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存在三個轉折點,其中一個便是中途島戰役,這場戰役跟斯大林格利戰役以及阿拉曼戰役是齊名的。在這場戰役當中,美國海軍將日本4艘重型航空母艦給擊沉了,這使得日本喪失了一部分的海上進攻力量,太平洋戰爭的局勢得到了扭轉。
怎麼說中途島戰役那麼重要呢?這裡先來提一下與它齊名的另外兩大戰役,在斯大林格勒戰役發生以前,德軍已經因為莫斯科戰役的慘敗而損失慘重,不過那時德軍的實力猶存,後來到了斯大林格勒戰役,德軍的傷亡人數超過了一百五十萬人,這樣的數字要遠超莫斯科戰役時候的。
儘管在斯大林格勒戰役當中還沒有使德軍失去所有的主動權,不過那也已經差不多了。在蘇聯所發動的大總攻的衝擊下,德軍最終節節敗退。阿拉曼戰役也是一樣的,蒙哥馬利使用超過德軍兩倍的實力針對隆美爾發動進攻,而隆美爾因為彈藥匱乏,以及自己的隊友不給力等原因落敗了,接著盟軍便長驅直入,最終還是將德意志軍隊從非洲驅趕了出去。
所以,斯大林格勒戰役以及阿拉曼戰役這兩者皆是有著決定性作用的戰役。另外,在太平洋戰爭的時候,起到決定性作用的也並非中途島戰役,其實是萊特灣海戰。隨著這場海戰的進行,日本海軍原先還是留存著四艘航空母艦,七艘戰列艦以及二艘航空戰列艦,加上其他一些戰艦的,在戰後,可以說日本海軍已經差不多喪失了自己的遠洋作戰能力。
而且當時除去日本,也不會有其他的國家會特別關注中途島海戰,這裡主要說的就是美國。在發生中途島海戰以前,在珊瑚海海戰的時候日本就已經能夠說是戰略失敗了,後面日本也差不多都沒有再對外進攻了。而且因為日本擴張實在是太快了,又因為它們很難從海洋當中得到補給,所以日本的後勤補給已經處於一個極限狀態了。
日本自己也知道他們以後會面對的最大的對手就是美國,因此便在太平洋上面構建出了3條島嶼鏈,用它們去消耗美軍的艦隊,而且還會尋找時機出動聯合艦隊來一場在海上的決戰,目的就是想要迫使美國能夠承認日本他們在西太平洋的一個霸主地位,並且得到一個比較體面的媾和。不過了解相關歷史的人都知道美國並未去理會日本,而是不斷地徵兵,不斷地生產軍艦、坦克還有飛機這些軍事武器。
到了中途島海戰的時候,那時擔任美國太平洋艦隊司令的尼米茲手中也就僅有三艘航母還有七艘其他的艦船。而他們的對手山本五十六手中掌握著四艘航母還有二十五艘其他的艦船。這麼一來,從艦船實力方面來看的話,日本是要強於美國的,不過因為美國的艦載機也並不會比日本少很多,而且美軍還有陸基飛機的加持,就使得他們要比日本那邊多個一百多架。總之便是中途島海戰當中美國其實也不算是以弱勝強的,還是能夠說雙方實力是差不多的。
再來退一步,即便是他們沒有取得中途島海戰的勝利,日本有把握能夠將美軍位於夏威夷的基地拿下來嗎?何況要是真的把基地拿下來了,日本可以打到美國本土那邊嗎?日本海軍他們的極限便是馬紹爾群島、吉爾伯特群島、阿留申群島還有威克島,在他們構建好那3條島嶼防禦鏈以後,在戰略方面就已經慢慢地出現進攻乏力還有防守失位的情況了。
此外,日軍他們獲得中途島海戰的勝利,奪得了夏威夷群島以及中途島有著的最大的意義就僅僅只是讓美國喪失他們在太平洋中心位置那裡的戰略補給港口,使得美軍的反攻得以延緩,而且也可以要挾美國進行議和。不過美國對這個也沒有多在乎,原因就是美國他們的軍艦正在跟下餃子一樣下水,這一點在之後美軍參與的戰鬥能夠看出來。
在馬里亞納海戰的時候,美軍投下了一個超級陣容(包括了十四艘護航航母、十五艘航母以及七艘戰列艦),這種陣容就算是在日本海軍最為鼎盛的時候也是不曾實現的;日本海軍他們的規模是五艘戰列艦加上九艘航母。隨後到了萊特灣海戰的時候,美國投入的陣容更大了(包括了十八艘護航航母、十六艘大型航母以及十二艘戰列艦),對面的日本海軍投入的陣容的二艘航空戰列艦、四艘航空母艦還有七艘戰列艦)。
因為兩國的“回血”速度差距實在是非常大,這種差距是即便日本勒緊褲腰帶拼命努力也是趕超不了的。因為日本的資源匱缺,還十分崇尚“武士道”這種精神,在他們的認知當中飛行員全都是“英勇無畏”的,這就是為什麼日本的飛行員一般來說都是跟飛機一同存亡的,因此到了二戰中後期的時候,日本擁有的優秀飛行員也是愈來愈少。這一點美國便截然相反,在他們的眼裡,飛行員的重要性是要遠遠大於飛機的,因為飛機的話美國能夠很輕鬆就造出來,但是培養一名飛行員就不一樣了。
美日之間的對戰是完全不平等的,獲取是因為日本在前期的時候所獲得是戰績讓自己變得飄了,生出了“蛇吞象”能夠實現的幻覺。不過日本忘記了自己前期取得的勝利都是有前提條件存在的,只要沒有這些條件的加持,以那時日本的綜合國力來說是遠不可能成為超級大國的對手的。換句話說,其實便是日本在最初的時候就已經註定失敗了,只不過是因為那時盟軍決定要先解決有更大威脅的德國,來個“先歐後亞”罷了。