬥為核心的東北抗戰,14年裡所面臨的政治形勢之複雜,且這種複雜又具有相當之獨立封閉的系統之尤,至今尚未被學界完全瞭解和研究盡透,可以說,是上述已述及未述之複雜狀況,主要決定了東北抗戰和東北抗聯的過程與結果;在全民族抗戰爆發之後,抗日戰爭一般被分成防禦、相持、反攻3個大階段,但從局域上說,東北抗戰的規律卻完全不同,因為到1940年代初,在東北抗聯幾近失敗退到蘇聯之後,東北的抗戰之火也隨之幾近熄滅,真正的亡國氣氛開始籠罩東北人民。
日本在佔領了中國東北,並經歷了長時期對反日力量的瘋狂鎮壓、屠殺之後,同時也在東北實施了一系列以法西斯專制機器保障之下國家治理政策,這當然首先是為了其能夠更迅速地掠奪東北的能源和資源,支援其滅亡全中國和全亞洲的野心,其次,這也是日本侵略者試圖用更多的政治、經濟、文化手段治理東北,以漸漸收拾東北的人心。
家在吉林通化的著名抗日英雄王鳳閣,早年曾是東北軍的軍官,後因不滿軍中腐敗,放棄軍職回家鄉經營家族產業,九一八事變之後,王鳳閣變賣了家中的數十間房屋和其他家產,購置槍彈,拉起一支抗日隊伍,並在吉林東部地區很快打響旗號,在1930年代初,他在日本人眼中是排在楊靖宇之前的第一號匪首,終於在1937年,在日軍和漢奸軍隊的圍攻之下兵敗,被殺害於通化。
這裡有一個令人深思的細節,在王鳳閣被日軍斬首之後,日本人又將他的妻子和4歲的兒子同時殺死於王鳳閣的遺體旁,而王的4歲兒子臨死之前喊出的是“我是大清國的人,不吃滿洲國的糧”----試想,即使當時在王鳳閣這樣的民族英雄家裡,對中華民族、中國人的認同感仍然不如對已經亡國20多年的大清王朝的認同感。
我以為,這是一個研究和描述東北抗戰絕對不可以忽視的現實情況,即失落於日本之手的東北地區的最廣大的人民那時對“我是一箇中國人”到底有怎樣的認知和共識?
如果,這種共識不能堅定地存在,就讓為了保衛這種共識而拋頭顱灑熱血的抗日誌士們的鬥爭行動失去了更為深厚的文化和情感土壤,就無法真正使抗日運動如在長城以南一樣真正動員起全中國人民的加入。
在絞殺南滿抗日武裝的軍事行動中,日本人成功地堅持了“擒賊先擒王”的策略,在王鳳閣被害,王鳳閣領導的義勇軍被打敗之後,日本人又發現楊靖宇在南滿抗日運動中的領袖作用,於是才出臺了所謂“打抗聯先於打山林隊,打楊靖宇的抗聯先於打其他抗聯”的討伐策略,而在楊靖宇於1940年初犧牲之後,東北抗聯和東北抗日都一下子真的落入低潮。
伍
很遺憾,我透過對東北抗戰和東北抗聯的較為深入的研究,發現存在於東北本土人民意識中的那種國家民族共識雖然有,但並不非常堅定,而且,作為已經對中國東北垂涎、覬覦幾十年的日本軍國主義,他們在佔領東北之後逐漸推出的一些治理政策,其實也正針對於此,正是為了更加削弱這種共識性。
經過對當時偽滿洲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狀況的研究,我不得不承認,其實日本人對東北的管治手段,並使之產生更大的支援其滅亡全中國企圖的力量,遠比國民黨政府對長城以南的那部分中國的管治手段,並使之能更有力地支援反抗日本侵略中國的力量,要高明和強大得多;從另一種意義上說,雖然日本在偽滿洲國扶植了溥儀皇帝,而中華民國早就廢除了帝制,但若以現代國家的眼光看,彼時的中華民國尚不如彼時的偽滿洲國更具現代國家特徵。
更不要提在1931年之前,中國東北實際上是由張作霖父子(家族)的奉系軍閥控制,其實實行的是準帝制政體。
應該說,在1930年代,中國東北民間對“我是一箇中國人”的認知和共識並不那麼強烈,也是讓東北抗戰和東北抗聯雖然一方面英烈無數,另一方面又是叛徒眾多,在楊靖宇部隊最後失敗的原因裡,程斌、張秀峰等一連串叛徒的出現佔了很重的份量;當然,在東北抗聯裡出現大量叛徒的另一個原因,應該與這支能在很短時間裡聚合起來的數以萬計的抗日隊伍裡,其實本來就良莠混雜有莫大關係,而隊伍建立之後即面臨嚴酷的戰鬥,根本沒有可能使其完全洗心革面成為革命武裝----加之,何況在當時,連東北抗聯的領導人們,東北三個省委的領導人們,自己也無法直接得到遠在延安的中共中央的領導和指導。
陸
14年裡,東北抗戰和東北抗聯,曾湧現出了無數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蹟和英雄人物,這些英雄,無論他們參加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運動,還是參加了民間自發的抗日運動,其實他們面臨的困難和危險都是一樣的。
東北抗戰的英雄序列大體可分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之下的東北抗聯英雄群落、東北軍抗日英雄群落、朝鮮共產黨抗日英雄群落和民間抗日英雄群落4大群落,當然,這些抗日英雄群落只是相對獨立而已,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和不同情境下,這些群落往往相互交集,互為補益,當然也會有磨擦和矛盾,甚至還形成過嚴重衝突。
東北抗戰的這4個抗日英雄群落,他們各自有不同的政治信仰和政治基礎,是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這一共同目的讓他們走進一條戰壕裡來,同仇敵愾,共同戰鬥,並在那14年裡創造了無數光輝業績而值得後人無限紀念;與此同時,又由於他們發端的政治信仰和政治群體不同,甚至曾是強烈的不同,即使在共同的民族氣節支配之下,難免也會發生這樣或那樣的不默契,加之當時之時東北極為複雜多變的政治鬥爭氛圍,這些不默契亦會造成對抵抗侵略這項共同事業的種種不同程度的傷害。
說生在那個年代的中華民族仁人志士,都承受著空前絕後的歷史責任和歷史負擔,這話一點兒不假,他們中的絕大多數者,人生匆匆不過二三十年,或者三四十年,在正是最好年華之時就為這個國家和民族獻出了寶貴生命,如此慘痛人生悲劇之慘痛可能是當下的我們無法完全理解和體會得到的。
但不管如何,你一定要記得,我們今天實實在在的和平生活,卻的確是建立在他們當年慷慨情願的拋頭顱灑熱血的奮鬥之上,不記住他們,我們這些後代仰愧於天,俯愧於地。
柒
越是更加理性地研究、討論和更加準確地描述、重現東北抗戰,尤其是其中最中堅力量東北抗聯的過往,就趙會更加清晰地發現,那些血肉模糊之下的歷史裡埋藏著的那些深刻社會邏輯與革命哲理。
不管從1931年到1945年的東北抗戰的過程有多麼複雜,它總的大矛盾和大規律還是清晰存在的,即國家民族矛盾與社會階級矛盾的雙重並行。
一方面,日本軍國主義侵佔中國東北,並試圖以此為跳板最後吞併全中國的行動和意圖,使之成為全中國的敵人,當然首先是東北人民的敵人;另一方面,作為第一個在地球上建立社會主義國家的蘇聯,同時更是作為全世界帝國主義國家的首要敵人存在著,雖然蘇聯在二戰中的大部分時間對日本採取妥協的軍事外交策略,但無論是蘇聯還是日本,它們都深刻地知道,蘇日之間必有一戰,這兩個國家的實質敵對的社會制度已經決定了這場戰爭的到來。
誕生於1921年,卻在1920年代後期才進入中國東北進行大量政治活動的中共,又是中國最早向日本侵略者全面宣戰的政治組織,而且這種宣戰從一開始就不只是姿態,而是帶著鮮明的組織和執行性,即它最早於1932年提出了“抗日統一戰線”的對日方針。
東北抗聯湧現出來的所有身負共產黨員身份的那些大英雄們,幾乎都不是來自於東北本地,而皆由中共中央派進東北,再由滿洲省委委派到各地,為了收攏、整編散落在各地的民間游擊隊和幫會組織,多則數百人,少則十幾人,最後竟能組成了一支由11個軍、幾萬名戰士建制的東北抗日聯軍。
今天,我們再翻看楊靖宇和趙尚志、周保中的故事,還會發現,這些當年如此年輕的共產黨將領應該說個個都是相當成功的說客和外交家,比如,在南滿堅持抗日的楊靖宇從1932年底開始到1930年代後期,他所帶的隊伍,從一支幾十人的游擊隊,很快發展成由幾支游擊隊(山林隊)組成的鬆散型聯合軍,進而再發展成一支由十數支游擊隊(山林隊)組成的師建制的抗日紅軍,最後終於發展成為擁有6000多人的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軍,尤其是楊靖宇在1930年代中期的興旺時期,更是坐擁南滿而併吞八方,這也令日本侵略者下決心最後必須將這個東北第一“巨匪”除掉。
現在,出現在我們常見到的作品(文字、影視)裡的東北抗聯,往往與窮山惡水、飢寒交迫、艱難困苦有著須臾不離的關聯,但若你細細研究當年的歷史,亦會知道,其實東北抗聯也曾如日中天過,也曾要風得風要雨得雨過,比如往往幾場戰鬥下來,儲存在密營裡的物資,就足以供給全軍(全師)一個冬天的補給。
楊靖宇還曾親自帶領抗聯文工團排演過話劇《王二小放牛》,以豐富部隊文化生活;抗聯也非常注意提高普通戰士的文化水平,邊戰鬥邊學習,可以說共產黨的抗聯將領們對部隊未來的方向有著明確、清晰的方向。
更重要的是,楊靖宇帶領抗聯第一軍征戰南滿地區期間,在緊張而危險的戰鬥中間,還特別注重嘗試建立中共地方組織和政權,並一度使之成為抗日聯軍補給和兵源的來源之一,楊靖宇和抗聯的這些實踐,一方面來自於江西瑞金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的鼓舞,另一方面也是堅持長期抗日戰爭的需要,在這樣的過程裡,團結了各種政治力量,喚醒了普通民眾。
除以上,我個人以為,尤其值得重點闡述的東北抗日聯軍寶貴鬥爭經驗,當屬貫穿其抗日戰爭過程始終的密營游擊戰術。
真正在東北的冰天雪地裡生活的人都知道,在東北地區的野外山地,若想建立起井岡山一樣的軍事根據地,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東北山區一年有半年大雪封山,生存條件極度艱苦,加之日本侵略者和其附屬的漢奸武裝裝備精良,條件遠優於抗聯,所以,這本身就決定在東北堅持游擊戰爭也根本不可能複製在長城以南地區進行遊擊戰所採用的根據地戰術。
前些天,在紀念抗戰勝利70週年的相關訪談裡,我還能聽到解放軍的某些軍事專家還在向媒體談起東北抗聯之所以最後失敗,很重要原因在於他們沒有建立強大的後方根據地,對此我甚以為奇。
我以為,雖然當年蔣介石先生對中央蘇區發動了5次大規模的圍剿,但無論是政治策略還是軍事策略,蔣介石的軍隊都難以與更為訓練有素的日本關東軍相比,單純從戰鬥力上說,中央紅軍面對的國民黨部隊,哪怕是老蔣的嫡系部隊,戰鬥力也比不過東北抗聯所面對的日本關東軍,這即是東北抗聯難以建立起如中央蘇區一樣的穩固後方根據地的一個重要原因。
再者,就是日本軍國主義在東北地區使用的社會治理手段更為高明,比如1930年中期開始,它們在北滿、南滿普遍施行的集團部落制度、歸村並戶制度,即所謂的“民匪隔離”,可以說根本阻斷了抗聯與東北老百姓資源的聯絡;在這方面,偽滿洲國甚至最早使用了指紋識別技術,還在長春建立了全國的指紋管理機構----你能想像國民黨政府完全盡知其統轄下的中華民國究竟有多少人口嗎?當然,如果國民黨政府當年真的完全知道,也不會最後落得大半國土丟失的命運----但日本人卻敢說,他們是瞭解偽滿洲國統轄地區的人口總量的。
用現在時興的理念講,這就是大情報體系。
其實,在九一八事變之前,日本在華的最重要情報機構----“滿鐵”就在運營,它們不只在統計東北人口,還有勘探能源和資源、調查糧食等等,這也是我以為在國家治理層面上,偽滿洲國要現代化於中華民國的重要原因。
也就在這種嚴峻的情境之下,東北抗聯的密營游擊戰術才應運而生,它既不是楊靖宇的發明,也不是趙尚志、周保中的發明,而是東北抗日聯軍在長年的戰鬥中,依據東北實情,借鑑從前活躍於東北的大小山林隊、土匪們的生存方式,逐漸總結研發出來的。
之所以,我要在之前被學者、作家們通稱的“密營”二字之後加上“戰術”,是因為,我個人認為是密營戰術其實最終決定了東北抗聯的成與敗,而不是別的。
比如,東北抗聯歷史的研究者們幾十年來公認楊靖宇部隊的衰落的一個最重要結點是第一軍第一師的師長程斌叛變,程斌長期追隨楊靖宇左右,對楊靖宇在南滿的那些深山老林建立的70多個密營瞭若指掌,雖然在得知其叛變後,楊靖宇帶領部隊隨即做了最快速的運動轉移,一開始並沒有遭受到重大損失,但程斌向日本討伐隊獻計,將楊靖宇的70多個密營全部端掉,使1939年到1940年初的楊靖宇每轉移到一處密營以求增加補給,即發現又此處密營被毀,隨之楊靖宇的部隊也因物質條件漸漸匱乏而不斷減員,隨著楊靖宇帶著部隊發現所有70多座密營全部被毀之時,楊靖宇也就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任你再聰明、再偉大的的楊司令,也只能落到一個人面對幾百名討伐隊的危境。
反之,在楊靖宇第一軍最為興旺之時,支撐其從一個勝利走向一個勝利的,密營游擊戰術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在關於楊靖宇的許多民間故事裡,都有他當年為了團結各路抗日英雄,經常與之“豪禮”相贈的經歷,動不動殺上兩頭肥豬慰問友軍的事也經常發生,由此可見,楊靖宇部隊非常重視補給,而且密營儲備的豐富為其可以開啟抗日局面助力非常----然而,但在楊靖宇將軍臨犧牲前4天裡,他幾乎滴米未進,全靠草根和棉絮活著。
許多關於抗聯的資料都講了什麼是密營----這種抗聯部隊建設的特殊建築的形狀和功能,甚至有的密營灶頭還研究了炊煙的稀釋,以避過日本人的飛行偵察,但卻鮮少有人講清這些密營在14年的抗聯歷史中曾發揮何等重要的戰略、戰術作用。
正如碉堡雖然只是一種鋼筋水泥的建築物,但在蔣介石當年向中央紅軍發動的5次反圍剿中,一度碉堡成了一種決定戰爭雙方成與敗的關鍵戰術,尤其是蔣介石的軍隊因德國軍事專家的面授機宜而採用了強大的碉堡戰術,曾給予同樣由德國人李德做軍事指導者的中央紅軍嚴重打擊,這才有了之後的長征。
據我至今對一些並不完全充分的歷史資料的考據,至少在南滿的楊靖宇部隊裡,密營戰術可以稱為游擊戰術的一種特殊形式,經歷了一系列探索、普及、成功和失敗的全過程,併成為可以完全區別於長城以南中共部隊所使用的那些游擊戰術的一種獨立的游擊戰術,但同時,它們被用於游擊戰,也完全符合中共中央對下轄部隊的指導思想,更可貴的,它是由東北抗聯在長年無法得到中共中央具體工作指導的情況下創造出來的。
所以我希望,未來能透過自己對此的考察和研究,更準確而全面地揭示密營游擊戰術的全貌。
捌
在1980年代末到1990年代初,鄧小平任軍委主席時代,中共中央軍委曾經通過了一個所謂“中國當代36位軍事家”的大名單,其中種種就不說了,但在這36人大名單裡,我未見到任何一位軍事家出身於東北抗聯。
即使時至今日,仍有許多人認為東北抗聯除了戰爭環境異常辛苦之外,其實並沒有取得多大勝利成果,甚至有人粗暴地認為,東北抗聯大部分時間就是一群土匪,等等。
在中共奪取了全國政權後,對東北抗聯歷史地們的認定曾經因為某些歷史原因和某些個人原因,而受到不公對待,現在想來這也是可以理解的,比如著名的高崗事件,比如遠東第88 旅複雜的政治背景,等等,但現在,抗日戰爭已經勝利整整70週年,中國共產黨奪取全國政權也已經66年,且中國社會已經歷了多次政治運動的大波折,可以說,我們今天有理由、有必要、有責任,也有條件用更真實、寬廣和善意的心態,客觀對待從1931年到1945年長達14年的東北抗戰,和從中發揮了重要中流砥柱作用的東北抗日聯軍,否則,何以能對得起那些千千萬萬戰死在東北這片土地上,其實非常年輕、非常意氣青春的先烈們?
1958年,楊靖宇將軍的遺首被從哈爾濱運到通化,與遺體合葬,中央政府曾經為其舉辦過一次極為隆重的國家級的紀念儀式,但到了本世紀,為趙尚志將軍舉行的類似儀式,卻已經實際降格為“省級”,我想這應當與東北抗聯的歷史功績沒有完全得到公正評價也有莫大關係。
抗日戰爭已經結束70週年,但,也許對於東北抗日聯軍的歷史公論,才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